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21▪P2

  ..續本文上一頁種歡喜心,爲啥?因爲這一條道理是獨一無二的大道,舍棄這一個佛法以外我們從什麼地方去解脫生死,沒有辦法、沒有別的路。舍棄這個一辦法以外你還找得到其它道理嗎?找不到了。既然是唯一條道理,我們就要保護它,我們心地裏面時時刻刻就要發生歡喜心,如果沒有歡喜心,有疲倦感出現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啊,當你越來越來疲倦了這條路就走不下去了。所以說修行哪裏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呢,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啊。所以說觀世音菩薩經曆了不可思議的若幹阿僧祇劫勇猛修行,他的訣竅在哪裏呀?隨時隨地朝裏面觀察,隨時隨地能夠享受圓通法門的法喜、隨時隨地他在跟自己充電、隨時隨地與諸佛菩薩相聯系在一起。你說他爲什麼能夠堅持到盡未來際修行呢,他的訣竅在這個地方。而我們要學會這種訣竅,所以侍奉過多千億過諸佛,多少個佛他曾經親近過,就因爲在親近過諸佛當中能夠得以法喜、能夠得到加持、善根能夠得到增長、自己能夠充電、禅樂法喜都一直充滿,這樣才是保證我們能夠長劫精進勇猛的根本,要學習。所以要發過這些無量廣大親近誓願,就要堅持這些訣竅修行,不要去喊苦喊累了。在家裏也是,只要是我們成了家、立了業,把這些人當菩薩一樣看待,家裏面、工作上、社會上、佛門當中、唯一以歡喜心勤修六度萬行,要這樣來。

  這個“善應諸方所,”應就是應化,善就是善巧。觀世音菩薩能夠善巧的應化于衆生之前。應化爲什麼稱之爲善呢?他能夠任運的應化、能夠自在的應化、沒有障礙周遍的應化、千處祈求千處應、沒有一點點障礙,所以說能夠一身不分而普度,他能夠常在珞伽大定當中而普應諸方所,我們今天說分身,他不用分身,不用分身任運而然的去普度衆生,萬萬千千的衆生都能夠感應,一點都不違背,純應于衆生的心願,恒順于衆生的心願,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當中有沒有恒順衆生啊?觀世音菩薩他就這樣的,長期的恒順衆生。所以說他這個法身沒有分成很多體,但是從法身當中就能夠影現爲這些自在化身,相應的這些十地的菩薩他能夠現圓滿報身,現他受用報身,所以說佛的報身有這麼兩種,一種是自己受用,一種是爲根基所成熟的衆生所受用。自受用報身,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自己享受法喜、享受禅樂。他受用報身,比喻說那些十地菩薩根基成熟了,他就能變現爲相應的境界、他受用報身,爲你所受用啊,他修行成功了給你所受用,這叫他受用。我們今天正是在享受釋迦牟尼佛這些功德嘛,我們不在享受觀世音菩薩這麼些功德嘛,要觀世音菩薩成就了我們才能夠享受,如果他不成就我們享受不了,比如說我今天要享你的福,享的上嗎?你啥都沒有,享受什麼呢?說不定一接近你我們享受的無量的煩惱、無量的是非,因爲我們自己不清淨,是不是這樣。所以說我們將來你要變成清淨的自性之身,他就可以了。觀世音菩薩以無分別智無勤作功力任運顯現、恰如其分,回應以一切衆生的機感。而且沒有錯失、沒有失誤。今天我在遂甯廣德寺我稱念觀世音菩薩,他就知道是我們在稱念他,他不會跑錯地方,對不對。跑錯地方了,那麼多人你要分不清楚的話那就麻煩了。這個人求你,你去救那個人去了,結果該救的沒救上,那不的麻煩了嘛。所以說這些都是在智慧當中成就的,他爲什麼能夠這樣應化衆生呢?要觀察觀世音菩薩他的修行是從智慧當中來成就的,以這個無量清淨智慧觀,真觀清淨觀、智慧觀幫助來成就觀世音菩薩的六度萬行的慈悲行,觀音行就是從智慧當中成就,一個自行、一個利他。自行需要自力、利他需要慈悲。但是這種悲智往往要結合起來,光有慈悲沒有智慧那叫亂慈悲、假慈悲。光有智慧沒有慈悲那就不行,你有智慧你不能夠發揮出來,叫你跟大家講經說法,不沒有慈悲心,講經說法很累我不講,講經說法很苦我不講,完了、不發心嘛。自己的智慧不能夠和大家共用。所以說智慧和悲心是我們修行的兩個方面,隨時隨地都要智慧和悲心要同時並用,光是有智慧能夠斷掉煩惱,還要要慈悲心幫助衆生斷掉煩惱。你在行慈悲的時候以智慧要有來攝持,我們修智慧的時候要以慈悲任運加持,這叫悲智雙運。這樣子我們福德智慧兩個方面都能夠增長。

  他的“弘誓”指的是什麼?就是觀世音菩薩那些誓願。弘---就是無所不收、無所不盡。就像《金剛經》跟我們所說的,一切種類的衆生都發心要度化他,不管他是胎、卵、濕、化,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林林種種的衆生、悉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都能夠讓這些衆生開悟自己的自性涅槃寶藏,能夠滅度煩惱、能夠跳出叁界二十五有生死輪回。所以說觀世音菩薩的誓願深如海,他就這麼樣殊勝。各種各樣的衆生都要幫助他,幫助他並不說拿幾個錢、拿幾個紅薯給他吃。而是什麼?而是要他得到究竟無余的涅槃,把這個究竟智慧要體證。

