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智海法师宣讲)25
请大家一起合起掌来,跟我一起念;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
请大家翻到《观世音三经》的十二面,上午讲到、真观清净观,是吧。来一起念;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今天是最后一下午了,马上就要揭谛、揭谛了,什么叫揭谛揭谛知道吗?马上就要圆满了,马上就要到对岸了,究竟波罗密了,这些我们都要随时准备着揭谛、揭谛。要把这一切苦难结束于当下,要把我们自己善根生起于当下,随时随地都要准备着,就要这样来,是吧。所以说观世音菩萨他是大慈大悲的。我们这些仰信之心随时随地就要生起,随着我们自己仰信之心生起来,一切都能揭谛揭谛。没有信心我看这些苦难无有完结。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这五种观很重要。就是从五个侧面来把观世音菩萨的圆满心、慈悲心、智慧心、方便心、救度众生心给我们揭示出来了。“真观清净观”真观---也就是要观察事物的真相。清净观---就是不要杂染世间上的能取所取,我们平时说真俗二谛。真是什么?要看这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无我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要有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这种智慧,这个叫真观。拿心经的解释来说,大家还能背吧,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真观,不仅仅是五蕴皆空,这个世间上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圣意空,一切都是这样,这个叫“如所有智”。什么叫“如所有智”? 如其本来而能够照见它的本体,这个就是真观清净观。
我们说万法都因缘而生,万法都是唯心所造,万法都是唯识所显。唯心所造和唯识所显,实际上让大家把投向外面的眼光要收回来。那么外境自然就空了,当我们不执著、当我们放下的时候它就空了。当你不执著空的东西不能空,本来应该放下的我们就不能够放下,所以说要有这种智慧。这个法界当中本来没有能取所取、本来没有能权所权,所以说要远离这能取所取的相,远离这能权所权的相,那就能够达到平等清净。 这就能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法性,只要把这个法性认识到了,这个清净自性涅槃我们就能够证到了。所以说要证到这种不生不灭、无自无差、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种自性涅槃那就“真观清净观”。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了那才是清净,没有达到这种清净它就三杂染,就能取所取、就有烦恼、就有名相、就有自他、就有人和景的一种对待,凡是有这种对待那就会起烦恼,会造作恶业,所以说“真观清净观”那就是体现观世音菩萨的如所有智、甚深智慧。
“广大智慧观”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尽所有智,也就是观世音菩萨这种甚深智慧能够见十方三世一切法的差别。一切众生心内是什么样的想法,一切众生根性是什么?他好乐的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法门而能够度化他,这就是一切众生一切法界的差别。要有这种广大智慧才能够知道,所以说我们要度化众生的时候往往要观察众生的根性。我们要帮助众生的时候,要观察众生那些地方需要我们帮助,怎么样我们才能够帮助他,这要认识一切法的差别。我们说法界当中一切众生相、那就是林林种种,一切众生心也是千差万别、众生的虚妄分别心人各如面,你看千人百众有几个那种面貌是相同呢,没有几个面貌是相同的。你看这讲堂里面这么多人,你能够抓两个面貌是相同的吗?抓不出来,人各如面,一个人一心,所以说没有当菩萨的时候你就觉得很艰难了。哎呀、这么多人,一个人一条心怎么也对付不过来,我看我那寺庙上最复杂的就是那个炊事员,炊事员说这个工作很难做啊,每一个人都来要求,我要吃酸的、他要吃辣的、这个要吃咸的,到底我将就谁呢?谁也将就不下来,所以说这个是凡夫心。菩萨就不一样哦,他有广大的智慧,有甚深的般若智慧,所以说能够洞察众生的一切心行,只要你要求他就知道。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音声、色相、心念,观世音菩萨可以说是了了分明,所以说他具备有度化一切众生的无上方便,他这种方便在每个人的面前都是恰如其分,这个叫“广大智慧观”。要这样大的智慧
