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余因陀羅網等九門,亦皆各具此十門。甚而言之,何止具此十門, 乃至一一門皆稱理周遍法界。所以舉十門者,取其十十無盡義也。 p-26
同時具足相應門
【今釋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者。即具明教義理事等十門同時也。】
今釋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謂具明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際境位 、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等十門,同時具足相應也。
【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緣起實德法性海印叁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緣修
所成故得同時。】
何以教義理事等十門,同時具足呢?良由法界緣起實德法性,海印叁昧力用故 ,得如此也。
海印叁昧,又名海印定。譬如大海,能印一切萬象,一切萬象皆入海印。猶一 水能現波瀾萬狀,波瀾萬狀皆是一水。法界緣起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海印 叁昧力用,即自體性起,不同方便緣修所成,須是先修因而後致果,因果不得同時 。 p-27
【今且據因是同時者。若小乘說因果者。即轉因以成果。因滅始果成。】
今據因果同時(因「是」應爲因「果」),而說明之,于叁乘中先說小乘,叁 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今說小乘,即聲聞、緣覺也。小乘說因果者,系 說因轉變果方成,因滅後果方成,故因果不得同時。
【若據大乘因果亦得同時。而不彰其無盡。如似舍緣以成舍。因果同時成
而不成余物。以因有親故。所以成有盡。】
大乘即菩薩乘。大乘雖亦說因果同時,但不彰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重重 無盡的道理,如一室千燈,燈光互攝互入。此入彼,則彼攝此,彼入此,則此攝彼 。是以一燈入一燈,一燈攝一燈;一燈入千燈,千燈攝一燈;千燈入一燈,一燈攝 千燈;千燈入千燈,千燈攝千燈。如此則攝入無盡。
大乘之因果同時,不彰重重無盡。譬如造舍之因緣,僅僅成舍,不成余物。以 大乘有親因疏緣差別不同故,所以因成果有盡。不如海印叁昧,一成一切成。例如 一水成波時,同時便成一切波,波與水同時具足。
【若通宗明因果者。舉緣以入親。是故如舍成時。一切法皆一時成。若
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 p-28
若此一乘通宗明因果則不同,一乘通宗明因果者,一切緣入于親因。例如一 水成萬浪,只要一重浪入于水,則千萬裏外千萬重浪,皆入于水,無一重浪例外。 如果有一重浪不成,則重重浪皆不得成。所謂一成一切成。據理可知,譬如舍成時 ,一切法皆一時成。若有一法不成,此舍亦不成。
【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
例如千裏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步皆是千裏分之一步。若有一步非千裏之行,則 一切步皆非千裏之行。故初一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一切步皆非到。
【故經雲。雖成等正覺不舍初發心。又如大品經雲。非初不離初。非後不
離後。而明菩提也。】
引經爲證。成等正覺不舍初心者,言始終爲一,無始則無終。猶千裏之行與初 始一步爲一,若無初始一步,則千裏之行不成。
非初不離初,成等正菩提,雖非初發心,但不離初發心。非後不離後,初發心 雖非成等正覺,但不離成等正覺。此言菩提始終因果也。
【問既言一步即到者。何須用第二步耶。答汝言一步即到者。爲多是即一 p-29
以不。又言何用第二步者。此第二步爲是一即多以否。若初步是多一。
第二步即一多者。雲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答若不一是多一。多
亦不是一多者。何但一步不能到。雖行多步終是不到。故知一步與多步
常有到不到義。】
問:既一步即到,何用第二步?
當知,一水萬浪,萬浪一水。若以水約浪,第一重浪與千萬重浪同體,以同是 一水故,故一者多之一,多者一之多。凡夫情見,見浪不見水,謂多與一不同。智 者見浪知是水,故知一者多一,多者一多,方顯一乘義。
故答曰:汝謂初步即到者,此一步是否多之一呢?第二步以後爲多步,此多步 是否一之多呢?若初步是多之一,第二步乃至余步是一之多,原是一體,何言一步 到,不用第二步呢?
