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5 山。世間不迫迮,迮者窄也。此即據器世間言也。
【又雲。于一微塵中現有叁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此即據衆生世
間。】
經中又雲,于一微塵中,現有叁界六道一切衆生,鬼畜生地獄,在叁惡道受報 ,天人阿修羅,在叁善道受報,各不相礙。此即據衆生世間言。
【又雲。如一微塵所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故于微塵現國土。國土微塵
複示現。所以成其無盡複無盡。此即是其法界緣起。如智如理實德如此
。非即變化對緣方便故說。】
又雲,如一微塵示現叁種世間,一切微塵,亦如是示現。故于一微塵現叁千大 千世界(所謂國土者,即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磨爲微塵,一一微塵,亦 複示現叁千大千世界。如是攝入重重,成其無盡複無盡。此即是法界緣起也。
如智如理,實德如此。契入如如理體之智,謂之如智。何爲如如理體?如如者 ,一切法攝入重重,無盡複無盡也。于一乘教言如理者,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重 重無盡,法界緣起,即是如此。 p-36
于一知無量,于無量知一,便名如智。于諸世間如是知,便名智正覺世間。此 爲法界緣起實德也。
非即變化,對緣方便故說,此簡非也。此乃法界緣起實德,非是變化假現,故 亦名真如法性。不同變化,對緣方便假現故說,對緣方便假現,非是真如法性也。
【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變化故大小得相入。或雲菩薩力故入。又言
不二故入。不同一乘說。】
如果是大乘宗所明,即不知系法界緣起實德如此,而說是神力變化故,得以大 小相入。或者說菩薩神力,故得大小相入。又言不二故,得大小相入。不會互攝互 入,重重無盡義,所以不同一乘所說。
【問若此宗明相入不論神力。乃言自體常如此者。斯則渾無疆界。無始無
終何緣得辨因果教義等耶。答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爲主。余則爲伴。猶如
帝網舉一珠爲首衆珠現中。如一珠即爾。一切珠現亦如是。】
問:若此宗明一多相入,不論神力變化,乃言法性自體常如此者,豈不渾然而 無分界?既無分界,便無始無終,然則怎樣得分辨因果教義等呢? p-37
答:智之用能分別,故隨智分別而有差異。故舉一爲主,余則爲伴。
例如一室千燈,燈光似融爲一,然實則千光互融。何以知之?若滅去五百燈, 其光立暗,是知光雖似一,實是千光互融。此時一燈入千燈,千燈入一燈,千燈入 千燈,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唯智能辨。任舉一燈,則其余燈光爲伴。所以一法爲主 ,余法爲伴,法法爲主,法法爲伴。主伴圓融,無盡複無盡。
猶如帝網天珠,珠珠互映,舉一珠爲首,余珠于中映現。一珠映現如此,一切 珠映現亦如是。是故雖自體如是,以智分別,故有因果教義等不同。
【是故前經舉一菩薩爲主。一切菩薩圍繞。一一菩薩皆悉如是。又如諸方
皆來證誠同其名號。一切十方證誠皆亦如是。所以成其無盡複無盡。而
不失因果先後次第。而體無增減。】
以一法爲主,余法爲伴,法法爲主,法法爲伴故,所以前經曾舉,一菩薩爲主 示現成佛,一切菩薩圍繞。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
一菩薩如此,一一菩薩皆悉如此。又諸方菩薩皆來證誠護持同其名號,(似是 同尊其名號曰佛也),十方菩薩各各爲主成佛,一切菩薩證誠同其名號,皆亦如是 。所以一法爲主,余法爲伴,法法爲主,法法爲伴,成其無盡複無盡。而不失因果 p-38 先後次第,卻體性不動,無有增減。
【故經雲。一切衆生盡成佛。佛界亦不增。衆生界亦不減。若無一衆生成
佛衆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減也。】
以主伴圓融體無增減故,所以經雲,縱使一切衆生盡成佛,佛界不增,衆生界 不減。縱使無一衆生成佛,衆生界不增,佛界不減。猶如所有水起浪,浪不增水不 減。水澄無浪,水不增浪不減。 p-39
秘密隱顯俱成門
【第叁秘密隱顯俱成門者。此約緣起說也。還具前教義十門。】
第叁秘密隱顯俱成門,系約緣起邊說。
諸法實相,實相無相,故諸法本無相,而相隨緣現。隨此緣則此相顯彼相隱, 隨彼緣則彼相顯此相隱。故秘密隱顯俱成門,系約緣起邊說。此門亦是具前教義理 事等十門。
【所言隱顯者。如涅槃經半字及滿字。昔說半字故半字即顯。滿字即隱。
今日說滿字。即滿字即顯半字即隱。此即約緣而說隱顯。】
所言隱顯者,例如涅槃經,說半字教時,半字即顯滿字即隱,說滿字教時,滿 字即顯半字即隱。故此是約名相而說隱顯。
涅槃經以半字喻聲聞小乘,以滿字喻大乘。涅槃經卷五,佛說譬喻,譬如長者 唯有一子,心甚愛重。詣師受學,恐其稚力未堪,暫授半字,而不教誨毗伽羅論。 (毗伽羅論,此譯字本論,用譬滿字)。……半字者喻聲聞弟子所學九部經,毗伽 p-40 羅論者,所謂方等大乘經典……
