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p-45
十世隔法异成门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者。此约三世说。】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系约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说。
【如离世间品说。十世者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现在说
现在。现在说未来。现在说过去。未来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
在。三世为一念。合前九为十世也。】
如离世间品说,十世是三世的广说。三世各有三世,例如过去有过去,过去有 未来,过去有现在;现在有现在,现在有未来,现在有过去;未来有未来,未来有 过去,未来有现在;乃成九世。如是过去未来现在,不出一念,故合为十世。
依理推寻,三世复三世,亦成无尽复无尽。一念为十世,十世为一念,仍是一 即无量,无量即一也。
【如是十世以缘起力故。相即复相入而不失三世。】 p-46
如是十世,以缘起力故,相即复相入,不失三世。
例如过去以未来现在因缘而立,故过去与未来现在,相即复相入,而不失过去 ;现在以过去未来因缘而立,故现在与过去未来,相即复相入,而不失现在;未来 以过去现在因缘而立,故未来与过去现在,相即复相入,而不失未来。
【如以五指为拳不失指。十世虽同时而不失十世。】
举例说明,例如五指成拳,而不失五指。十世虽然同时相即相入,而不失十世 。
【故经云。过去劫入未来。现在劫入过去。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入现在
。】
文中似有错误,似为「过去劫入未来,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入现在。」此是 说三世互入。
【又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有劫入无劫。无劫入有劫。】
经又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有劫入无劫,无劫入有劫。此仍是说相入 的道理。所谓无劫者,即空劫也。 p-47
【又云。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过去。菩萨悉了知。】
经又云,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过去,菩萨悉了知。
此言三世相即。经文似应为过去即未来,未来即现在,现在即过去。然未见原 经文,不敢武断。
【又云。无尽无数劫能作一念顷。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
经又云,无尽无数劫,能作一念顷,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
此言一念十世,十世一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若人证此道理,便得 大自在,故曰解脱人所行。
【如是。十世相入复相即。而不失先后短长之相。故云隔法异成。】
所以过去未来现在十世,相入复相即,而不失十世先后长短之相,故云隔法异 成。
法有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法复有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法复有未来过去现在,现 在法复有现在未来过去。虽然十世不出一念相入复相即,然十世先后之差别相宛然 ,是谓隔法异成也。
换句话说,虽然一切即一,万重浪唯是一水。然一切法相宛然,犹如重重浪虽 p-48 是一水,而不失重重浪,宛然先后差别之相。如是之谓,隔法异成也。
【教义理事等十门相即相入。而不失先后差别之相。故名异成也。】
教义理事等十门,亦复相即相入为一法。虽为一法,而不失先后差别之相。这 便称为隔法异成也。 p-49
诸藏纯杂具德门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者。此约诸度门说。】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所谓诸藏者,系约诸度言。简言之即布施净戒忍辱精进 禅定般若六度,广言之即前六度,复加方便、愿、力、智等四度合为十度。此诸度 包括万行,所以亦可谓万行纯杂具德门也。
【何者如似就一施门说者。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
诸度等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
何者如似,意谓好象甚么呢?好象诸度中,若以施门而言,则一切万法皆悉名 施,所以名纯。既言一切万法皆悉名施,当然布施即具一切万法,此之谓杂。如是 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
此是说法界缘起,主伴圆融。一法界中,法法圆融。一法为主,法法为伴,法 法为主,法法为伴。例如一室千灯,灯光融镕,一灯为主,灯灯为伴,灯灯为主, 灯灯为伴。 p-50
如是则千灯入一灯,名之为纯。一灯具千灯,称之为杂。一灯与千灯,不相妨 碍,谓之为具德。
【如大品经一念品明。从始至终不出一念。即名为纯。而此一念之中具于
万行。即名为杂。虽尔而与此中纯杂义别。】
又引大品经一念品,说明与此门之同异。
大品经一念品所明,「从始至终不出一念,即名为纯,而此一念之中,具于万 行,即名为杂」。虽然如此,但与此门中纯杂义有别。
【何者如彼经一念者。同是无得相应不明缘起德用。若此明纯者。若约施
门一切皆施。若说忍门一切皆忍。说忍门者诸行如虚空。即名为纯。而
此忍门具足诸门。即名为杂。纯杂不相乱故名具德。故不同彼念品。】
何者?谓何以大品经一念品,所明之纯杂,与此门中所明纯杂义别呢?
