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余因陀罗网等九门,亦皆各具此十门。甚而言之,何止具此十门, 乃至一一门皆称理周遍法界。所以举十门者,取其十十无尽义也。 p-26
同时具足相应门
【今释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者。即具明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也。】
今释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谓具明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际境位 、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等十门,同时具足相应也。
【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缘修
所成故得同时。】
何以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具足呢?良由法界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 ,得如此也。
海印三昧,又名海印定。譬如大海,能印一切万象,一切万象皆入海印。犹一 水能现波澜万状,波澜万状皆是一水。法界缘起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海印 三昧力用,即自体性起,不同方便缘修所成,须是先修因而后致果,因果不得同时 。 p-27
【今且据因是同时者。若小乘说因果者。即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
今据因果同时(因「是」应为因「果」),而说明之,于三乘中先说小乘,三 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今说小乘,即声闻、缘觉也。小乘说因果者,系 说因转变果方成,因灭后果方成,故因果不得同时。
【若据大乘因果亦得同时。而不彰其无尽。如似舍缘以成舍。因果同时成
而不成余物。以因有亲故。所以成有尽。】
大乘即菩萨乘。大乘虽亦说因果同时,但不彰互摄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重重 无尽的道理,如一室千灯,灯光互摄互入。此入彼,则彼摄此,彼入此,则此摄彼 。是以一灯入一灯,一灯摄一灯;一灯入千灯,千灯摄一灯;千灯入一灯,一灯摄 千灯;千灯入千灯,千灯摄千灯。如此则摄入无尽。
大乘之因果同时,不彰重重无尽。譬如造舍之因缘,仅仅成舍,不成余物。以 大乘有亲因疏缘差别不同故,所以因成果有尽。不如海印三昧,一成一切成。例如 一水成波时,同时便成一切波,波与水同时具足。
【若通宗明因果者。举缘以入亲。是故如舍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若
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 p-28
若此一乘通宗明因果则不同,一乘通宗明因果者,一切缘入于亲因。例如一 水成万浪,只要一重浪入于水,则千万里外千万重浪,皆入于水,无一重浪例外。 如果有一重浪不成,则重重浪皆不得成。所谓一成一切成。据理可知,譬如舍成时 ,一切法皆一时成。若有一法不成,此舍亦不成。
【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
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步皆是千里分之一步。若有一步非千里之行,则 一切步皆非千里之行。故初一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一切步皆非到。
【故经云。虽成等正觉不舍初发心。又如大品经云。非初不离初。非后不
离后。而明菩提也。】
引经为证。成等正觉不舍初心者,言始终为一,无始则无终。犹千里之行与初 始一步为一,若无初始一步,则千里之行不成。
非初不离初,成等正菩提,虽非初发心,但不离初发心。非后不离后,初发心 虽非成等正觉,但不离成等正觉。此言菩提始终因果也。
【问既言一步即到者。何须用第二步耶。答汝言一步即到者。为多是即一 p-29
以不。又言何用第二步者。此第二步为是一即多以否。若初步是多一。
第二步即一多者。云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答若不一是多一。多
亦不是一多者。何但一步不能到。虽行多步终是不到。故知一步与多步
常有到不到义。】
问:既一步即到,何用第二步?
当知,一水万浪,万浪一水。若以水约浪,第一重浪与千万重浪同体,以同是 一水故,故一者多之一,多者一之多。凡夫情见,见浪不见水,谓多与一不同。智 者见浪知是水,故知一者多一,多者一多,方显一乘义。
故答曰:汝谓初步即到者,此一步是否多之一呢?第二步以后为多步,此多步 是否一之多呢?若初步是多之一,第二步乃至余步是一之多,原是一体,何言一步 到,不用第二步呢?
