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P17

  ..续本文上一页 华严一乘十玄门中,第二门便是因陀罗网境界门。

  此帝网皆以众宝珠结成,珠珠相次,珠光相映。故光光递相影现,涉入重重。 一一珠光,于一珠中同时顿现。一珠如此,随任何一珠亦复如是。虽然涉入重重, 而珠光竟无来去。以同时顿现,无前后次第,故无有来去。若有来去,即非一法界 矣。

  【今且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即此一珠能顿现一切珠影。此珠既尔。

  余一一亦然。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余一一亦然。如是重重无

  有边际。有边即此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高现。余皆不妨此

  。】

  今且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是设喻也。西南边这一颗珠中,便能一时顿现一 切珠影。西南边这颗珠既然如此,其余一一珠亦复如此。

  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余一一亦然。

  此段文字,似重复紊乱。或为记录者之笔误。

  如是重重无有边际。有边(应无此二字)即此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 炳然高现。余皆不妨此。

  炳然高现,似应为炳然「显」现。其余一一珠,皆互摄互入,不相妨碍也。

  【若于一珠中坐时。即坐着十方重重一切珠也。何以故。一珠中有一切珠

  故。一切珠中有一珠时。亦即着一切珠也。一切反此。准以思之。】

  若于一珠中坐时,即坐着十方重重一切珠也。

  故佛法身不动,即普现十方。

  何以故?一珠中有一切珠故,一切珠中有一珠时,亦即(应有一坐字)着一切 珠也。

  此是解释于一珠中坐时,即坐着一切珠的道理。因为一珠中有一切珠,一切珠 中有一珠,故于一珠中坐,即于一切珠中坐。

  一切反此,准以思之。

  一珠中有一切珠,一一珠中亦皆有一切珠,故曰一切反此。根据这种道理,思 之可得也。

  【既于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于一切珠入一珠。而竟不起此

  一珠。】

  此即说明互摄互入重重无尽者,便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问既言于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云何得入一切珠耶。答只

  由不出此珠。是故得入一切珠。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入一

  切珠也。何以故。离此珠内无别珠故。问若离此珠内无一切珠者。此网

  即但)一珠所成。如何言结多珠成耶。答只由唯独一珠方始始结多为网

  。何以故。由此一珠独成网故。若去此珠。全无网故。】

  问:既言于一珠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云何得入一切珠耶?既然此一 珠入一切珠,当然此一珠有出,方能入一切珠。今不出一珠,怎能入一切珠呢?

  此人执于有法,方生如是之见。不知一切法互摄互入者,是因为法法无有自性 也。此无自性,彼无自性,故不碍此入彼,彼亦入此。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各不相 碍,乃能互摄互入重重无尽。

  珠光浑融,各无自性,犹如虚空,故一珠之光入一切珠光,而一珠之光未出也 。例如眼前一点虚空,与十方虚空无有分别,故眼前虚空,即入十方无量虚空。而 眼前虚空,未出未去也。不得谓眼前虚空,有出有去,方入十方虚空也。

  答:只由不出此珠,是故得入一切珠。

  此珠无性,一切珠亦无性,法界无界,无界法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不 出一珠,能入一切。如果出此珠,入彼珠,则是此珠有自性,彼珠亦有自性。彼此 既有自性,必是互相质碍,焉能一珠入一切珠呢?故曰只由不出此珠,是故得入一 切珠。

  下文似有脱漏,故有后人补充之文。今依补充文字介绍。

  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入一切珠也。何以故?离此珠内无别珠故。问 ,若离珠内无一切珠者,此网即但一珠所成,如何言结多珠成耶?

  说明此一珠光,融尽一切珠光。一切珠光,与此一珠之光,一际无分。所以离 此珠光,更无别一切珠光也。

  前人不会圆融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于是又问曰: 如果离一珠, 即无一切珠者,此网应是一珠所成,怎可说结多珠成网呢?

  答:只由唯独一珠方始始(多一始字)结多为网。

  珠网摄入重重无尽者,非是言有形之珠。而是言浑融为一,不可分别之光网也 。珠虽是多,然珠光为一无有分别,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一一珠内各有一切。所 以回答说,由于珠光浑融为一不可分别,由于光网一即多,多即一,所以一珠光便 是结多珠光为网也。当知因陀罗网者,非是以珠粒为喻,而是以光网为喻也。

  何以故?由此一珠独成网故。若去此珠,全无网故。

  因为光融为一,此一珠光,即多珠光,多珠光即一珠光。一多互摄互入,不可 分别,方成就光网。故曰由此一珠独成网也。因为集一为多,若无一焉有多?例如 集一为十,若无一焉有十?所以说若去此珠,全无网故。

  【问若唯独一珠者。云何言结成网耶。答结多珠成网者。即唯独一珠也。

  何以故。一是总相具多成故。若无一。一切无故。是故此网一珠成也。

  一切入一。准思可知。】

  问:独一珠者,云何言结成网耶?

