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
此明請法,請法有無量功德。世尊成等正覺,知菩提者,清淨、寂靜、光明、 無诤,故默然而住。受大梵王請,始至鹿苑爲五比丘轉妙*輪。又如須扇多佛,成 佛後無人請法,于是朝成佛夕取滅。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
。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明勸請無盡。
【複以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衆生心淨,見佛久住,衆生心垢,見佛疾滅。衆生心淨,彌陀住世無量,衆生 心垢,釋迦住世八十。故請佛住世,須是衆生心淨。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
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
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
一切諸佛,及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 爲欲利樂一切衆生。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無盡。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佛弘法度生,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如是精神,應隨佛學。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
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折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
。爲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
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娑婆譯爲堪忍,娑婆世界簡稱爲忍世界。以娑婆世界衆生,安忍于貪瞋癡煩惱 中,菩薩度化時,剛強難調。
毗盧遮那如來,是釋迦牟尼佛真身,亦即法身,居華藏世界。華嚴經所說,爲 釋迦牟尼佛之華藏世界,共二十重。由上至下,第十叁重,即娑婆世界。
依天臺宗謂毗盧遮那爲法身,盧舍那爲報身,釋迦牟尼佛爲化身。華嚴宗謂盧 舍那即毗盧遮那的略稱。因爲報身有成無滅即法身也。
梵網經雲:「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盧舍那圓滿報身佛也。蓮華臺者, 蓮華臺藏也。「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釋迦牟尼 佛,乃由報起化之化身佛也。千百億之數,即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初發心者,初發菩提心也。發菩提心者,信解大乘,願成佛度衆生也。
世尊舍身命而行布施,剝皮爲紙……。
釋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薩道時,作最勝仙人,爲求佛法,尋說法師。天魔诳言 ,我有一偈,但汝須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我方爲說。仙人即如其 言,魔便憂愁隱去。仙人以至誠心,感東方叁十二佛土,普無垢世界,淨名王佛, 現身爲其說法。並放大光明,照最勝仙人身。爾時痛苦即除,身複如故。佛爲其說 「集一切福德叁昧」,仙人即得無礙辯智。
身命不惜,何況身外王位城邑……等一切所有,及余難行苦行。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
。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
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
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
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示種種神通,即六種神通變化。
現種種佛身。毗盧遮那佛,融攝叁種世間諸法,而具十種身。一、衆生身、二 、國土身、叁、業報身 ( 酬因證果, 故名業報身)、四、聲聞身、五、獨覺身、 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此十身中,國土身融攝 國土世間。衆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融攝衆生世間。如來身智身法身虛 空身,融攝正覺世間。
以此十身,處種種衆會道場,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
乃至示現入于涅槃。既示現入于世間,必當般涅槃。故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 是一切,我皆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
。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今毗盧遮那,盡法界一切余如來,于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無盡。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
恒順衆生者,是菩薩利他行,「恒」字,是說明菩薩饒益有情,永不舍衆生。
六道衆生,皆求離苦,菩薩隨順其根性而饒益之。于貪心重衆生,菩薩修布施 行。于瞋心重衆生,菩薩修柔和忍辱行。于愚癡衆生,菩薩廣行教化。衆生墮入六 道,菩薩入生死而行度化。菩薩隨順其根性,方便導歸佛道。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
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
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
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
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
依于火而生住者,如地獄衆生。依于風而生住者,如空居天衆生,再如衆生呼 吸,亦是依于風而生住。
鬼神多依草附木而生住。種種欲樂,例如人樂床榻,獸樂穴居。種種衣服,如 羽毛麟甲等。
于四生中,天及地獄化生,鬼有胎生有化生,人畜各通胎卵濕化四生。如人有 産肉卵,而肉卵中有兒,是爲卵生。經載頂生王,自父王頂肉胞中生,是爲濕生。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于蓮華中化生,是爲化生。
【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
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
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
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隨順而轉,隨順于彼,而轉其凡情,令離苦得樂。如經文承事供養,如敬父母 ,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即是隨順。病者作醫,失者示正,暗者作明,貧 得伏藏等,皆是轉也。
再者,大悲心是菩提心因,菩提心是等正覺根本。大悲心即是隨順,因菩提心 而成等正覺,即是而轉。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
。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菩薩若隨順衆生,即爲隨順供養諸佛,衆生歡喜,即諸佛歡喜。以衆 生是諸佛根本,衆生以修行功德,方有諸聖者菩薩如來之成就故。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
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因爲大悲心爲體,方能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方成等正覺。若無衆生,諸佛如 來便不能起大悲心,不起大悲心便不能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便不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舉譬明之,沙碛即沙漠也。大樹喻佛菩提,枝葉喻禅定智能,菩薩萬行喻華, 佛證無上菩提喻果,衆生爲其根,大悲心爲水。其根得水,枝葉華果方能繁茂。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能華果。】
先舉譬喻,次以法合之。佛無上菩提樹王,一切衆生而爲其根。若無衆生,則 佛菩薩華果,便無以成就。故大悲爲水饒益衆生,始能成就佛菩薩華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
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爲無上正等正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者,須是自覺覺 他覺行圓滿。凡夫之人不覺,二乘自覺不能覺他,菩薩自覺覺他尚未覺滿,唯佛自 覺覺他覺行圓滿。以衆生爲菩提根本故,所以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終不能成 無上菩提。
【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善男子!汝于此一真法界義,應如是解,一切法清淨,一切法平等。于衆生心 平等,則能成就大悲,以大悲心隨順衆生,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
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無盡。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向便是願心注向的意思。回向有理事、因果、自他,即回事向理,回因向果 ,回自向他。以上九願,皆回向一切衆生回向無上菩提。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
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
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衆生,所有功德,皆悉回向一切衆生。願諸衆生離苦得樂, 修善止惡,得入人天涅槃正路。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
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代衆生受苦者,菩薩降同衆生,入于五濁,雖已了生死,…
《普賢行願品述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