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
此明请法,请法有无量功德。世尊成等正觉,知菩提者,清净、寂静、光明、 无诤,故默然而住。受大梵王请,始至鹿苑为五比丘转妙*轮。又如须扇多佛,成 佛后无人请法,于是朝成佛夕取灭。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
。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明劝请无尽。
【复以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众生心净,见佛久住,众生心垢,见佛疾灭。众生心净,弥陀住世无量,众生 心垢,释迦住世八十。故请佛住世,须是众生心净。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
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
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一切诸佛,及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 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总结无尽。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佛弘法度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是精神,应随佛学。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
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娑婆译为堪忍,娑婆世界简称为忍世界。以娑婆世界众生,安忍于贪瞋痴烦恼 中,菩萨度化时,刚强难调。
毗卢遮那如来,是释迦牟尼佛真身,亦即法身,居华藏世界。华严经所说,为 释迦牟尼佛之华藏世界,共二十重。由上至下,第十三重,即娑婆世界。
依天台宗谓毗卢遮那为法身,卢舍那为报身,释迦牟尼佛为化身。华严宗谓卢 舍那即毗卢遮那的略称。因为报身有成无灭即法身也。
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卢舍那圆满报身佛也。莲华台者, 莲华台藏也。「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释迦牟尼 佛,乃由报起化之化身佛也。千百亿之数,即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初发心者,初发菩提心也。发菩提心者,信解大乘,愿成佛度众生也。
世尊舍身命而行布施,剥皮为纸……。
释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萨道时,作最胜仙人,为求佛法,寻说法师。天魔诳言 ,我有一偈,但汝须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我方为说。仙人即如其 言,魔便忧愁隐去。仙人以至诚心,感东方三十二佛土,普无垢世界,净名王佛, 现身为其说法。并放大光明,照最胜仙人身。尔时痛苦即除,身复如故。佛为其说 「集一切福德三昧」,仙人即得无碍辩智。
身命不惜,何况身外王位城邑……等一切所有,及余难行苦行。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
。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
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
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
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示种种神通,即六种神通变化。
现种种佛身。毗卢遮那佛,融摄三种世间诸法,而具十种身。一、众生身、二 、国土身、三、业报身 ( 酬因证果, 故名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独觉身、 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此十身中,国土身融摄 国土世间。众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融摄众生世间。如来身智身法身虚 空身,融摄正觉世间。
以此十身,处种种众会道场,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
乃至示现入于涅槃。既示现入于世间,必当般涅槃。故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 是一切,我皆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
。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今毗卢遮那,尽法界一切余如来,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总结无尽。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恒顺众生者,是菩萨利他行,「恒」字,是说明菩萨饶益有情,永不舍众生。
六道众生,皆求离苦,菩萨随顺其根性而饶益之。于贪心重众生,菩萨修布施 行。于瞋心重众生,菩萨修柔和忍辱行。于愚痴众生,菩萨广行教化。众生堕入六 道,菩萨入生死而行度化。菩萨随顺其根性,方便导归佛道。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
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
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
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
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
依于火而生住者,如地狱众生。依于风而生住者,如空居天众生,再如众生呼 吸,亦是依于风而生住。
鬼神多依草附木而生住。种种欲乐,例如人乐床榻,兽乐穴居。种种衣服,如 羽毛麟甲等。
于四生中,天及地狱化生,鬼有胎生有化生,人畜各通胎卵湿化四生。如人有 产肉卵,而肉卵中有儿,是为卵生。经载顶生王,自父王顶肉胞中生,是为湿生。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化生,是为化生。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
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
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
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随顺而转,随顺于彼,而转其凡情,令离苦得乐。如经文承事供养,如敬父母 ,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即是随顺。病者作医,失者示正,暗者作明,贫 得伏藏等,皆是转也。
再者,大悲心是菩提心因,菩提心是等正觉根本。大悲心即是随顺,因菩提心 而成等正觉,即是而转。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
。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随顺众生,即为随顺供养诸佛,众生欢喜,即诸佛欢喜。以众 生是诸佛根本,众生以修行功德,方有诸圣者菩萨如来之成就故。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
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因为大悲心为体,方能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方成等正觉。若无众生,诸佛如 来便不能起大悲心,不起大悲心便不能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便不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举譬明之,沙碛即沙漠也。大树喻佛菩提,枝叶喻禅定智能,菩萨万行喻华, 佛证无上菩提喻果,众生为其根,大悲心为水。其根得水,枝叶华果方能繁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能华果。】
先举譬喻,次以法合之。佛无上菩提树王,一切众生而为其根。若无众生,则 佛菩萨华果,便无以成就。故大悲为水饶益众生,始能成就佛菩萨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者,须是自觉觉 他觉行圆满。凡夫之人不觉,二乘自觉不能觉他,菩萨自觉觉他尚未觉满,唯佛自 觉觉他觉行圆满。以众生为菩提根本故,所以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终不能成 无上菩提。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善男子!汝于此一真法界义,应如是解,一切法清净,一切法平等。于众生心 平等,则能成就大悲,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
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总结无尽。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向便是愿心注向的意思。回向有理事、因果、自他,即回事向理,回因向果 ,回自向他。以上九愿,皆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
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
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众生,所有功德,皆悉回向一切众生。愿诸众生离苦得乐, 修善止恶,得入人天涅槃正路。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
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代众生受苦者,菩萨降同众生,入于五浊,虽已了生死,…
《普贤行愿品述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