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21▪P2

  ..续本文上一页种欢喜心,为啥?因为这一条道理是独一无二的大道,舍弃这一个佛法以外我们从什么地方去解脱生死,没有办法、没有别的路。舍弃这个一办法以外你还找得到其它道理吗?找不到了。既然是唯一条道理,我们就要保护它,我们心地里面时时刻刻就要发生欢喜心,如果没有欢喜心,有疲倦感出现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啊,当你越来越来疲倦了这条路就走不下去了。所以说修行哪里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呢,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啊。所以说观世音菩萨经历了不可思议的若干阿僧祇劫勇猛修行,他的诀窍在哪里呀?随时随地朝里面观察,随时随地能够享受圆通法门的法喜、随时随地他在跟自己充电、随时随地与诸佛菩萨相联系在一起。你说他为什么能够坚持到尽未来际修行呢,他的诀窍在这个地方。而我们要学会这种诀窍,所以侍奉过多千亿过诸佛,多少个佛他曾经亲近过,就因为在亲近过诸佛当中能够得以法喜、能够得到加持、善根能够得到增长、自己能够充电、禅乐法喜都一直充满,这样才是保证我们能够长劫精进勇猛的根本,要学习。所以要发过这些无量广大亲近誓愿,就要坚持这些诀窍修行,不要去喊苦喊累了。在家里也是,只要是我们成了家、立了业,把这些人当菩萨一样看待,家里面、工作上、社会上、佛门当中、唯一以欢喜心勤修六度万行,要这样来。

  这个“善应诸方所,”应就是应化,善就是善巧。观世音菩萨能够善巧的应化于众生之前。应化为什么称之为善呢?他能够任运的应化、能够自在的应化、没有障碍周遍的应化、千处祈求千处应、没有一点点障碍,所以说能够一身不分而普度,他能够常在珞伽大定当中而普应诸方所,我们今天说分身,他不用分身,不用分身任运而然的去普度众生,万万千千的众生都能够感应,一点都不违背,纯应于众生的心愿,恒顺于众生的心愿,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当中有没有恒顺众生啊?观世音菩萨他就这样的,长期的恒顺众生。所以说他这个法身没有分成很多体,但是从法身当中就能够影现为这些自在化身,相应的这些十地的菩萨他能够现圆满报身,现他受用报身,所以说佛的报身有这么两种,一种是自己受用,一种是为根基所成熟的众生所受用。自受用报身,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自己享受法喜、享受禅乐。他受用报身,比喻说那些十地菩萨根基成熟了,他就能变现为相应的境界、他受用报身,为你所受用啊,他修行成功了给你所受用,这叫他受用。我们今天正是在享受释迦牟尼佛这些功德嘛,我们不在享受观世音菩萨这么些功德嘛,要观世音菩萨成就了我们才能够享受,如果他不成就我们享受不了,比如说我今天要享你的福,享的上吗?你啥都没有,享受什么呢?说不定一接近你我们享受的无量的烦恼、无量的是非,因为我们自己不清净,是不是这样。所以说我们将来你要变成清净的自性之身,他就可以了。观世音菩萨以无分别智无勤作功力任运显现、恰如其分,回应以一切众生的机感。而且没有错失、没有失误。今天我在遂宁广德寺我称念观世音菩萨,他就知道是我们在称念他,他不会跑错地方,对不对。跑错地方了,那么多人你要分不清楚的话那就麻烦了。这个人求你,你去救那个人去了,结果该救的没救上,那不的麻烦了嘛。所以说这些都是在智慧当中成就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应化众生呢?要观察观世音菩萨他的修行是从智慧当中来成就的,以这个无量清净智慧观,真观清净观、智慧观帮助来成就观世音菩萨的六度万行的慈悲行,观音行就是从智慧当中成就,一个自行、一个利他。自行需要自力、利他需要慈悲。但是这种悲智往往要结合起来,光有慈悲没有智慧那叫乱慈悲、假慈悲。光有智慧没有慈悲那就不行,你有智慧你不能够发挥出来,叫你跟大家讲经说法,不没有慈悲心,讲经说法很累我不讲,讲经说法很苦我不讲,完了、不发心嘛。自己的智慧不能够和大家共用。所以说智慧和悲心是我们修行的两个方面,随时随地都要智慧和悲心要同时并用,光是有智慧能够断掉烦恼,还要要慈悲心帮助众生断掉烦恼。你在行慈悲的时候以智慧要有来摄持,我们修智慧的时候要以慈悲任运加持,这叫悲智双运。这样子我们福德智慧两个方面都能够增长。

  他的“弘誓”指的是什么?就是观世音菩萨那些誓愿。弘---就是无所不收、无所不尽。就像《金刚经》跟我们所说的,一切种类的众生都发心要度化他,不管他是胎、卵、湿、化,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林林种种的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都能够让这些众生开悟自己的自性涅槃宝藏,能够灭度烦恼、能够跳出三界二十五有生死轮回。所以说观世音菩萨的誓愿深如海,他就这么样殊胜。各种各样的众生都要帮助他,帮助他并不说拿几个钱、拿几个红薯给他吃。而是什么?而是要他得到究竟无余的涅槃,把这个究竟智慧要体证。

  “历劫不思议”,那就讲观世音菩萨经历了这些恒沙劫福慧双修的道路,而积累了不可思议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所以说历劫不思议。那个时间长的不得了。