「答」若不一是多一,应无「答」字,同时应为「若一不是多一」。
若一不是多一,多亦不是一多,何但初一步不能到,纵第二步以后之多步,终 亦不到。以一步多步,性质皆同故。故知一步与多步,常有到不到义。若见浪不见 水,则此浪不到彼浪。若见浪知是一水,则此浪到一切浪。故由多至一,此一即是 p-30 不到义。由一至多乃至无量,即是到义。
【因中尚尔者。果中亦无果义。故涅槃经云。智者应当定说亦有亦无。】
以上所说,系说明据因是同时,因中尚且与果同时,乃至与教义理事等十门同 时,当然果中亦是同时了。故果中亦无绝对的果义。换句话说,因与果乃至教义理 事等十门,皆具亦有亦无义。虽有而非常,虽无而非断。无性随缘无即有,随缘无 性有即无。
涅槃经云:「智者应当定说,亦有亦无」。如心经云空即色,色即空。空者无 也,色者有也。
【今举一步到者。即是法界缘起海印定力说到不到。不同情谓说到不到。】
今举一步到之例,是法界缘起海印三昧力说到不到也。法界缘起海印三昧力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一到一切到也。非同凡情所谓,到非不到,不到非到。 例如全水是浪,全浪是水,说水一切皆水,说浪一切皆浪。
【故经云。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而复不失因果。不堕断常。故经云。深入
缘起断诸邪见斯之谓也。】
故经云,唯应度者乃能见之。应度者,即破无明见法性之人。既见法性,故能 p-31 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而复不失因果,不堕断常。虽因果同时,而不失因果。执有则堕常,执无则堕 断。见法性者,不执有不执无,故不堕断常。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深入 缘起者,知诸法性相一如也。无性随缘现诸法,故虽无性而不堕断见。诸法缘现无 自性,虽缘现而不堕常见,所以断诸邪见。
【问若因果同时即因成果。因即成果那得言不失因果耶。答如地论云。依
缘二种义示现二种时。依因义者名为因。依果义者名为果。岂得失于因
果耶。又且既言因果同时那得言失。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时耶。因果同
时既如此。教义理事等同时亦然。】
问:若因果同时,即因之时便成果,因即是果,焉得谓不失因果?答如地论云 ,依缘起有二种义,示现二种时。依因义谓之因时,依果义谓之果时。故虽同时而 不失因果。
例如水与浪同时,而水为因浪为果。若依水义则为水,若依浪义则为浪。水与 浪虽同时,然不失水浪宛然。再者,既言因果同时,已说明有因有果,那得言失? 若失者,那得言「因果」同时? p-32
因果同时既如此,教义理事等同时亦然。
【问既言同时相应者。今举因果一事。即得具前教义等十门以否。答今但
举十门者欲成其无尽。若论三种世间圆融。可但一事具此十门。亦具无
尽无量法界虚空法门。成其无尽复无尽。若但就别事说不成无尽者。只
同大乘义也。】
问:今举因果一事,即得同时相应,其余教义理事等十门,是否亦同时相应呢 ?答:何止此十门同时相应,一切法皆同时相应。今但举十门为例者,乃取其十十 无尽耳。若论三种世间──一、众生世间,二、国土世间,三、智正觉世间,法法 圆融。任取一法,何止具此十门?亦具无尽无量法界虚空法门,如是方成其无尽复 无尽之义也。
如果但就别事说,此因仅限成此果,不是一成一切成。一成一切成者,例如一 水成一浪时,同时亦成一切浪。如果但就别事说,不成无尽者,那么仅同大乘义, 非是一乘义。
大乘与一乘不同者,大乘乃菩萨乘,一乘乃佛乘。 p-33
因陀罗网境界门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者。此约譬以明。亦复具有教义等十门。】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天帝释殿上宝网,名因陀罗网,故此是约譬喻明法界缘 起。此因陀罗网境界门,亦复具有教义理事等十门。
【如梵网经。即取梵宫罗网为喻。今言因陀罗网者。即以帝释殿网为喻。
帝释殿网为喻者。须先识此帝网之相。以何为相。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
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
无尽复无尽也。】
例如梵网经,系取梵王殿上宝网为喻,今言因陀罗网,系以帝释殿上宝网为喻 。
因陀罗即帝释天主也,网是汉语,故因陀罗网者,系梵汉双举。具译汉语,应 为「帝网」。此网之相,众珠所成,故曰帝网天珠。此网珠珠互映,影现重重。一 珠现一珠,一珠现千珠,千珠现一珠,千珠现千珠。如是影复现影,重重无尽。 p-34
犹如众镜相照,影现重重。一镜中现千镜之影,千镜中现千镜之影。如是影复 现影,重重无尽。
再举例言,例如一室千灯,灯灯相照,光光相融,此灯有彼灯之光,彼灯复有 此灯之光。光光相映,无尽复无尽。
此喻即明法界缘起,摄入重重,无尽复无尽。
【是故如第七地赞请经云。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量无边佛于中而说法
。此即智正觉。世间。】
以下引经,以三种世间明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三种世间者,智正觉世间、器世 间(亦名国土世间)、及众生世间。
今先明智正觉世间,如第七地赞请经云,于一微尘中,各各有那由他(译曰亿 ),无量无边佛于中说法,此即智正觉世间。
【又云。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此即据器世间
。】
经中又云,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土,须弥山金刚围山。金刚围山,即铁围 p-3…
《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