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P6

  ..續本文上一頁 p-45

  十世隔法異成門

  【第五十世隔法異成門者。此約叁世說。】

  第五十世隔法異成門,系約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而說。

  【如離世間品說。十世者過去說過去。過去說未來。過去說現在。現在說

  現在。現在說未來。現在說過去。未來說未來。未來說過去。未來說現

  在。叁世爲一念。合前九爲十世也。】

  如離世間品說,十世是叁世的廣說。叁世各有叁世,例如過去有過去,過去有 未來,過去有現在;現在有現在,現在有未來,現在有過去;未來有未來,未來有 過去,未來有現在;乃成九世。如是過去未來現在,不出一念,故合爲十世。

  依理推尋,叁世複叁世,亦成無盡複無盡。一念爲十世,十世爲一念,仍是一 即無量,無量即一也。

  【如是十世以緣起力故。相即複相入而不失叁世。】 p-46

  如是十世,以緣起力故,相即複相入,不失叁世。

  例如過去以未來現在因緣而立,故過去與未來現在,相即複相入,而不失過去 ;現在以過去未來因緣而立,故現在與過去未來,相即複相入,而不失現在;未來 以過去現在因緣而立,故未來與過去現在,相即複相入,而不失未來。

  【如以五指爲拳不失指。十世雖同時而不失十世。】

  舉例說明,例如五指成拳,而不失五指。十世雖然同時相即相入,而不失十世 。

  【故經雲。過去劫入未來。現在劫入過去。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入現在

  。】

  文中似有錯誤,似爲「過去劫入未來,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入現在。」此是 說叁世互入。

  【又雲。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有劫入無劫。無劫入有劫。】

  經又雲,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有劫入無劫,無劫入有劫。此仍是說相入 的道理。所謂無劫者,即空劫也。 p-47

  【又雲。過去是未來。未來是過去。現在是過去。菩薩悉了知。】

  經又雲,過去是未來,未來是過去,現在是過去,菩薩悉了知。

  此言叁世相即。經文似應爲過去即未來,未來即現在,現在即過去。然未見原 經文,不敢武斷。

  【又雲。無盡無數劫能作一念頃。非長亦非短。解脫人所行。】

  經又雲,無盡無數劫,能作一念頃,非長亦非短,解脫人所行。

  此言一念十世,十世一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若人證此道理,便得 大自在,故曰解脫人所行。

  【如是。十世相入複相即。而不失先後短長之相。故雲隔法異成。】

  所以過去未來現在十世,相入複相即,而不失十世先後長短之相,故雲隔法異 成。

  法有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法複有過去未來現在,未來法複有未來過去現在,現 在法複有現在未來過去。雖然十世不出一念相入複相即,然十世先後之差別相宛然 ,是謂隔法異成也。

  換句話說,雖然一切即一,萬重浪唯是一水。然一切法相宛然,猶如重重浪雖 p-48 是一水,而不失重重浪,宛然先後差別之相。如是之謂,隔法異成也。

  【教義理事等十門相即相入。而不失先後差別之相。故名異成也。】

  教義理事等十門,亦複相即相入爲一法。雖爲一法,而不失先後差別之相。這 便稱爲隔法異成也。 p-49

  諸藏純雜具德門

  【第六諸藏純雜具德門者。此約諸度門說。】

  第六諸藏純雜具德門,所謂諸藏者,系約諸度言。簡言之即布施淨戒忍辱精進 禅定般若六度,廣言之即前六度,複加方便、願、力、智等四度合爲十度。此諸度 包括萬行,所以亦可謂萬行純雜具德門也。

  【何者如似就一施門說者。一切萬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純。而此施門即具

  諸度等行。故名爲雜。如是純之與雜不相妨礙。故名具德。】

  何者如似,意謂好象甚麼呢?好象諸度中,若以施門而言,則一切萬法皆悉名 施,所以名純。既言一切萬法皆悉名施,當然布施即具一切萬法,此之謂雜。如是 純之與雜,不相妨礙,故名具德。

  此是說法界緣起,主伴圓融。一法界中,法法圓融。一法爲主,法法爲伴,法 法爲主,法法爲伴。例如一室千燈,燈光融镕,一燈爲主,燈燈爲伴,燈燈爲主, 燈燈爲伴。 p-50

  如是則千燈入一燈,名之爲純。一燈具千燈,稱之爲雜。一燈與千燈,不相妨 礙,謂之爲具德。

  【如大品經一念品明。從始至終不出一念。即名爲純。而此一念之中具于

  萬行。即名爲雜。雖爾而與此中純雜義別。】

  又引大品經一念品,說明與此門之同異。

  大品經一念品所明,「從始至終不出一念,即名爲純,而此一念之中,具于萬 行,即名爲雜」。雖然如此,但與此門中純雜義有別。

  【何者如彼經一念者。同是無得相應不明緣起德用。若此明純者。若約施

  門一切皆施。若說忍門一切皆忍。說忍門者諸行如虛空。即名爲純。而

  此忍門具足諸門。即名爲雜。純雜不相亂故名具德。故不同彼念品。】

  何者?謂何以大品經一念品,所明之純雜,與此門中所明純雜義別呢?

