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用說者,猶大海起浪,水爲其體,浪爲其用。約浪而言,萬重浪同是一水, 故萬重浪相即自在。體無差別,而用現差別相,差別即無差別,故一切差別,相即 自在也。
【還就約教義理事等十門。】
還就約教義理事等十門,亦複差別而無差別,彼此相即自在。
【取其叁種世間圓融無礙自在。故一即攝一切。成其無盡複無盡。以其無
盡故相即複相入。此約用以說。】
叁種世間者,衆生世間,國土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此叁種世間,雖 然其用差別,而體性則同。猶如萬重波浪,其相其用各別,而其體性同爲一水。故 叁種世間,差別而無差別,圓融無礙自在。 p-56
故一即攝一切,成其無盡複無盡。猶一水攝一切浪,一切浪同爲一水。以一切 浪同爲一水故,是以每一重浪皆攝一切浪。于是一重浪攝一切浪,一切浪複攝一切 浪,成其攝入重重,無盡複無盡。以其攝入無盡故,所以相即複相入。猶萬重浪同 是一水,重重浪相即複相入也。故諸法相即自在門者,此約用說也。
【問此明其無盡複無盡。相即複相入。與前因陀羅網。及微細兼容門有何
差別耶。】
問:此明無盡複無盡,相即複相入。與因陀羅網境界門,及微細兼容安立門, 有何不同呢?
【答如譬說同體門中說者。若就隱映相應互相顯發。重重複重重成其無盡
者。即是因陀羅網門攝。若諸門一時具顯不相妨礙者。是兼容門攝。若
就叁世圓融無礙自在。相即複相入成其無盡複無盡者。即是此門攝。】
答:如譬說同體門,即因陀羅網境界門也。譬說同體門所說者,系就隱映相應 互相顯發,論其重重複重重,成其無盡也。譬如帝網天珠,珠珠相映,此珠攝彼珠 ,則彼珠入此珠。彼珠攝此珠,則此珠入彼珠。如是珠珠互攝互入,重重複重重, p-57 成其無盡也。
若論微細兼容安立門,則教義理事等諸門,一時具顯,而不相妨礙,即兼容門 中攝。
如果就衆生、國土、智正覺等叁種世間,雖顯用不同,然以同體故,乃得圓融 無礙自在。猶一水起萬重浪,以同爲一水故,所以重重浪圓融無礙自在。如此相即 複相入,成其無盡複無盡者,即此諸法相即自在門攝。
【問若如是相即複相入成其無盡複無盡者。此乃渾無疆界。何始何終何因
何果耶。答此據法界緣起體性成其無盡複無盡。故先後因果不失。雖不
失先後而先後相即複相入。故成其無盡。】
問:若如是相即相入無盡複無盡者,即是渾無疆界。既無分界,何爲始何爲終 ,何爲因何爲果呢?
答:此據法界緣起體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成其無盡複無盡。一即一切 ,故體性雖一,而不失先後因果。一切即一,故雖不失先後因果,而先後因果相即 複相入,故成其無盡。
例如一水成萬重浪,雖爲一水,而不失重重浪先後因果。雖重重浪各有先後, p-58 然仍是一水,故相即相入,成其重重無盡。
【以先後相即複相入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如前章門。一即一切無盡亦複
無盡。二叁亦複爾。】
以先後相即複相入,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例如一水成萬重浪,以萬重浪同是一水故,重重浪相即複相入故,所以初浪便 同最後浪。
如前章門者,即如一多兼容不同門。如一多兼容不同門,一即一切,無盡複無 盡。余數二叁四五等,亦複即一切,無盡複無盡。猶如重重浪同爲一水,初浪即同 一切浪,其余二叁四五……乃至重重浪,皆同一切浪,故曰亦複爾。
初發心在初住,既然初住即成正覺,其余二叁四五……住,乃至行位、回向位 、地位等,一切皆成正覺也。因爲用雖不同,體本爲一。
【故此經歎初發心功德雲。彼一念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分別說窮劫不可
盡。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一切無盡。】
引經雲,彼一念功德,歎初發心功德。以與正覺同體故,所以深廣無邊際。如 來分別說,窮劫不可盡。以一即一切,一切複一切,無盡複無盡也。 p-59
【又雲。何況于無量無數無邊劫具足。修諸度諸地功德行。此即是從二叁
至九十皆成無盡。】
又雲,經又雲也。初一念功德即無量無邊,何況于無量無數無邊劫,具足修諸 度(諸波羅蜜),諸地功德行呢?
