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

  自序

  华严义深如海,浩瀚无边,实非笔者所敢窥测。故在此仅对五教止观,作一简 单介绍而已。

  华严五教止观,系华严宗初祖帝心尊者( 杜顺和尚)所说。 五教止观一开头 便记载说「京终南山文殊化身杜顺说」。

  是知帝心尊者,文殊师利菩萨化身也。佛法不可思议,莫以凡夫知见测度,妄 以神话视之。

  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华严五教止观,附有「终南山杜顺禅师缘起」一则,说明 杜顺禅师系文殊化身的来由。文中有较详之记载,或为取信后人而作?兹录于序端 ,俾供参考。

  【终南山杜顺禅师缘起】

  【其禅师有一弟子。奉事以经三十余年。其弟子常思。向五台礼拜文殊菩萨他 日忽然谘量和上。弟子意欲向五台礼拜。愿和上慈悲放某甲去。和上再三苦留不得 。其禅师遂放去。汝去早来。吾待汝。遂拜辞和上。经旬月方到五台。志诚顶礼。 忽遇一老人云。汝彼从何处来。弟子答言。从终南山来。汝有何意来。故来礼拜文 殊菩萨。老人云。文殊菩萨不在此间。弟子问老人曰。在何处。老人报云。在终南 山。杜顺禅师是。其弟子惊怪报老人曰。是弟子和上奉事经三十年。老人曰。汝虽 奉事。由来不识。汝火急即回夜头到即见。若隔宿即不见也。汝便行即得。其人极 怪。来经一月方到。今日回。若为投宿可到。信此老人语。即回须臾到西京。其 日薄晚甚怪。便且过诸善知识家。皆是不错逡巡。间鼓声动。即拟趁南门出。早被 闭了。甚怅望不得出城。遂善知识家。寄宿之上鼓动。即出城急行到山。其和上 昨夜早已灭度讫。其人甚怨恨。不得见和上别。极悲哽果。如五台老人言。方知是 文殊菩萨。其禅师述华严法界观十玄止观义海等章。见行于世。此乃是文殊菩萨化 身耳。】

  杜顺和尚,说华严五教止观,十玄三观,于是判教立宗。大扬一乘教理,谈理 极妙。故华严宗以教理为胜,可谓独步当时。至贤首国师,乃集其大成。

  可惜五教止观,十玄缘起,法界观门,恐皆后人记撰,非杜顺本人真笔。例如 十玄系杜顺和尚说,弟子智俨撰。法界观门,亦未见原文,仅从澄观宗密的疏本中 ,略窥大概。今五教止观,亦谓「京终南山文殊化身杜顺说」。可见亦非杜顺亲笔 。

  在习惯上,往往讲述者详尽,记录者简要。杜顺和尚一代宗主,讲释宗义,当 不如是简短。不过据续高僧传,释法顺传云:「其言教所设,多抑浮词,显言正理 。」圣迹难测,后人莫知究竟也。

  所以华严宗不似天台宗,智者讲释,章安结集,文详义尽,部帙完备。流传后 世,至今不衰。

  再者一部华严,文殊表智,普贤表行。故华严修行,不出二门,即普贤十大愿 王,及六波罗蜜。今文殊化身杜顺,自然应以教理为胜。

  或者此即后人讥华严宗,有教无观的原因罢!?

  华严宗号称五祖,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其 实华严宗传至三祖法藏,宗绪已经中断了。澄观(清凉国师)祇能算华严宗中兴之 祖。

  法藏大师,于武则天朝为沙弥。则天皇帝饬西京十大和尚为之受具。法藏大弘 华严宗旨,名动一时。法藏有一弟子名慧苑,极为聪明。法藏灭后,尽叛其师之说 ,亦叛华严宗旨。

  慧苑依宝性论,别立四教之说。致令法顺判教立宗之旨尽失,慧苑立四教为, 一、迷真异执教当凡夫,二、真一分半教当二乘,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四 、真具满教当识如来藏者。

  五教止观所判,「识如来藏者」,是大乘终教菩萨。故慧苑所立四教,尽违华 严一乘教义之旨。

  慧苑四教说一出,当时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于是华严宗旨大乱,正义全失。 宗绪若断若续,虽存犹亡。慧苑有华严经音义传留至今。

  时过百年,方得澄观。澄观是唐宪宗时人,寂于元和年间。(不过佛祖统纪云 ,寂于开成三年三月六日。)法藏系则天朝人,先天元年十一月,寂于大荐福寺。 算来二人相距,约百年之久。故澄观祇算华严宗中兴之祖。

  澄观既出,重振华严宗,并力辟慧苑之说。起衰振疲,造成华严宗中兴之势。 后人仰之,尊为华严四祖。由此可见华严宗运不佳,历尽艰辛。

  然终因华严教理幽玄,观行不易,曲高和寡后继乏人。宗密以后,再形不振。 窃观华严,教在一乘,行在普贤大愿。舍那具德为其果,普贤行愿为其因。如果只 称一乘教义,不谈普贤行愿,恐难兴法界玄宗也。