【又如月喻品雲。此方見半他方見滿而彼月性實無虧盈。隨緣所見故有增
減。此即是大乘宗中說。】
又如月喻品雲,此方見月半,他方見月滿,只是所見不同,而彼月性,無有虧 盈。以隨所見因緣,故有半滿增減。
似這種隨所見,而見半滿增減者,只是大乘宗之見,一乘通宗則無此分別見。
【若通宗辨者不待說與不說。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如彼月性常滿而常半
。半滿無異時。】
一乘通宗所見則不同,一乘通宗如實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于一見無量, 于無量見一。知常半常滿,隱顯同時,更無別時。如彼月性,常滿而常半,半滿無 異時。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
【是故如來于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同時俱成故。所以稱秘密
。】
以一切法隱顯同時故,所以如來于一念中,八相成道。 p-41
佛示現成道,自始至終,有八相狀,謂八相成道。八相者,一、降兜率,二、 入胎,叁、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轉*輪,八、入滅。天臺 四教儀則謂:一、降兜率,二、托胎,叁、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 ,七、轉*輪,八、入涅槃。
如來于一念中八相成道,以一切法隱顯同時,生時即滅時故。一切法隱顯同時 ,故稱秘密。
【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二叁四至十即爲隱。】
又以十數爲例,謂一即十時,則一顯二叁四等則隱。事實上二叁四等,各各皆 即十,若謂二叁四等各各即十時,則余數即隱。
【又眼根入正受即是顯。于色法中叁昧起即名隱。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故
言秘密也。】
眼根入正受,是眼見色時也,眼見色時即顯。叁昧者定也,若于色法中入定, 則眼不見色,即名爲隱。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是言秘密也。 p-42
微細兼容安立門
【第四微細兼容安立門者。此就相說。】
微細兼容安立門,系就法相說。法相有大小方圓穢淨等,皆能兼容安立也。
【如一微塵。此即是其小相。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山等即其大相。】
例如一微塵即是其小相,無量佛國土須彌山金剛山等,即是其大相。
每一小世界,有一須彌山,一佛國土有百億須彌山。金剛山或謂即須彌山,或 謂即鐵圍山。
【直以緣起實德無礙自在致使兼容。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
緣起實德者,隨緣無性也。以隨緣無性,故能無礙自在,致使一切法兼容安立 。此是法性如是,非是天人造作所安立者也。意謂法性如此,非有人以神通力,所 安立者。
【如似一微塵中有穢國土。而即于此微塵中具有不可說淨國。在此微塵中 p-43
而于彼穢國不相妨礙。而此淨國之相仍亦不失。】
例如于一微塵中,有穢國土,亦有不可說淨國土。以一法攝一切法,一切法入 一法故,淨國土不礙穢國土,而淨國土之相,仍然而不失沒。以穢淨等相,皆緣起 無性,故不相妨礙。
【乃至有諸國土屍羅盆幢形叁方及四維等國。在此一微塵中常不相妨礙。】
乃至諸國土形狀各別,有的國土屍羅盆幢形,有的國土叁方形,有的國土四維 形。同在一微塵中,而彼此不相妨礙。
屍羅盆幢,不見翻譯。或者屍羅盆幢,即屍羅幢。屍羅幢此譯爲玉,以清涼寶 玉,而造之幢也。屍羅譯爲清涼,以清涼玉所爲之幢,故曰屍羅幢。
【故普賢品雲。一切諸世界入于一微塵中。世界不積聚。亦複不離散。】
故普賢品雲,一切世界入于一微塵中,世界不積聚,亦複不離散。
【故知。若與普相應能于一微塵中見不可說國土。而不雜亂不增不減。豈
可須彌納芥子將爲難事哉。理事等十門安立兼容亦如是。】
何謂普?普者是一切法互攝互入重重無盡。一入多則多攝一,多入一則一攝多 ,多入多則多攝多,攝入重重,是謂之普。 p-44
故若與普相應,便能于一微塵中,見不可說國土。而諸國土,不雜不亂,不增 不減。因爲一真法界,無形無相而橫遍豎窮,橫遍豎窮而無形無相。是故增一毫則 多,減一毫則少。故于一微塵中,有不可說國土,而不雜亂亦無增減。豈以須彌納 芥子,而爲難事也。其余教義理事等十門,安立兼容亦如是。
【問此兼容門與前因陀羅網門有何別耶。答諸門隱映互相顯發重重(複重
重成其無)盡者。即是因陀羅網門中攝。若諸門一時具顯不相妨礙。即
是兼容門中攝。】
問:兼容門與因陀羅網門,有何差別?
當知法界緣起,本無有二,只是所見角度不同,乃有二門差別而已。
答:若見一切法,互相隱顯,例如本是一月無有盈虧,然見半時則滿隱,見滿 時則半隱,教義等諸門亦如是。如是重重複重重,成其無盡者,便是因陀羅網門中 攝。若于一見無量,教義等諸門一時俱顯,而不互相妨礙,便是兼容門中攝。…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