初一念既成無盡功德,其余二叁四……至八九十,皆成無盡功德。
【以是故從十信終心。至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地等。皆悉明成佛者。良由始
終相即複相入成無盡故。】
以是故從十信終心,十信終心即登初住,登初住者,初發菩提心也。乃至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皆明成佛者,良由始終相即複相入成無盡故。始終 相即相入者,全體起用,全用歸體也。
【問如前明果德絕于說相。雲何十信終心即具佛果德用耶。若十信同果德
者。即果德是可說之相。何不可說耶。】
問:如前明果德絕于說相。十玄門開始,「明一乘緣起自體法界義」文中有雲 ,「今辨此因果二門者,圓果絕于說相」雲雲。既然果德絕于說相,雲何十信終心 即具佛果德用呢?若十信終心同果德者,則果德是可說相,焉謂不可說耶? p-60
【答因位菩薩有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說。是故歎德文雲。菩薩在此一
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
答:十信終心,是因位菩薩。因位菩薩有果德者,系由于果德是不可說,乃由 住、行、向、地等,而彰之也。例如水性濕,而濕性不可見不可說,因波浪而彰之 。波浪即是水,水即是波浪。水不可見,因波浪而見,波浪無以立,因水而立。水 無分別,不礙波浪有前後大小起伏。雖然浪有前後大小起伏,不礙水性不動。故果 德雖不可說,不礙以因位菩薩而彰。雖以因位菩薩而彰,不礙果德絕于言說相。
是故歎德文雲,菩薩在此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例如水成一切浪,此一重 浪即是水,全體起用,全用歸體,故此一重浪,即攝一切浪。雖攝一切浪,而不礙 浪有前後大小起伏。
【問若一地即攝一切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攝後者。一門即具何用余門
也。答若無余門一門即不成故。】
問:若一地即攝一切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攝後。是則一門即已具足,何 p-61 用余門呢?答:若無余門,一門即不成也。
例如全浪皆是水,有水方成此初浪。若無余浪,是即無水,若無水者,初浪即 不成也。
【如一升即攝一鬥。若無一升此鬥即不成。】
文中舉升鬥爲喻。一升攝一鬥者,無一升則不成鬥也。
【問若無升即無鬥者。今舉一升即得一鬥以不。若一升不得一鬥。一行不
得具一切行。答十升合成一鬥。既無其升時將何作鬥。故如無升即無鬥
。有升即有鬥。今舉升即鬥。鬥升之外無別升鬥。如龜毛兔角不可得。】
問:若無升即無鬥者,今舉一升,即得一鬥否?如果舉一升不得一鬥,同理可 知,舉一行亦不得一切行。換句話說,舉一地亦不得一切地功德。
答:十升合成一鬥,若無其升,將何成鬥?故無升即無鬥,有升即有鬥。升之 與鬥,體同用別耳。故舉升即是鬥,其體同也。雖是同體,升與鬥異,其用別也。 雖然用別,以同體故,所以鬥升之外,更無別升鬥也,如龜毛兔角般不可得也。
【初心即成佛。成外無別修。其相如虛空。是故言初心成佛者。非謂不具 p-62
諸功德。】
同理可知,初發心即成正覺者,成佛外更無別修。是則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
其相如虛空者,虛空無分別,言其體也。虛空無分別,而不礙有十方虛空,言 其用也。雖有十方虛空,而其體依然無分別。故知全體起用,無分別而分別。全用 歸體,分別而無分別。
是故言初發心即成正覺者,非謂不具住行向地等,諸功德用也。
【如經說。普莊嚴童子一生具見聞佛法。即得叁昧即至後際見佛。滅度後
複得叁昧。如經一生得見聞。若熏習二生成其解行。叁生得入果海。同
一緣起大樹而此叁生只在一念。猶如遠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謂
無于後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
普莊嚴童子事,見六十華嚴卷四,經文略謂:
「……有王名愛見善慧,有子名普莊嚴童子。時彼童子,見佛(一切功德本勝 須彌山雲佛)無量自在功德,善根因緣故,即得十種叁昧。名曰諸佛具足功德叁昧 ,普門方便叁昧,淨方便雲叁昧,教化衆生叁昧,一切音聲充滿叁昧,無量功德誠 p-63 向叁昧,如實覺諸法叁昧,廣地方便海叁昧,勝解脫叁昧,一切智光叁昧,……
……爾時普莊嚴童子,聞經名,現叁世一切諸佛集會,世界微塵數修多羅以爲 眷屬,得一切法具足叁昧,一切法來入安住菩提心叁昧,法界師子光方便叁昧,法 眼清淨叁昧……
……普莊嚴童子,見一切度離癡清淨眼王如來,即得念佛叁昧,普門海藏叁昧 ,無量智持轉法叁昧,甚深法樂叁昧。時佛說經,名一切法界自性離垢莊嚴,有世 界微塵等修多羅,以爲眷屬,普莊嚴童子,聞是經已,即得一切法普門歡喜叁昧, 入一切法方便海叁昧。」
普莊嚴童子,一生具見佛聞法,即得叁昧,即至後際見佛。滅度後複得叁昧, (即見一切度離癡清淨眼王如來,複得念佛叁昧等)。如經一生得見聞,若熏二生 成解行,叁生得入果海。同一緣起大樹,而此叁生,只在一念。
按:華嚴宗雲有四人一生疾成佛(見華嚴一乘成佛妙義──大正藏四五冊七七 九頁中欄)四人者,一普莊嚴童子,二兜率天子,叁善財童子,四法華經龍女。不 過普莊嚴童子,爲分段身即成佛,以初發心即成正覺故,故曰一生成佛。(見一乘 p-64 成佛妙義)
然若依經文,普莊嚴童子實曾經曆多劫。六十華嚴卷四雲「……時彼世界過百 歲已,有佛出世,如是…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