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

  自序

  華嚴義深如海,浩瀚無邊,實非筆者所敢窺測。故在此僅對五教止觀,作一簡 單介紹而已。

  華嚴五教止觀,系華嚴宗初祖帝心尊者( 杜順和尚)所說。 五教止觀一開頭 便記載說「京終南山文殊化身杜順說」。

  是知帝心尊者,文殊師利菩薩化身也。佛法不可思議,莫以凡夫知見測度,妄 以神話視之。

  大正藏第四十五冊,華嚴五教止觀,附有「終南山杜順禅師緣起」一則,說明 杜順禅師系文殊化身的來由。文中有較詳之記載,或爲取信後人而作?茲錄于序端 ,俾供參考。

  【終南山杜順禅師緣起】

  【其禅師有一弟子。奉事以經叁十余年。其弟子常思。向五臺禮拜文殊菩薩他 日忽然谘量和上。弟子意欲向五臺禮拜。願和上慈悲放某甲去。和上再叁苦留不得 。其禅師遂放去。汝去早來。吾待汝。遂拜辭和上。經旬月方到五臺。志誠頂禮。 忽遇一老人雲。汝彼從何處來。弟子答言。從終南山來。汝有何意來。故來禮拜文 殊菩薩。老人雲。文殊菩薩不在此間。弟子問老人曰。在何處。老人報雲。在終南 山。杜順禅師是。其弟子驚怪報老人曰。是弟子和上奉事經叁十年。老人曰。汝雖 奉事。由來不識。汝火急即回夜頭到即見。若隔宿即不見也。汝便行即得。其人極 怪。來經一月方到。今日回。若爲投宿可到。信此老人語。即回須臾到西京。其 日薄晚甚怪。便且過諸善知識家。皆是不錯逡巡。間鼓聲動。即擬趁南門出。早被 閉了。甚怅望不得出城。遂善知識家。寄宿之上鼓動。即出城急行到山。其和上 昨夜早已滅度訖。其人甚怨恨。不得見和上別。極悲哽果。如五臺老人言。方知是 文殊菩薩。其禅師述華嚴法界觀十玄止觀義海等章。見行于世。此乃是文殊菩薩化 身耳。】

  杜順和尚,說華嚴五教止觀,十玄叁觀,于是判教立宗。大揚一乘教理,談理 極妙。故華嚴宗以教理爲勝,可謂獨步當時。至賢首國師,乃集其大成。

  可惜五教止觀,十玄緣起,法界觀門,恐皆後人記撰,非杜順本人真筆。例如 十玄系杜順和尚說,弟子智俨撰。法界觀門,亦未見原文,僅從澄觀宗密的疏本中 ,略窺大概。今五教止觀,亦謂「京終南山文殊化身杜順說」。可見亦非杜順親筆 。

  在習慣上,往往講述者詳盡,記錄者簡要。杜順和尚一代宗主,講釋宗義,當 不如是簡短。不過據續高僧傳,釋法順傳雲:「其言教所設,多抑浮詞,顯言正理 。」聖迹難測,後人莫知究竟也。

  所以華嚴宗不似天臺宗,智者講釋,章安結集,文詳義盡,部帙完備。流傳後 世,至今不衰。

  再者一部華嚴,文殊表智,普賢表行。故華嚴修行,不出二門,即普賢十大願 王,及六波羅蜜。今文殊化身杜順,自然應以教理爲勝。

  或者此即後人譏華嚴宗,有教無觀的原因罷!?

