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25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智海法師宣講)25

  請大家一起合起掌來,跟我一起念;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叁稱)

  請大家翻到《觀世音叁經》的十二面,上午講到、真觀清淨觀,是吧。來一起念;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今天是最後一下午了,馬上就要揭谛、揭谛了,什麼叫揭谛揭谛知道嗎?馬上就要圓滿了,馬上就要到對岸了,究竟波羅密了,這些我們都要隨時准備著揭谛、揭谛。要把這一切苦難結束于當下,要把我們自己善根生起于當下,隨時隨地都要准備著,就要這樣來,是吧。所以說觀世音菩薩他是大慈大悲的。我們這些仰信之心隨時隨地就要生起,隨著我們自己仰信之心生起來,一切都能揭谛揭谛。沒有信心我看這些苦難無有完結。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這五種觀很重要。就是從五個側面來把觀世音菩薩的圓滿心、慈悲心、智慧心、方便心、救度衆生心給我們揭示出來了。“真觀清淨觀”真觀---也就是要觀察事物的真相。清淨觀---就是不要雜染世間上的能取所取,我們平時說真俗二谛。真是什麼?要看這一切都是變化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無我的,就是我們平時所說,要有甚深般若波羅密多這種智慧,這個叫真觀。拿心經的解釋來說,大家還能背吧,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真觀,不僅僅是五蘊皆空,這個世間上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聖意空,一切都是這樣,這個叫“如所有智”。什麼叫“如所有智”? 如其本來而能夠照見它的本體,這個就是真觀清淨觀。

  我們說萬法都因緣而生,萬法都是唯心所造,萬法都是唯識所顯。唯心所造和唯識所顯,實際上讓大家把投向外面的眼光要收回來。那麼外境自然就空了,當我們不執著、當我們放下的時候它就空了。當你不執著空的東西不能空,本來應該放下的我們就不能夠放下,所以說要有這種智慧。這個法界當中本來沒有能取所取、本來沒有能權所權,所以說要遠離這能取所取的相,遠離這能權所權的相,那就能夠達到平等清淨。 這就能夠認識到我們每個人的法性,只要把這個法性認識到了,這個清淨自性涅槃我們就能夠證到了。所以說要證到這種不生不滅、無自無差、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種自性涅槃那就“真觀清淨觀”。只有達到這種境界了那才是清淨,沒有達到這種清淨它就叁雜染,就能取所取、就有煩惱、就有名相、就有自他、就有人和景的一種對待,凡是有這種對待那就會起煩惱,會造作惡業,所以說“真觀清淨觀”那就是體現觀世音菩薩的如所有智、甚深智慧。

  “廣大智慧觀”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盡所有智,也就是觀世音菩薩這種甚深智慧能夠見十方叁世一切法的差別。一切衆生心內是什麼樣的想法,一切衆生根性是什麼?他好樂的是什麼?應該以什麼法門而能夠度化他,這就是一切衆生一切法界的差別。要有這種廣大智慧才能夠知道,所以說我們要度化衆生的時候往往要觀察衆生的根性。我們要幫助衆生的時候,要觀察衆生那些地方需要我們幫助,怎麼樣我們才能夠幫助他,這要認識一切法的差別。我們說法界當中一切衆生相、那就是林林種種,一切衆生心也是千差萬別、衆生的虛妄分別心人各如面,你看千人百衆有幾個那種面貌是相同呢,沒有幾個面貌是相同的。你看這講堂裏面這麼多人,你能夠抓兩個面貌是相同的嗎?抓不出來,人各如面,一個人一心,所以說沒有當菩薩的時候你就覺得很艱難了。哎呀、這麼多人,一個人一條心怎麼也對付不過來,我看我那寺廟上最複雜的就是那個炊事員,炊事員說這個工作很難做啊,每一個人都來要求,我要吃酸的、他要吃辣的、這個要吃鹹的,到底我將就誰呢?誰也將就不下來,所以說這個是凡夫心。菩薩就不一樣哦,他有廣大的智慧,有甚深的般若智慧,所以說能夠洞察衆生的一切心行,只要你要求他就知道。一切衆生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音聲、色相、心念,觀世音菩薩可以說是了了分明,所以說他具備有度化一切衆生的無上方便,他這種方便在每個人的面前都是恰如其分,這個叫“廣大智慧觀”。要這樣大的智慧