「答」若不一是多一,應無「答」字,同時應爲「若一不是多一」。
若一不是多一,多亦不是一多,何但初一步不能到,縱第二步以後之多步,終 亦不到。以一步多步,性質皆同故。故知一步與多步,常有到不到義。若見浪不見 水,則此浪不到彼浪。若見浪知是一水,則此浪到一切浪。故由多至一,此一即是 p-30 不到義。由一至多乃至無量,即是到義。
【因中尚爾者。果中亦無果義。故涅槃經雲。智者應當定說亦有亦無。】
以上所說,系說明據因是同時,因中尚且與果同時,乃至與教義理事等十門同 時,當然果中亦是同時了。故果中亦無絕對的果義。換句話說,因與果乃至教義理 事等十門,皆具亦有亦無義。雖有而非常,雖無而非斷。無性隨緣無即有,隨緣無 性有即無。
涅槃經雲:「智者應當定說,亦有亦無」。如心經雲空即色,色即空。空者無 也,色者有也。
【今舉一步到者。即是法界緣起海印定力說到不到。不同情謂說到不到。】
今舉一步到之例,是法界緣起海印叁昧力說到不到也。法界緣起海印叁昧力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一到一切到也。非同凡情所謂,到非不到,不到非到。 例如全水是浪,全浪是水,說水一切皆水,說浪一切皆浪。
【故經雲。唯應度者乃能見之。而複不失因果。不墮斷常。故經雲。深入
緣起斷諸邪見斯之謂也。】
故經雲,唯應度者乃能見之。應度者,即破無明見法性之人。既見法性,故能 p-31 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而複不失因果,不墮斷常。雖因果同時,而不失因果。執有則墮常,執無則墮 斷。見法性者,不執有不執無,故不墮斷常。故經雲,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深入 緣起者,知諸法性相一如也。無性隨緣現諸法,故雖無性而不墮斷見。諸法緣現無 自性,雖緣現而不墮常見,所以斷諸邪見。
【問若因果同時即因成果。因即成果那得言不失因果耶。答如地論雲。依
緣二種義示現二種時。依因義者名爲因。依果義者名爲果。豈得失于因
果耶。又且既言因果同時那得言失。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時耶。因果同
時既如此。教義理事等同時亦然。】
問:若因果同時,即因之時便成果,因即是果,焉得謂不失因果?答如地論雲 ,依緣起有二種義,示現二種時。依因義謂之因時,依果義謂之果時。故雖同時而 不失因果。
例如水與浪同時,而水爲因浪爲果。若依水義則爲水,若依浪義則爲浪。水與 浪雖同時,然不失水浪宛然。再者,既言因果同時,已說明有因有果,那得言失? 若失者,那得言「因果」同時? p-32
因果同時既如此,教義理事等同時亦然。
【問既言同時相應者。今舉因果一事。即得具前教義等十門以否。答今但
舉十門者欲成其無盡。若論叁種世間圓融。可但一事具此十門。亦具無
盡無量法界虛空法門。成其無盡複無盡。若但就別事說不成無盡者。只
同大乘義也。】
問:今舉因果一事,即得同時相應,其余教義理事等十門,是否亦同時相應呢 ?答:何止此十門同時相應,一切法皆同時相應。今但舉十門爲例者,乃取其十十 無盡耳。若論叁種世間──一、衆生世間,二、國土世間,叁、智正覺世間,法法 圓融。任取一法,何止具此十門?亦具無盡無量法界虛空法門,如是方成其無盡複 無盡之義也。
如果但就別事說,此因僅限成此果,不是一成一切成。一成一切成者,例如一 水成一浪時,同時亦成一切浪。如果但就別事說,不成無盡者,那麼僅同大乘義, 非是一乘義。
大乘與一乘不同者,大乘乃菩薩乘,一乘乃佛乘。 p-33
因陀羅網境界門
【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者。此約譬以明。亦複具有教義等十門。】
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天帝釋殿上寶網,名因陀羅網,故此是約譬喻明法界緣 起。此因陀羅網境界門,亦複具有教義理事等十門。
【如梵網經。即取梵宮羅網爲喻。今言因陀羅網者。即以帝釋殿網爲喻。
帝釋殿網爲喻者。須先識此帝網之相。以何爲相。猶如衆鏡相照衆鏡之
影見一鏡中。如是影中複現衆影。一一影中複現衆影。即重重現影成其
無盡複無盡也。】
例如梵網經,系取梵王殿上寶網爲喻,今言因陀羅網,系以帝釋殿上寶網爲喻 。
因陀羅即帝釋天主也,網是漢語,故因陀羅網者,系梵漢雙舉。具譯漢語,應 爲「帝網」。此網之相,衆珠所成,故曰帝網天珠。此網珠珠互映,影現重重。一 珠現一珠,一珠現千珠,千珠現一珠,千珠現千珠。如是影複現影,重重無盡。 p-34
猶如衆鏡相照,影現重重。一鏡中現千鏡之影,千鏡中現千鏡之影。如是影複 現影,重重無盡。
再舉例言,例如一室千燈,燈燈相照,光光相融,此燈有彼燈之光,彼燈複有 此燈之光。光光相映,無盡複無盡。
此喻即明法界緣起,攝入重重,無盡複無盡。
【是故如第七地贊請經雲。于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量無邊佛于中而說法
。此即智正覺。世間。】
以下引經,以叁種世間明法界緣起重重無盡。叁種世間者,智正覺世間、器世 間(亦名國土世間)、及衆生世間。
今先明智正覺世間,如第七地贊請經雲,于一微塵中,各各有那由他(譯曰億 ),無量無邊佛于中說法,此即智正覺世間。
【又雲。于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迮。此即據器世間
。】
經中又雲,于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土,須彌山金剛圍山。金剛圍山,即鐵圍 p-3…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