  因爲彼經所謂一念者,是同無所得相應。同無所得相應者,唯明性空也。彼經 所明,從始至終不出性空,故曰從始至終,不出一念。彼經不明緣起德用,故與此 門所明純雜義有別。

  此門所明者,謂法界緣起,主伴圓融。一法爲主,余法爲伴,法法爲主,法法 p-51 爲伴。若施門爲主,一切皆施,一切皆爲伴也。若說忍門爲主,一切皆爲伴,皆忍 也。若忍爲主時,一切諸行皆如虛空。以一切諸行,皆與忍爲伴故。如是則名爲純 。此是緣起德用,與空無所得不同也。而忍門爲主時,于此忍門,具足余門,以其 余諸門爲伴故,是名爲雜。純雜主伴不相亂,故名具德。所以與彼經一念品不同也 。

  【又問此與六度相攝義有何別耶。答六度相攝義者。如似以施攝諸度。而

  諸度非是施。若此明者以施攝諸門。無門不是施。以緣起力故不同六度

  相攝。】

  問:此六度相攝義,有何差別?

  六度相攝者,若說布施,則持戒亦布施,忍辱亦布施,精進亦布施,禅定亦布 施,般若亦布施;若說持戒,則布施亦持戒,忍辱亦持戒,精進亦持戒,禅定亦持 戒,般若亦持戒。其余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亦複如是。

  答:六度相攝義者,如果以施攝諸度,而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仍維持其本 義,不過助成布施而已。故曰諸度非是施。

  然此門所明者,若以施攝諸門,則諸度無不是施。此門是以法界緣起主伴圓融 p-52 力故,成其純雜具德,故不同六度相攝也。

  【故一攝于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是故名爲純。而一內即具九十等。是故

  複名雜。故知。不同相攝義。】

  故一攝于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所謂九十者,十數也,即八九十等也。此門 所言一攝八九十,而八九十等皆是一,是故名爲純。而一即具八九十等,是故複名 雜。所以應知,此門不同六度相攝義。

  【問此與大品相資義複有何別耶。彼中資者阙一即不成。此中十數阙一亦

  不成。彼此二未審有何別耶。答彼言相資者而能非是所。今言十成一而

  一即是十。所以不同資義。】

  問:此與大品經相資義,有何差別呢?相資者,相藉助也。彼大品經中藉助者 ,缺一即不成。此門中十數相資,缺一亦不成。彼此二者,有何不同呢?

  答:彼大品經所言相資者,有能所之分,而能非是所。今言十成一,而一即是 十,所以不同。

  此中所言十成一,系言一爲主,則余數爲伴;若二爲主,亦余數爲伴。乃至叁 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各各爲主,亦余數爲伴。故十成一,而一即是十也。 p-53

  一多兼容不同門

  【第七一多兼容不同門者。此約理說。】

  第七一多兼容不同門,此約理說。以事相有別,理體無礙也。

  【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兼容。即體無先後。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

  。此即緣起實德非天人所修。】

  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兼容。雖一多互入,然理體無有先後,同時兼容。雖 同時兼容,而不失一多之事相,故曰不同。

  今舉例說明,例如一室千燈,燈光融镕互相涉入。一燈入千燈,一入多也。千 燈入一燈,多入一也。燈燈皆然,故曰兼容。

  然而一燈入千燈之同時,千燈即入一燈,理體無有先後。而且千燈各各同時互 入,重重複重重。雖然千燈同時重重互入,而不失一燈千燈之事相,故曰不同。如 是者,稱一多兼容不同門。

  一多兼容者,以理融事,故事相宛然而理體無礙。一多不同者,以事顯理,故 p-54 理體無礙而事相宛然。故法界緣起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也。以無礙故,所以能 一入多,多入一,重重無盡。

  此即法界緣起實德,法爾如是。非天人假以修行,方如是也。

  【故經雲。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世界本相亦不壞。自在願

  力故能爾。】

  經雲,以一佛土滿十方,一入多也。十方入一亦無余,多入一也。世界本相亦 不壞,生滅謂之世,界別謂之界,言世界生滅界別之事相亦不壞,即是不同義。自 在願力故能爾,非是假造作力方如此,而是法爾如是,不假作爲之自在願力,故能 如此也。

  【又如普賢品雲。一切衆生身入一衆生身。一衆生身入一切衆生身。又雲

  。一切諸世界令入一塵中。世界不積聚。亦複不雜亂。須彌入芥子。此

  即不說也。】

  又如普賢品雲,一切衆生身,入一衆生身,多入一也;一衆生身,入一切衆生 身,一入多也。此約衆生世間而言。又雲,一切諸世界,令入一塵中,世界不積聚 ,亦複不雜亂。此約器世間而言,謂兼容無礙也。

  余如須彌入芥子,兼容無礙,此處即不多說,同理當知也。 p-55

  諸法相即自在門

  【第八諸法相即自在門者。此約用說。】

  第八諸法相即自在門,此約用說。…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普賢行願品述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