  问者仍是着事相立说,不知此是据理立言。所谓网者,是珠「光」网,非珠「 粒」网。其光浑融,一而无分,非珠无分也。犹如一室千灯,其光为一。非灯无分 也。故珠光融而无分,此无分之光,是一一珠光所成,若无一一珠光,云何有此光 网?

  所以答曰:结多珠成网者,即唯独一珠也。

  意谓结多珠成一光网者,其光是一。虽然其光是一,然系一一珠光所成。何以 知之?以若减掉一部份珠光,则此光网必暗。故知光网为一是其总相,而此总相, 由多珠光所成。若无其一,则多珠光所成之总相亦无。

  是故此总相之光网,由一珠所成也。例如由一进而为十,若无一则十不成。是 知十者,由一所成也。

  所以一切入一, 一者即其总相。 例如一进而为十,复进而为百,复进而为千 ……。十百千等为其总相。若无有一,则十百千等总相不成。准此思之可知。

  【问虽西南边一珠总收十方一切珠尽无余。方各各有珠。云何言网唯一珠

  成耶。答十方一切珠者。总是西南方一颗珠也。何以故。西南边一珠即

  十方一切珠故。】

  问:虽西南边一珠,总收十方一切珠尽无余,方各各有珠,云何言网唯一珠成 耶?

  此问仍是滞事碍理,不会圆融。不知光光摄入,珠影重重。当知十方珠光,必 全入一珠光中。不可能十方珠光,一部份入于一珠之光,另一部份不入一珠之光。 此摄入关系,必是全摄全入,不可能有所例外。取任何一珠之光,均必全摄全入。 故十方一切珠光,总是一珠之光也。

  答:十方一切珠(光)者,总是西南方一颗珠(光)也。何以故?西南边一珠 (光),即十方一切珠(光)故。

  故知法界缘起,圆融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摄入重重,不可思议。

  【若不信西南边一珠即是十方一切珠者。但以墨点。点西南边一珠者。一

  珠着时即十方中皆有墨点。既十方一切珠上皆有墨点。故知十方一切珠

  即是一珠也。】

  此是言珠珠相次,镜镜相照。譬如二镜相照,此镜中有彼镜之影,彼镜中有此 镜之影。如以墨点此镜时,则彼镜亦有墨点。帝释珠网者,一珠中有一切珠影,一 一珠各有一切珠影。故以墨点西南边一珠者,则十方一切珠中皆有墨点。既十方一 切珠皆有墨点,故知十方一切珠即是一珠。

  【言十方一切珠不是西南边一珠者。岂可是人一时遍点十方一切珠耶。纵

  令遍点十方一切珠者。即是一珠也。】

  如果说十方一切珠,不是西南边一珠者,然明明十方一切珠皆有墨点。岂是此 人,遍以墨点十方一切珠?纵然遍点十方一切珠,即是点西南一珠也。何以故?因 为十方一切珠,皆入一珠故。

  【此一为始既尔。余为初亦然。重重无际点点皆同。杳杳难原。一成咸毕

  。如斯妙喻类法思之。】

  此一为始既尔,余为初亦然。

  始、初,同一意义,有「主」之义。以此为主,或以余为主,都是一样。以此 西南边一珠为主,则一切珠入此一珠,此一珠摄一切珠。如果以其余一一珠为主, 则一切珠皆入彼一珠,彼一珠摄一切珠。此即主伴圆融,重重无尽的道理。

  重重无际,点点皆同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杳杳难原,一成咸毕。

  杳杳者,深远不可测也。形容重重无尽,不可思议。于一珠着墨点,则一切珠 皆有墨点。一成咸毕者,即所谓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进而言之,一有一切有 ,一无一切无,一亦有亦无,一切亦有亦无,一非有非无,一切非有非无。何以故 ?以一法界故。

  如是帝网天珠之妙喻,应合于法,思之即得也。

  【法不如然。喻同非喻。一分相似故以为言。何者。此珠但得影相摄入。

  其质各殊。法不如然。全体交彻故。】

  虽然以譬合法,但是「法」与譬喻稍有不同之处。故曰法不如然,喻同非喻。 即因为喻与法,有不同之处也。所以举喻者,是因为喻与法,有一分相似,故以为 言也。

  何者?因为珠喻者,但以其光影互相摄入以为言也。然询乎珠体,却是其质各 殊。论法则不然,法者缘生无性,无性缘成。缘成是假故无碍,无性当然亦是无碍 。既然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能法法全体交彻也。

  【华严经性起品云。为饶益众生令悉开解故。以非喻为显现真实义。】

  性起与缘起略有不同。性起者,起是法界自体功能,起不从缘。言缘起者,是 入法界之近方便。谓缘起无性,即入法界也。今举譬喻以明,譬如海水起波,波无 别波,全是海水。海水以外,更无别波。此喻如性起。

  因风起浪,浪因风而起,此是喻缘起。然而虽因风起浪,浪无自性,全浪是水 。故缘起虽见次第,但其结果,与性起同一法界也。若明同一法界,则知无起而起 ,起而无起,是谓不思议缘起…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