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P5

  ..续本文上一页5 山。世间不迫迮,迮者窄也。此即据器世间言也。

  【又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此即据众生世

  间。】

  经中又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界六道一切众生,鬼畜生地狱,在三恶道受报 ,天人阿修罗,在三善道受报,各不相碍。此即据众生世间言。

  【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故于微尘现国土。国土微尘

  复示现。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此即是其法界缘起。如智如理实德如此

  。非即变化对缘方便故说。】

  又云,如一微尘示现三种世间,一切微尘,亦如是示现。故于一微尘现三千大 千世界(所谓国土者,即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磨为微尘,一一微尘,亦 复示现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摄入重重,成其无尽复无尽。此即是法界缘起也。

  如智如理,实德如此。契入如如理体之智,谓之如智。何为如如理体?如如者 ,一切法摄入重重,无尽复无尽也。于一乘教言如理者,一即无量,无量即一,重 重无尽,法界缘起,即是如此。 p-36

  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便名如智。于诸世间如是知,便名智正觉世间。此 为法界缘起实德也。

  非即变化,对缘方便故说,此简非也。此乃法界缘起实德,非是变化假现,故 亦名真如法性。不同变化,对缘方便假现故说,对缘方便假现,非是真如法性也。

  【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变化故大小得相入。或云菩萨力故入。又言

  不二故入。不同一乘说。】

  如果是大乘宗所明,即不知系法界缘起实德如此,而说是神力变化故,得以大 小相入。或者说菩萨神力,故得大小相入。又言不二故,得大小相入。不会互摄互 入,重重无尽义,所以不同一乘所说。

  【问若此宗明相入不论神力。乃言自体常如此者。斯则浑无疆界。无始无

  终何缘得辨因果教义等耶。答以随智差别故举一为主。余则为伴。犹如

  帝网举一珠为首众珠现中。如一珠即尔。一切珠现亦如是。】

  问:若此宗明一多相入,不论神力变化,乃言法性自体常如此者,岂不浑然而 无分界?既无分界,便无始无终,然则怎样得分辨因果教义等呢? p-37

  答:智之用能分别,故随智分别而有差异。故举一为主,余则为伴。

  例如一室千灯,灯光似融为一,然实则千光互融。何以知之?若灭去五百灯, 其光立暗,是知光虽似一,实是千光互融。此时一灯入千灯,千灯入一灯,千灯入 千灯,互摄互入重重无尽,唯智能辨。任举一灯,则其余灯光为伴。所以一法为主 ,余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主伴圆融,无尽复无尽。

  犹如帝网天珠,珠珠互映,举一珠为首,余珠于中映现。一珠映现如此,一切 珠映现亦如是。是故虽自体如是,以智分别,故有因果教义等不同。

  【是故前经举一菩萨为主。一切菩萨围绕。一一菩萨皆悉如是。又如诸方

  皆来证诚同其名号。一切十方证诚皆亦如是。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而

  不失因果先后次第。而体无增减。】

  以一法为主,余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故,所以前经曾举,一菩萨为主 示现成佛,一切菩萨围绕。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一菩萨如此,一一菩萨皆悉如此。又诸方菩萨皆来证诚护持同其名号,(似是 同尊其名号曰佛也),十方菩萨各各为主成佛,一切菩萨证诚同其名号,皆亦如是 。所以一法为主,余法为伴,法法为主,法法为伴,成其无尽复无尽。而不失因果 p-38 先后次第,却体性不动,无有增减。

  【故经云。一切众生尽成佛。佛界亦不增。众生界亦不减。若无一众生成

  佛众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减也。】

  以主伴圆融体无增减故,所以经云,纵使一切众生尽成佛,佛界不增,众生界 不减。纵使无一众生成佛,众生界不增,佛界不减。犹如所有水起浪,浪不增水不 减。水澄无浪,水不增浪不减。 p-39

  秘密隐显俱成门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者。此约缘起说也。还具前教义十门。】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系约缘起边说。

  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故诸法本无相,而相随缘现。随此缘则此相显彼相隐, 随彼缘则彼相显此相隐。故秘密隐显俱成门,系约缘起边说。此门亦是具前教义理 事等十门。

  【所言隐显者。如涅槃经半字及满字。昔说半字故半字即显。满字即隐。

  今日说满字。即满字即显半字即隐。此即约缘而说隐显。】

  所言隐显者,例如涅槃经,说半字教时,半字即显满字即隐,说满字教时,满 字即显半字即隐。故此是约名相而说隐显。

  涅槃经以半字喻声闻小乘,以满字喻大乘。涅槃经卷五,佛说譬喻,譬如长者 唯有一子,心甚爱重。诣师受学,恐其稚力未堪,暂授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 (毗伽罗论,此译字本论,用譬满字)。……半字者喻声闻弟子所学九部经,毗伽 p-40 罗论者,所谓方等大乘经典……