因为彼经所谓一念者,是同无所得相应。同无所得相应者,唯明性空也。彼经 所明,从始至终不出性空,故曰从始至终,不出一念。彼经不明缘起德用,故与此 门所明纯杂义有别。
此门所明者,谓法界缘起,主伴圆融。一法为主,余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 p-51 为伴。若施门为主,一切皆施,一切皆为伴也。若说忍门为主,一切皆为伴,皆忍 也。若忍为主时,一切诸行皆如虚空。以一切诸行,皆与忍为伴故。如是则名为纯 。此是缘起德用,与空无所得不同也。而忍门为主时,于此忍门,具足余门,以其 余诸门为伴故,是名为杂。纯杂主伴不相乱,故名具德。所以与彼经一念品不同也 。
【又问此与六度相摄义有何别耶。答六度相摄义者。如似以施摄诸度。而
诸度非是施。若此明者以施摄诸门。无门不是施。以缘起力故不同六度
相摄。】
问:此六度相摄义,有何差别?
六度相摄者,若说布施,则持戒亦布施,忍辱亦布施,精进亦布施,禅定亦布 施,般若亦布施;若说持戒,则布施亦持戒,忍辱亦持戒,精进亦持戒,禅定亦持 戒,般若亦持戒。其余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亦复如是。
答:六度相摄义者,如果以施摄诸度,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仍维持其本 义,不过助成布施而已。故曰诸度非是施。
然此门所明者,若以施摄诸门,则诸度无不是施。此门是以法界缘起主伴圆融 p-52 力故,成其纯杂具德,故不同六度相摄也。
【故一摄于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是故名为纯。而一内即具九十等。是故
复名杂。故知。不同相摄义。】
故一摄于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所谓九十者,十数也,即八九十等也。此门 所言一摄八九十,而八九十等皆是一,是故名为纯。而一即具八九十等,是故复名 杂。所以应知,此门不同六度相摄义。
【问此与大品相资义复有何别耶。彼中资者阙一即不成。此中十数阙一亦
不成。彼此二未审有何别耶。答彼言相资者而能非是所。今言十成一而
一即是十。所以不同资义。】
问:此与大品经相资义,有何差别呢?相资者,相藉助也。彼大品经中藉助者 ,缺一即不成。此门中十数相资,缺一亦不成。彼此二者,有何不同呢?
答:彼大品经所言相资者,有能所之分,而能非是所。今言十成一,而一即是 十,所以不同。
此中所言十成一,系言一为主,则余数为伴;若二为主,亦余数为伴。乃至三 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各各为主,亦余数为伴。故十成一,而一即是十也。 p-53
一多兼容不同门
【第七一多兼容不同门者。此约理说。】
第七一多兼容不同门,此约理说。以事相有别,理体无碍也。
【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兼容。即体无先后。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
。此即缘起实德非天人所修。】
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兼容。虽一多互入,然理体无有先后,同时兼容。虽 同时兼容,而不失一多之事相,故曰不同。
今举例说明,例如一室千灯,灯光融镕互相涉入。一灯入千灯,一入多也。千 灯入一灯,多入一也。灯灯皆然,故曰兼容。
然而一灯入千灯之同时,千灯即入一灯,理体无有先后。而且千灯各各同时互 入,重重复重重。虽然千灯同时重重互入,而不失一灯千灯之事相,故曰不同。如 是者,称一多兼容不同门。
一多兼容者,以理融事,故事相宛然而理体无碍。一多不同者,以事显理,故 p-54 理体无碍而事相宛然。故法界缘起者,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也。以无碍故,所以能 一入多,多入一,重重无尽。
此即法界缘起实德,法尔如是。非天人假以修行,方如是也。
【故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自在愿
力故能尔。】
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一入多也。十方入一亦无余,多入一也。世界本相亦 不坏,生灭谓之世,界别谓之界,言世界生灭界别之事相亦不坏,即是不同义。自 在愿力故能尔,非是假造作力方如此,而是法尔如是,不假作为之自在愿力,故能 如此也。
【又如普贤品云。一切众生身入一众生身。一众生身入一切众生身。又云
。一切诸世界令入一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杂乱。须弥入芥子。此
即不说也。】
又如普贤品云,一切众生身,入一众生身,多入一也;一众生身,入一切众生 身,一入多也。此约众生世间而言。又云,一切诸世界,令入一尘中,世界不积聚 ,亦复不杂乱。此约器世间而言,谓兼容无碍也。
余如须弥入芥子,兼容无碍,此处即不多说,同理当知也。 p-55
诸法相即自在门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者。此约用说。】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此约用说。…
《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