  華嚴宗號稱五祖,初祖杜順,二祖智俨,叁祖法藏,四祖澄觀,五祖宗密。其 實華嚴宗傳至叁祖法藏,宗緒已經中斷了。澄觀(清涼國師)祇能算華嚴宗中興之 祖。

  法藏大師,于武則天朝爲沙彌。則天皇帝饬西京十大和尚爲之受具。法藏大弘 華嚴宗旨,名動一時。法藏有一弟子名慧苑,極爲聰明。法藏滅後,盡叛其師之說 ,亦叛華嚴宗旨。

  慧苑依寶性論,別立四教之說。致令法順判教立宗之旨盡失,慧苑立四教爲, 一、迷真異執教當凡夫,二、真一分半教當二乘,叁、真一分滿教當初心菩薩,四 、真具滿教當識如來藏者。

  五教止觀所判,「識如來藏者」,是大乘終教菩薩。故慧苑所立四教,盡違華 嚴一乘教義之旨。

  慧苑四教說一出,當時有的贊成,有的反對。于是華嚴宗旨大亂,正義全失。 宗緒若斷若續,雖存猶亡。慧苑有華嚴經音義傳留至今。

  時過百年,方得澄觀。澄觀是唐憲宗時人,寂于元和年間。(不過佛祖統紀雲 ,寂于開成叁年叁月六日。)法藏系則天朝人,先天元年十一月,寂于大薦福寺。 算來二人相距,約百年之久。故澄觀祇算華嚴宗中興之祖。

  澄觀既出,重振華嚴宗,並力辟慧苑之說。起衰振疲,造成華嚴宗中興之勢。 後人仰之,尊爲華嚴四祖。由此可見華嚴宗運不佳,曆盡艱辛。

  然終因華嚴教理幽玄,觀行不易,曲高和寡後繼乏人。宗密以後,再形不振。 竊觀華嚴,教在一乘,行在普賢大願。舍那具德爲其果,普賢行願爲其因。如果只 稱一乘教義,不談普賢行願,恐難興法界玄宗也。

  談到普賢行願,導歸彌陀淨土。無怪杜順和尚遊行諸國,皆勸人稱念阿彌陀佛 名號。故知欲興華嚴,應弘彌陀淨土。須知阿彌陀佛,法界藏身也。

  清康熙間,續法法師作「賢首五教儀」,內容豐富,多所發揮,誠難得之作。 本書多處參考五教儀。

  海內外缁素大德,精于華嚴者,頗有人在。智谕此作,誠于師子座下,作野幹 鳴也。

  智谕序于西蓮淨苑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

  京終南山文殊化身杜順說

  華嚴是所依,五教止觀是能依。依華嚴經,建立五教止觀。

  五教者,即後文所開出之一、法有我無門,二、生即無生門,叁、事理圓融門 ,四、語觀雙絕門,五、華嚴叁昧門。簡言之,即小、始、終、頓、圓五教。

  法有我無門謂小乘教,生即無生門謂大乘始教,理事圓融門謂大乘終教,語觀 雙絕門謂大乘頓教,華嚴叁昧門謂圓教。

  止觀者,修行要領。于小始終頓圓五教之中,皆有修習止觀之方便。這五種修 習止觀之方便,皆依華嚴經而立,故曰華嚴五教止觀。

  華嚴四祖清涼國師,依五教止觀,立五種念佛門。依法有我無門小乘教止觀, 立緣境念佛門。依生即無生門大乘始教止觀,立攝境唯心門。依理事圓融門大乘終 教止觀,立心境無礙門。依語觀雙絕門大乘頓教止觀,立心境俱泯門。依華嚴叁昧 門別教一乘止觀,立重重無盡門。

  京者西京。終南山,亦名南山、中南山、秦嶺。杜順和尚居處。文殊化身,已 如序中所言。

  杜順,釋法順,俗姓杜,故名杜順。

  聖迹叵測,隨緣應現。既雲文殊化身,豈有曆史可言?然爲化人間,隨俗示現 ,示有籍貫始末而已。

  法師化迹人間,俗姓杜,雍州萬年人。年十八歲,棄俗出家,禮因聖寺僧珍禅 師爲師。

  有清河張弘暢者,家中畜有牛馬,其性甚劣,動即傷人,人皆以爲患。張弘暢 欲賣之,而無買者,因爲皆畏其性劣。杜順和尚對牛馬善語勸導,牛馬皆俯首順從 。以後性甚馴良,不再抵齧傷人。