  【又如月喻品云。此方见半他方见满而彼月性实无亏盈。随缘所见故有增

  减。此即是大乘宗中说。】

  又如月喻品云,此方见月半,他方见月满,只是所见不同,而彼月性,无有亏 盈。以随所见因缘,故有半满增减。

  似这种随所见,而见半满增减者,只是大乘宗之见,一乘通宗则无此分别见。

  【若通宗辨者不待说与不说。常半常满隐显无别时。如彼月性常满而常半

  。半满无异时。】

  一乘通宗所见则不同,一乘通宗如实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于一见无量, 于无量见一。知常半常满,隐显同时,更无别时。如彼月性,常满而常半,半满无 异时。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

  【是故如来于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时即是灭时。同时俱成故。所以称秘密

  。】

  以一切法隐显同时故,所以如来于一念中,八相成道。 p-41

  佛示现成道,自始至终,有八相状,谓八相成道。八相者,一、降兜率,二、 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轮,八、入灭。天台 四教仪则谓:一、降兜率,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 ,七、转*轮,八、入涅槃。

  如来于一念中八相成道,以一切法隐显同时,生时即灭时故。一切法隐显同时 ,故称秘密。

  【如似十数一即十一即是显。二三四至十即为隐。】

  又以十数为例,谓一即十时,则一显二三四等则隐。事实上二三四等,各各皆 即十,若谓二三四等各各即十时,则余数即隐。

  【又眼根入正受即是显。于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隐。而此隐显体无前后。故

  言秘密也。】

  眼根入正受,是眼见色时也,眼见色时即显。三昧者定也,若于色法中入定, 则眼不见色,即名为隐。而此隐显体无前后,是言秘密也。 p-42

  微细兼容安立门

  【第四微细兼容安立门者。此就相说。】

  微细兼容安立门,系就法相说。法相有大小方圆秽净等,皆能兼容安立也。

  【如一微尘。此即是其小相。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山等即其大相。】

  例如一微尘即是其小相,无量佛国土须弥山金刚山等,即是其大相。

  每一小世界,有一须弥山,一佛国土有百亿须弥山。金刚山或谓即须弥山,或 谓即铁围山。

  【直以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兼容。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

  缘起实德者,随缘无性也。以随缘无性,故能无碍自在,致使一切法兼容安立 。此是法性如是,非是天人造作所安立者也。意谓法性如此,非有人以神通力,所 安立者。

  【如似一微尘中有秽国土。而即于此微尘中具有不可说净国。在此微尘中 p-43

  而于彼秽国不相妨碍。而此净国之相仍亦不失。】

  例如于一微尘中,有秽国土,亦有不可说净国土。以一法摄一切法,一切法入 一法故,净国土不碍秽国土,而净国土之相,仍然而不失没。以秽净等相,皆缘起 无性,故不相妨碍。

  【乃至有诸国土尸罗盆幢形三方及四维等国。在此一微尘中常不相妨碍。】

  乃至诸国土形状各别,有的国土尸罗盆幢形,有的国土三方形,有的国土四维 形。同在一微尘中,而彼此不相妨碍。

  尸罗盆幢,不见翻译。或者尸罗盆幢,即尸罗幢。尸罗幢此译为玉,以清凉宝 玉,而造之幢也。尸罗译为清凉,以清凉玉所为之幢,故曰尸罗幢。

  【故普贤品云。一切诸世界入于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

  故普贤品云,一切世界入于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

  【故知。若与普相应能于一微尘中见不可说国土。而不杂乱不增不减。岂

  可须弥纳芥子将为难事哉。理事等十门安立兼容亦如是。】

  何谓普?普者是一切法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一入多则多摄一,多入一则一摄多 ,多入多则多摄多,摄入重重,是谓之普。 p-44

  故若与普相应,便能于一微尘中,见不可说国土。而诸国土,不杂不乱,不增 不减。因为一真法界,无形无相而横遍竖穷,横遍竖穷而无形无相。是故增一毫则 多,减一毫则少。故于一微尘中,有不可说国土,而不杂乱亦无增减。岂以须弥纳 芥子,而为难事也。其余教义理事等十门,安立兼容亦如是。

  【问此兼容门与前因陀罗网门有何别耶。答诸门隐映互相显发重重(复重

  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中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即

  是兼容门中摄。】

  问:兼容门与因陀罗网门,有何差别?

  当知法界缘起,本无有二,只是所见角度不同,乃有二门差别而已。

  答:若见一切法,互相隐显,例如本是一月无有盈亏,然见半时则满隐,见满 时则半隐,教义等诸门亦如是。如是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便是因陀罗网门中 摄。若于一见无量,教义等诸门一时俱显,而不互相妨碍,便是兼容门中摄。…

《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普贤行愿品述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