  谈到普贤行愿,导归弥陀净土。无怪杜顺和尚游行诸国,皆劝人称念阿弥陀佛 名号。故知欲兴华严,应弘弥陀净土。须知阿弥陀佛,法界藏身也。

  清康熙间,续法法师作「贤首五教仪」,内容丰富,多所发挥,诚难得之作。 本书多处参考五教仪。

  海内外缁素大德,精于华严者,颇有人在。智谕此作,诚于师子座下,作野干 鸣也。

  智谕序于西莲净苑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

  京终南山文殊化身杜顺说

  华严是所依,五教止观是能依。依华严经,建立五教止观。

  五教者,即后文所开出之一、法有我无门,二、生即无生门,三、事理圆融门 ,四、语观双绝门,五、华严三昧门。简言之,即小、始、终、顿、圆五教。

  法有我无门谓小乘教,生即无生门谓大乘始教,理事圆融门谓大乘终教,语观 双绝门谓大乘顿教,华严三昧门谓圆教。

  止观者,修行要领。于小始终顿圆五教之中,皆有修习止观之方便。这五种修 习止观之方便,皆依华严经而立,故曰华严五教止观。

  华严四祖清凉国师,依五教止观,立五种念佛门。依法有我无门小乘教止观, 立缘境念佛门。依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止观,立摄境唯心门。依理事圆融门大乘终 教止观,立心境无碍门。依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止观,立心境俱泯门。依华严三昧 门别教一乘止观,立重重无尽门。

  京者西京。终南山,亦名南山、中南山、秦岭。杜顺和尚居处。文殊化身,已 如序中所言。

  杜顺,释法顺,俗姓杜,故名杜顺。

  圣迹叵测,随缘应现。既云文殊化身,岂有历史可言?然为化人间,随俗示现 ,示有籍贯始末而已。

  法师化迹人间,俗姓杜,雍州万年人。年十八岁,弃俗出家,礼因圣寺僧珍禅 师为师。

  有清河张弘畅者,家中畜有牛马,其性甚劣,动即伤人,人皆以为患。张弘畅 欲卖之,而无买者,因为皆畏其性劣。杜顺和尚对牛马善语劝导,牛马皆俯首顺从 。以后性甚驯良,不再抵啮伤人。

  夏日地多虫蚁,农民无法种菜。杜顺和尚恐怕农人伤害虫蚁生命,于是就地而 言,令虫蚁速速迁移。不久观察之,虫蚁皆迁出菜圃。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生来即聋。又有张苏者,生来即哑。有一天杜顺和尚将他 二人唤来,竟和二人共谈议论。不料聋者竟能听闻,哑者竟能说话。从此以后,聋 哑之症,永皆痊愈。

  武功县有僧人,被毒龙所魅。众人扶来,求医于杜顺。杜顺和尚,只是端坐对 之。龙遂托病僧言:「禅师既来,理应速去。」于是病僧即得痊愈。

  远近皆闻,多来求医者。杜顺和尚不施余术,但端坐对之,病者即痊。

  其言教所设,多抑浮词,显言正理。杜顺和尚,若闻赞叹或毁谤,闻若未闻, 好象不知不解一般。

  有一次行经南野,将渡水于黄渠。时河水泛溢,杜顺和尚涉水而过。岸既峻且 滑,虽登岸而还堕水中。水忽自断流,待杜顺登上彼岸,水还复如故。见者皆莫测 高深。

  杜顺和尚,不计人我,不竞是非,其言不涉世俗。朝野普闻,皇上仰敬其德, 请入宫禁,隆礼崇敬。

  唐贞观十四年,杜顺无任何疾苦,将一生行法,付嘱门人,令其承用弘传。言 讫如入定然,寂于南郊义善寺,春秋八十有四。临终时有双鸟投房,悲鸣哀切。

  坐送于樊川之北原,凿穴处之。肉色不变,经月而逾鲜。恒有异香,流气尸所 。弟子恐有外侵,乃藏于龛内。

  弟子智俨,号至相尊者,师事杜顺。立六相之义,讲说华严一乘教法。

  杜顺曾说华严五教止观,一乘十玄门,华严法界观门等。可能皆弟子所记,非 杜顺亲笔。此五教止观,亦系杜顺所说。

  解本文

  【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有五

  一法有我无门(小乘教)

  二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

  三事理圆融门(大乘终教) 四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

  五华严三昧门(一乘圆教)】

  修行人欲入佛道,应修止观。佛道有二,即定道慧道。定道圆满,即证究竟涅 盘。慧道圆满,即证无上菩提。定慧二道,唯是一心。一心之体不变,一心之用随 缘。随缘不变谓之定,不变随缘谓之慧。一心者一真法界性也,一心者一大总相法 门体也。

  欲冥合心体,应修于止。欲起心之大用,应修于观。修止则得定,修观则发慧 。

  然体用、定慧、止观,唯是一心,故体用定慧止观不二。不二而二,乃有体用 定慧止观之名。二而不二,则唯是一心。此一心者,实相无相,以无相故,能随缘 现一切相。此一心者,法界无界。以无界故,随缘能现十法界。故此一心者,即一 大总相法门体也。

  简邪入正,止观法门有五。直接破题,径显五门教法。简邪者,简别邪妄。入 正者,直示正义。

  一、法有我无门,是小乘教。二、生即无生门,是大乘始教。三、理事圆融门 ,是大乘终教。四、语观双绝门,是大乘顿教。五、华严三昧门,是一乘圆教。

  小乘教详说有六宗,今略为法有我无门者,是以一门而例其余也。小乘六宗者 ,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 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今先介绍法有我无宗,其余五宗,容后介绍。

  佛灭后百余年,四众弟子共议大天五事,乃起诤论。以意见不同,分为两部, 一、…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