  “曆劫不思議”,那就講觀世音菩薩經曆了這些恒沙劫福慧雙修的道路,而積累了不可思議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所以說曆劫不思議。那個時間長的不得了。

  “侍多千億佛”,觀世音菩薩在無量佛前殷勤懇切承事供養,在諸佛面前種下了極深厚的善根。我們今天也是優婆塞、優婆夷,你也親近諸佛,在諸佛面前也在種善根,你一合掌、一低頭、一禮拜,他都能夠積聚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很多的智慧就從這一點一滴當中積累的。我們今天進寺廟就是這樣,哪怕你不能是誦經、不能聽經、不能講經,掃掃地也是功德嘛,對不對。掃掃地、佛臺抹的幹幹淨淨,把那些蒲團整理的規規矩矩,給衆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方便、幫助他們學佛、乃至給他燒開水呀、煮飯給他吃、做到廚房裏面發心幫忙,這些都是嘛,點點滴滴的行爲都是積累善根。在無量諸佛的面前我們就做這些善事,積累這些福德資糧。

  “發大清淨願”,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在因地當中多生累劫修行,相續不斷地發起清淨廣大的誓願。我們今天不要忘記了自己的願心,你發的願是什麼?今天發沒發願心?發沒發?發了(大衆)!,發了什麼願啊?要發心、要發願。當然一個方面是跟著諸佛菩薩發,對不對。我們自己不會發願嘛,學那些諸佛是怎麼樣發願的。比喻說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我也可以發四十八個大願,跟著阿彌陀佛學,相應于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願。藥師佛發了多少個願啊?十二大願。我們也能夠像藥師佛那樣學習。觀世音菩薩發了多少大願啊?十二個大願,我們也能夠發這樣的大願。跟這些諸佛菩薩學,那就你不會發願的時候,你就這樣發,諸佛菩薩怎麼發願我就怎麼發願,實在不會發願的時候這個是一個方法。但是我們還有自己的個體的一種體驗,自己要爭對自己的問題好好發願,不是光有和諸佛菩薩共同的願望,還可以和諸佛菩薩不同的個體的願望,要善于發願,要發願心。有的人發了願,你問他發了什麼願?我自己都忘掉了,第一天發了願第二天就忘掉了。人說小人常立志,大人立大志,一般的人不輕易發願,他要發一個願輕易的不更改,你看那些諸佛菩薩經過慎重的思維,發起如理如法的大願,然後多生累劫就爲這些願力而去奮鬥。我們這些衆生就不一樣,今天發一個願明天就忘掉了,這叫小人常立志,他雖然常常立志,這個志願不深刻,玄發玄忘像開玩笑一樣,說話不算數,這就是我們衆生的毛病。爲什麼說話不算數呢?就因爲你所發的願是輕而易舉發出來的,沒有經過自己慎重思維,要經過自己慎重思維,自己所發出來的願望那就不會輕而易舉丟掉。所以說要經過我們自己如理如法的慎重思維來發這種願,而且這種願心發了以後要時時刻刻相續不間斷,這個願心要常發,經常去堅固這樣的願力,不堅固這樣的願力不行。你看我們每一天的課誦當中,其實就這樣皈依叁寶、發願修行、然後正式念誦到最後回向結願,還是回到我們自己的願心上來。不管你做什麼功課,他的功課內容有什麼,期間不可缺少的幾個內涵,就是這樣。一個是自己皈依叁寶、二一個是自己發願、叁一個是求忏悔、四一個是積累福德資糧、最後通過你這些修行來回向、總結,缺少不了這幾個內涵,一切功課他就缺少不了這幾個資份。所以說每一座修法當中都要經常去發願,相續不斷的發,然後讓這樣的清淨願力能夠深入我們自己內心,不要輕易的忘掉了,觀世音菩薩他就這樣的。

  總之,“善應諸方所”,這個觀世音菩薩慈悲衆生,利益衆生的這種修行非常善巧,他的自在是任運的。不善巧的這種行爲,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邊做邊在那心不甘情不願,邊做邊在那喊累、邊做邊在那喊腦火,你說這個事善不善啊?這個就不善。來源我們自己內在的障礙就很多,什麼障礙?就那個心態不正確。既然要幹我們就要分辨這個事情可做不做,如果可做可不做,我甯願不做它。如果分辨出來這個事情必須要去做,那麼我就以歡喜心去做,對不對,身口如一嘛、表裏相合嘛,不要搞那種身心分裂。既然是非得要做的這種行爲,你說你苦苦惱惱也是做,歡歡喜喜也是做,到底以歡歡喜喜的去做能夠得利益大呢、還是以苦苦惱惱去做得的利益大呢?你們說?歡歡喜喜(大衆)。對了,這個就是一個修行的訣竅。沒有兒子的時候他很歡喜生一個兒子,生了一個兒子,哎呀,我後悔生了你了,完了,這個兒子受傷害了,你後悔爲什麼要生我,既然生下我你爲什麼要後悔,不僅僅是傷害他呀,最後還要傷害我們自己,對不對。所以說這種話輕易不要說,知道吧。要保持身心如一、表裏一致。既然我們選擇了這條道路,非得要走這條道路,那麼我們就歡歡喜喜的去做,全身心的投入去做,這叫“善應諸方所”。那觀世音菩薩,你們聽沒聽過觀世音菩薩在跟你們叫苦叫累呀?聽到過沒有?沒有(大衆)。 要按照我們這些人,一天掃兩個地在那叫辛苦了,觀世音菩薩救度這麼多衆生,誰聽見過他叫苦啊,沒有人聽到他叫苦,爲啥?他就從來不叫苦。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2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