观见众生本来与佛是一样的,都是清净的,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执著有人有我、有能有所,于是就起烦恼、就造业、连续不断地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当中、不断的受各种苦。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常常发愿要拔除众生的苦难,这就是“悲观”。什么叫悲观?悲观不是说我们消极,今天没有意思,不是那个悲观。他这个悲观是慈悲观,怜悯众生,看到众生在受苦,菩萨不忍心众生受苦,悲愍众生,要救众生的苦难,这个叫“悲观”。慈悲观,观见众生在有漏的生死当中这些福报、智慧都很缺乏。十件事情有九件事情不如意,连这些有漏的快乐我们众生都很少很少,何况说那些无漏的快乐呢,观世音菩萨看着我们这些众生、无穷无尽的众生都缺少真正的快乐。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常常发愿,要给予我们众生真正的快乐、广大的快乐,这叫“慈观”。慈能于乐、悲能拔苦,这个慈悲就是于乐拔苦。总之,一切众生在受苦受难当中、缺少真实的安乐,观世音菩萨都能够真实照见众生这种现实情况,能够给予快乐、真实的快乐、根本的快乐、圆满的快乐,而且能够拔除众生所有的苦难,这叫“慈悲观”。
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具足这样的智慧、具足这样的慈悲、具足这样的方便力能来救护众生。所以说我们应当常愿常瞻仰。“常愿”就是常常发愿,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常瞻仰---就是发愿常常看见观世音菩萨。我们前面说过有三种不空过,闻名不空过、见身不空过、心念空过,所以说我们就要常常发愿,要瞻仰观世音菩萨。常愿---就是向菩萨经常祈求,能祈求、能皈依我们能够就得救。如果自己心不向着菩萨,菩萨也就不能够无缘施救。“常瞻仰”就是我们戴着敬仰的心随时仰望观世音菩萨,来表示我们自己的恭敬和仰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人本来具备有一切救护众生的能力,具备了这样的救护能力。就是因我们自身不具足这样的条件,所以说才没有得到救度。要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护,我们昨天所说内因、外缘都要具备,现在这种观世音菩萨这种外缘已经成就了,那么内因就是我们要常常发愿、常常皈依观世音菩萨、常常向观世音菩萨祈救。所以说把内在的恭敬心、至诚恳切心要显发出来,以这种祈愿和观世音菩萨救得感应,这就是讲皈依的内涵。我们要把这个身心性命都托付给菩萨,就像这种病人要完全信赖医生一样,如果说我们面对良医没有信心,那就完了。本来你有信心、三下五除二就把这样的病痛解决了,你要是没信心,这个医生就迟迟不跟你动手。为啥?你的心里面怀疑不配合那就很糟糕。所以说良医他一定会尽心尽力的治病,如果病人不信任那可以说就没有缘分,病也治不了。我们今天也是这样,如果说对观世音菩萨信任的话,那么观世音菩萨怎么救我们呢,那没有办法。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观世音菩萨他的清净光明没有一点污垢,那就是从自性的光明当中来显发出来智慧光,观世音菩萨智慧光就像太阳一样能够破除一切黑暗,观世音菩萨这种智慧光能够破除我们内心的愚痴黑暗。不明了因果、不发出离心、不发菩提心这些都是黑暗,以自私自利为中心这就是黑暗。能够降伏内心的灾难,我们内心什么灾难?无明火、烦恼火这些,贪嗔痴慢疑这些等等烦恼,包括邪见、恶业这些东西都是内在的这些灾难。我们的无明、愚痴、烦恼、执著、虚妄分别这些都是内在的灾难。所以说观世音菩萨这种智慧光能够伏除这些无明,能够解决这些烦恼,能够让我们远离贪嗔痴三毒。由此观世音菩萨以“普光明智”朗照一切世间。也就能够让一切心称名的众生在心中远离风、火等灾难。外在的这些灾难无一不是我们虚妄分别所引起的,无一不是我们的烦恼造业所引起的,风灾、火灾、水灾、地震等等一切,原因都是来源我们内心的这些贪嗔痴慢疑。
当年的煮云法师在民国常州天宁寺有一位出家人,双眼失明,非常痛苦。后来住持和尚教他每天拜佛,念诵南无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要念一千声,还要诵《普门品》,告诉他日子久了一定能够重见光明。
这位出家人眼睛看不到,要学习这些佛法、诵经也非常困难,他只学会了以上《普门品》的这一颂,就是“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就只学会了这个诵。
这以后,他就遵照住持和尚的教导,一心一意地虔诚念诵这个一咒语。念了几个月,有一天忽然之间就重见光明,这个眼睛就复明了,消除了这种失明的痛苦。这是煮云法师亲自看见的。
所以说《普门品》的经文不可思议,一个偈颂就能够让这些双眼失明的人重见光明。假若说我们这些人真有信心,那么这些经文都具备有无上的加持力,如果说我们诚心诚意地恭敬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量一定能够在这念诵当中赐予我们加持。所以说要这样的信心,佛法在恭敬当中求,没有信心就没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2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