  “侍多千亿佛”,观世音菩萨在无量佛前殷勤恳切承事供养,在诸佛面前种下了极深厚的善根。我们今天也是优婆塞、优婆夷,你也亲近诸佛,在诸佛面前也在种善根,你一合掌、一低头、一礼拜,他都能够积聚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很多的智慧就从这一点一滴当中积累的。我们今天进寺庙就是这样,哪怕你不能是诵经、不能听经、不能讲经,扫扫地也是功德嘛,对不对。扫扫地、佛台抹的干干净净,把那些蒲团整理的规规矩矩,给众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方便、帮助他们学佛、乃至给他烧开水呀、煮饭给他吃、做到厨房里面发心帮忙,这些都是嘛,点点滴滴的行为都是积累善根。在无量诸佛的面前我们就做这些善事,积累这些福德资粮。

  “发大清净愿”,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在因地当中多生累劫修行,相续不断地发起清净广大的誓愿。我们今天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愿心,你发的愿是什么?今天发没发愿心?发没发?发了(大众)!,发了什么愿啊?要发心、要发愿。当然一个方面是跟着诸佛菩萨发,对不对。我们自己不会发愿嘛,学那些诸佛是怎么样发愿的。比喻说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我也可以发四十八个大愿,跟着阿弥陀佛学,相应于阿弥陀佛四十八个大愿。药师佛发了多少个愿啊?十二大愿。我们也能够像药师佛那样学习。观世音菩萨发了多少大愿啊?十二个大愿,我们也能够发这样的大愿。跟这些诸佛菩萨学,那就你不会发愿的时候,你就这样发,诸佛菩萨怎么发愿我就怎么发愿,实在不会发愿的时候这个是一个方法。但是我们还有自己的个体的一种体验,自己要争对自己的问题好好发愿,不是光有和诸佛菩萨共同的愿望,还可以和诸佛菩萨不同的个体的愿望,要善于发愿,要发愿心。有的人发了愿,你问他发了什么愿?我自己都忘掉了,第一天发了愿第二天就忘掉了。人说小人常立志,大人立大志,一般的人不轻易发愿,他要发一个愿轻易的不更改,你看那些诸佛菩萨经过慎重的思维,发起如理如法的大愿,然后多生累劫就为这些愿力而去奋斗。我们这些众生就不一样,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忘掉了,这叫小人常立志,他虽然常常立志,这个志愿不深刻,玄发玄忘像开玩笑一样,说话不算数,这就是我们众生的毛病。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呢?就因为你所发的愿是轻而易举发出来的,没有经过自己慎重思维,要经过自己慎重思维,自己所发出来的愿望那就不会轻而易举丢掉。所以说要经过我们自己如理如法的慎重思维来发这种愿,而且这种愿心发了以后要时时刻刻相续不间断,这个愿心要常发,经常去坚固这样的愿力,不坚固这样的愿力不行。你看我们每一天的课诵当中,其实就这样皈依三宝、发愿修行、然后正式念诵到最后回向结愿,还是回到我们自己的愿心上来。不管你做什么功课,他的功课内容有什么,期间不可缺少的几个内涵,就是这样。一个是自己皈依三宝、二一个是自己发愿、三一个是求忏悔、四一个是积累福德资粮、最后通过你这些修行来回向、总结,缺少不了这几个内涵,一切功课他就缺少不了这几个资份。所以说每一座修法当中都要经常去发愿,相续不断的发,然后让这样的清净愿力能够深入我们自己内心,不要轻易的忘掉了,观世音菩萨他就这样的。

  总之,“善应诸方所”,这个观世音菩萨慈悲众生,利益众生的这种修行非常善巧,他的自在是任运的。不善巧的这种行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边做边在那心不甘情不愿,边做边在那喊累、边做边在那喊脑火,你说这个事善不善啊?这个就不善。来源我们自己内在的障碍就很多,什么障碍?就那个心态不正确。既然要干我们就要分辨这个事情可做不做,如果可做可不做,我宁愿不做它。如果分辨出来这个事情必须要去做,那么我就以欢喜心去做,对不对,身口如一嘛、表里相合嘛,不要搞那种身心分裂。既然是非得要做的这种行为,你说你苦苦恼恼也是做,欢欢喜喜也是做,到底以欢欢喜喜的去做能够得利益大呢、还是以苦苦恼恼去做得的利益大呢?你们说?欢欢喜喜(大众)。对了,这个就是一个修行的诀窍。没有儿子的时候他很欢喜生一个儿子,生了一个儿子,哎呀,我后悔生了你了,完了,这个儿子受伤害了,你后悔为什么要生我,既然生下我你为什么要后悔,不仅仅是伤害他呀,最后还要伤害我们自己,对不对。所以说这种话轻易不要说,知道吧。要保持身心如一、表里一致。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条道路,非得要走这条道路,那么我们就欢欢喜喜的去做,全身心的投入去做,这叫“善应诸方所”。那观世音菩萨,你们听没听过观世音菩萨在跟你们叫苦叫累呀?听到过没有?没有(大众)。 要按照我们这些人,一天扫两个地在那叫辛苦了,观世音菩萨救度这么多众生,谁听见过他叫苦啊,没有人听到他叫苦,为啥?他就从来不叫苦。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2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