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的修法(慈誠羅珠堪布)

  禅定的修法  

  一、禅定的五種過患

  修禅定的時候,有一些障礙會影響我們的修行,歸納起來,大致爲五種:

  (一)懈怠。懈怠,是貪著吃喝玩樂而不想修行的念頭。修行沒有成果,都是因爲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進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遺忘聖言。聖言,也即上師教給我們的修行訣竅與方法。修禅定的時候,把上師講的訣竅都給忘了,致使無法正常修行,就叫遺忘聖言。

  (叁)昏沈和掉舉。昏沈屬于無明煩惱,因爲頭腦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專注于修行目標或所緣境;掉舉屬于貪心煩惱,思維曾經吃喝玩樂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亂,故而無法專注于目標。這兩個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礙,甚至會影響到禅定的本質。

  (四)不行對治。在修行的過程中,心裏已經開始昏沈、掉舉,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亂想,心根本不在目標上了,卻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製、不對治,任其發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錯,後面也會變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對治。

  (五)無沈掉時行對治。當心安住在平靜狀態,沒有昏沈、掉舉的時候,卻強行去擾亂這個狀態。比如多此一舉地去觀察:我現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賴耶識還是心的本性光明,是無常還是痛苦等等,強迫讓自心離開禅定境界,這叫無沈掉時行對治。

  五種障礙當中的前兩種,會影響進入禅定;第叁種,會影響禅定的本質;後面的兩種,會影響禅定的發展。所以,作爲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設法對治、祛除這五種障礙。

  二、五種過患的八種對治方法

  五個障礙怎麼樣對治呢?可以用八種方法,也即八對治行來對治五種障礙。

  (一)信。也即對禅定的信心。信心有叁種: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夠清淨、淨化我們的內心,並讓我們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時候很有興趣。其實,世間任何一個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歡的工作和做不喜歡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叁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叁)勤。也即精進、努力。

  (四)輕安。開始修禅定的時候,心裏會覺得很枯燥,身體坐久以後,會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當禅定訓練好以後,就會産生禅定的喜悅——心裏很平靜、很舒服,不但內心快樂,而且身體保持毗盧七法的姿勢坐了很長時間,也不但沒有不適應的感覺,反而很輕松,這就叫輕安。在禅定境界比較高的時候,才會有輕安。

  依靠信、欲、勤、輕安四者,就能驅除懈怠。其中前叁種是方法,輕安是結果。

  還有四個最重要的對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爲不知道何時需要用怎樣的方法去對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備好所有的工具,到時候需要什麼就用什麼一樣。修行人也要先准備好對治的方法,以備不時之需,所以,後面四個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離開、不遺忘修行的目標。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時候,不知不覺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沒發現,這就是因爲沒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麼,意識一旦離開目標,立即就會發現,馬上就可以調整回來,中間一分鍾都不會浪費。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見《慧燈之光》)當中,講過一個側面的監視或者觀察,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時候,有沒有昏沈、掉舉,都清清楚楚。否則根本不知道有沒有掉舉、散亂、昏沈,雖然修了一兩個小時,但這一兩個小時怎麼過去的,卻完全不清楚,這都是因爲沒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發現有昏沈、掉舉,一定要采取措施控製、對治,這叫作思。《阿毗達磨》當中講過五十一個心所,其中一個心所就是作思。其實,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有動機: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飯,這些念頭怎樣産生的呢?因爲在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一個心所、動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無量心”當中的“舍”和禅定八對治行當中的“舍”是不一樣的。八行當中的舍,是禅修時,如果沒有昏沈、掉舉,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靜,不要去擾亂、動搖這個狀態,讓它一直保留、持續,這叫做舍。

  以上八個對治,可以去除五個障礙:“舍”可以作爲無沈掉時的對治,作思則對治不行對治。正念則可以對治沈掉、遺忘聖言等等。

  叁、六力

  (一)聞力。也即聽聞的力量。

  (二)思力,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聽聞、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過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處,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就像盲人一樣茫然無措、一頭霧水,其他力量都談不上。所以,首先聽聞、思維非常重要。

  (叁)正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進力。

  (六)串習力。串習就是修行。

  這些內容不需要一個一個解釋,大家基本上應該知道。

  四、四作意

  四作意,也即禅修的四個過程。

  (一)力勵運轉作意,這是佛教標准詞彙。剛開始修禅的時候,修行人心靜不下來,很痛苦,這時候需要費很大的勁,所以叫力勵運轉作意。

  (二)有間缺運轉作意。在此階段中,即使中間會間斷,如果用心、用功,采取措施對治,還是可以繼續禅修。

  (叁)無間缺運轉作意。這已經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了,此時無論任何障礙,都不能間斷我們的禅定,所以叫無間缺運轉作意。