  夏日地多蟲蟻,農民無法種菜。杜順和尚恐怕農人傷害蟲蟻生命,于是就地而 言,令蟲蟻速速遷移。不久觀察之,蟲蟻皆遷出菜圃。

  叁原縣民田薩埵者,生來即聾。又有張蘇者,生來即啞。有一天杜順和尚將他 二人喚來,竟和二人共談議論。不料聾者竟能聽聞,啞者竟能說話。從此以後,聾 啞之症,永皆痊愈。

  武功縣有僧人,被毒龍所魅。衆人扶來,求醫于杜順。杜順和尚,只是端坐對 之。龍遂托病僧言:「禅師既來,理應速去。」于是病僧即得痊愈。

  遠近皆聞,多來求醫者。杜順和尚不施余術,但端坐對之,病者即痊。

  其言教所設,多抑浮詞,顯言正理。杜順和尚,若聞贊歎或毀謗,聞若未聞, 好象不知不解一般。

  有一次行經南野,將渡水于黃渠。時河水泛溢,杜順和尚涉水而過。岸既峻且 滑,雖登岸而還墮水中。水忽自斷流,待杜順登上彼岸,水還複如故。見者皆莫測 高深。

  杜順和尚,不計人我,不競是非,其言不涉世俗。朝野普聞,皇上仰敬其德, 請入宮禁,隆禮崇敬。

  唐貞觀十四年,杜順無任何疾苦,將一生行法,付囑門人,令其承用弘傳。言 訖如入定然,寂于南郊義善寺,春秋八十有四。臨終時有雙鳥投房,悲鳴哀切。

  坐送于樊川之北原,鑿穴處之。肉色不變,經月而逾鮮。恒有異香,流氣屍所 。弟子恐有外侵,乃藏于龛內。

  弟子智俨,號至相尊者,師事杜順。立六相之義,講說華嚴一乘教法。

  杜順曾說華嚴五教止觀,一乘十玄門,華嚴法界觀門等。可能皆弟子所記,非 杜順親筆。此五教止觀,亦系杜順所說。

  解本文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有五

  一法有我無門(小乘教)

  二生即無生門(大乘始教)

  叁事理圓融門(大乘終教) 四語觀雙絕門(大乘頓教)

  五華嚴叁昧門(一乘圓教)】

  修行人欲入佛道,應修止觀。佛道有二,即定道慧道。定道圓滿,即證究竟涅 盤。慧道圓滿,即證無上菩提。定慧二道,唯是一心。一心之體不變,一心之用隨 緣。隨緣不變謂之定,不變隨緣謂之慧。一心者一真法界性也,一心者一大總相法 門體也。

  欲冥合心體,應修于止。欲起心之大用,應修于觀。修止則得定,修觀則發慧 。

  然體用、定慧、止觀,唯是一心,故體用定慧止觀不二。不二而二,乃有體用 定慧止觀之名。二而不二,則唯是一心。此一心者,實相無相,以無相故,能隨緣 現一切相。此一心者,法界無界。以無界故,隨緣能現十法界。故此一心者,即一 大總相法門體也。

  簡邪入正,止觀法門有五。直接破題,徑顯五門教法。簡邪者,簡別邪妄。入 正者,直示正義。

  一、法有我無門,是小乘教。二、生即無生門,是大乘始教。叁、理事圓融門 ,是大乘終教。四、語觀雙絕門,是大乘頓教。五、華嚴叁昧門,是一乘圓教。

  小乘教詳說有六宗,今略爲法有我無門者,是以一門而例其余也。小乘六宗者 ,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叁、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 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今先介紹法有我無宗,其余五宗,容後介紹。

  佛滅後百余年,四衆弟子共議大天五事,乃起诤論。以意見不同,分爲兩部, 一、…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