  觀見衆生本來與佛是一樣的,都是清淨的,但是因爲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執著有人有我、有能有所,于是就起煩惱、就造業、連續不斷地在叁界六道生死輪回當中、不斷的受各種苦。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常常發願要拔除衆生的苦難,這就是“悲觀”。什麼叫悲觀?悲觀不是說我們消極,今天沒有意思,不是那個悲觀。他這個悲觀是慈悲觀,憐憫衆生,看到衆生在受苦,菩薩不忍心衆生受苦,悲愍衆生,要救衆生的苦難,這個叫“悲觀”。慈悲觀,觀見衆生在有漏的生死當中這些福報、智慧都很缺乏。十件事情有九件事情不如意,連這些有漏的快樂我們衆生都很少很少,何況說那些無漏的快樂呢,觀世音菩薩看著我們這些衆生、無窮無盡的衆生都缺少真正的快樂。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常常發願,要給予我們衆生真正的快樂、廣大的快樂,這叫“慈觀”。慈能于樂、悲能拔苦,這個慈悲就是于樂拔苦。總之,一切衆生在受苦受難當中、缺少真實的安樂,觀世音菩薩都能夠真實照見衆生這種現實情況,能夠給予快樂、真實的快樂、根本的快樂、圓滿的快樂,而且能夠拔除衆生所有的苦難,這叫“慈悲觀”。

  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具足這樣的智慧、具足這樣的慈悲、具足這樣的方便力能來救護衆生。所以說我們應當常願常瞻仰。“常願”就是常常發願,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常瞻仰---就是發願常常看見觀世音菩薩。我們前面說過有叁種不空過,聞名不空過、見身不空過、心念空過,所以說我們就要常常發願,要瞻仰觀世音菩薩。常願---就是向菩薩經常祈求,能祈求、能皈依我們能夠就得救。如果自己心不向著菩薩,菩薩也就不能夠無緣施救。“常瞻仰”就是我們戴著敬仰的心隨時仰望觀世音菩薩,來表示我們自己的恭敬和仰賴。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慈悲的觀世音菩薩人本來具備有一切救護衆生的能力,具備了這樣的救護能力。就是因我們自身不具足這樣的條件,所以說才沒有得到救度。要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護,我們昨天所說內因、外緣都要具備,現在這種觀世音菩薩這種外緣已經成就了,那麼內因就是我們要常常發願、常常皈依觀世音菩薩、常常向觀世音菩薩祈救。所以說把內在的恭敬心、至誠懇切心要顯發出來,以這種祈願和觀世音菩薩救得感應,這就是講皈依的內涵。我們要把這個身心性命都托付給菩薩,就像這種病人要完全信賴醫生一樣,如果說我們面對良醫沒有信心,那就完了。本來你有信心、叁下五除二就把這樣的病痛解決了,你要是沒信心,這個醫生就遲遲不跟你動手。爲啥?你的心裏面懷疑不配合那就很糟糕。所以說良醫他一定會盡心盡力的治病,如果病人不信任那可以說就沒有緣分,病也治不了。我們今天也是這樣,如果說對觀世音菩薩信任的話,那麼觀世音菩薩怎麼救我們呢,那沒有辦法。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觀世音菩薩他的清淨光明沒有一點汙垢,那就是從自性的光明當中來顯發出來智慧光,觀世音菩薩智慧光就像太陽一樣能夠破除一切黑暗,觀世音菩薩這種智慧光能夠破除我們內心的愚癡黑暗。不明了因果、不發出離心、不發菩提心這些都是黑暗,以自私自利爲中心這就是黑暗。能夠降伏內心的災難,我們內心什麼災難?無明火、煩惱火這些,貪嗔癡慢疑這些等等煩惱,包括邪見、惡業這些東西都是內在的這些災難。我們的無明、愚癡、煩惱、執著、虛妄分別這些都是內在的災難。所以說觀世音菩薩這種智慧光能夠伏除這些無明,能夠解決這些煩惱,能夠讓我們遠離貪嗔癡叁毒。由此觀世音菩薩以“普光明智”朗照一切世間。也就能夠讓一切心稱名的衆生在心中遠離風、火等災難。外在的這些災難無一不是我們虛妄分別所引起的,無一不是我們的煩惱造業所引起的,風災、火災、水災、地震等等一切,原因都是來源我們內心的這些貪嗔癡慢疑。

  當年的煮雲法師在民國常州天甯寺有一位出家人,雙眼失明,非常痛苦。後來住持和尚教他每天拜佛,念誦南無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要念一千聲,還要誦《普門品》,告訴他日子久了一定能夠重見光明。

  這位出家人眼睛看不到,要學習這些佛法、誦經也非常困難,他只學會了以上《普門品》的這一頌,就是“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就只學會了這個誦。

  這以後,他就遵照住持和尚的教導,一心一意地虔誠念誦這個一咒語。念了幾個月,有一天忽然之間就重見光明,這個眼睛就複明了,消除了這種失明的痛苦。這是煮雲法師親自看見的。

  所以說《普門品》的經文不可思議,一個偈頌就能夠讓這些雙眼失明的人重見光明。假若說我們這些人真有信心,那麼這些經文都具備有無上的加持力,如果說我們誠心誠意地恭敬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威神力量一定能夠在這念誦當中賜予我們加持。所以說要這樣的信心,佛法在恭敬當中求,沒有信心就沒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2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