  (四)無功用運轉作意。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了。之前的叁個階段都需要用功才不間斷,但此階段根本不需要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禅定當中,根本不會間斷。

  這些都不是具體的方法,而只是禅修的階段。此處最高的無功用運轉作意,都沒有到四禅八定的第一禅。在此基礎上繼續修行,獲得很明顯的輕安以後,才修到四禅的第一禅。我們經常說四禅八定。大家似乎都覺得四禅八定很簡單,其實四禅八定不是那麼容易抵達的。按照《俱舍論》的說法,無功用運轉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欲界是叁界當中最低的層次,而四禅卻是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當中比較好的狀態而已,還沒有進入四禅的第一禅,更沒有進入無色界的禅定。

  五、五種驗相

  (一)陡山水,剛開始修行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一刹那都不能停下來,平時沒有的雜念,這時候都會紛然出現,比不修行的時候還厲害。所以,此時的內心,就像陡坡上流下來的水一樣,故稱爲陡山水。

  修禅定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第一個階段,所以一定要設法超越。有些修行人在這個階段就被打敗了,最後連看到自己修行的地方都會生起厭煩心。因爲缺乏勇氣,過不了這個關,反說自己沒有福報,和這個法沒有緣分等等。其實這不是福報不夠,也不是和這個法沒有緣,這是心的自然規律,因爲從無始以來,我們從來就沒有調伏過自己的心。就像運動員在剛開始接受訓練的時候,如果怕苦怕累,就不可能成功一樣。在遇到修行障礙時,也要有足夠的勇猛和信心,決不能輕言放棄。

  (二)峽谷水

  雖然峽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較,還是好多了。此時的念頭,也比上一階段稍稍平靜了一點。

  (叁)大江河

  雖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動,但遠沒有峽谷水那麼湍急,已經緩和多了。此時的念頭,也比上一階段平靜了很多。

  (四)離濤大海

  遠看大海,似乎一動不動,沒有什麼海浪,但到近處一看,它一直都在動搖。此時的心,也像看似沒有波濤的大海一樣,但已經比前面幾個階段平靜多了。

  (五)須彌山王

  須彌山王,是佛經所講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動的山。雖然此時的心已經非常穩定,所有的思維都放下來,身體像融入了虛空一樣。出定的時候,身體就像從虛空當中突然間産生了一樣,但這種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修四禅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如果在此基礎上,有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錯了。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僅僅是山王一樣穩定,就可能和解脫根本沒有關系。所以,我們不要以爲心靜下來就很了不起。雖然這個境界和證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卻不是證悟。

  六、九住心

  禅宗會用“十牛圖”,來形容普通人的散亂之心慢慢得以馴服,最終趨于平靜的過程。藏傳佛教的密宗,會用一幅來自于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圖”,來形容這個過程——從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後逐一部位慢慢變白,最後通體純白。

  (一)安住心

  以修空性爲例:在通過中觀的方法修空性時,首先用中觀推理的方式去推理,從而斷定一切萬法都是空性。當對空性有了很強烈的感受以後,心就一直停留在這種狀態當中,不離開、不散亂,這叫做安住。

  修無常等等也是一樣,當深深體會到一切都是變化無常的時候,心就安住在覺悟變化無常的境界當中,這就叫安住心。或心裏什麼都不想,處于很平靜的狀態當中,不去擾亂,讓它保持,這也叫安住心。

  這時候,我們的內心會冒出各種各樣的念頭,隨即這些念頭又消失無蹤,像閃電一樣一刹那都停不下來。此階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我們要去思考:雖然我現在安住有這麼多的困難,但這是我必須經過的階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突破、超越這個階段,要度過這個難關,否則生生世世都沒有希望。從無始以來到現在,自己每天除了晚上深度睡眠以外,都在思維貪、嗔、癡。貪、嗔、癡的結果,就是地獄、旁生、餓鬼。所有的機會、所有的時間都浪費了,這是多麼可怕啊!之後進一步去思考修禅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要承受動手術、針灸的痛苦一樣,修行雖然有點枯燥,但是還是要忍受,因爲暫時的枯燥、痛苦,可以換來以後的解脫。

  “安住…

《禅定的修法(慈誠羅珠堪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