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性,你要能夠認識涅槃法性了,就能夠對治生死輪回,要把生死輪回徹底解決了,當下你就可以現正涅槃法性。說的是兩回事其實還是一回事,一個事情兩面而已。打一個比方臉上有不幹淨的東西,有不幹淨了他就顯現不莊嚴,當你把這種不幹淨的東西洗掉了,自己本來很莊嚴的這種臉相他顯現出來了,是不是。實際上是一回事。在修學過程當中就是這麼兩的目標,我們修佛就這兩個目標。大家要聽懂哦,要抓住主要的目標,如果不然千經萬論學過去、學過來,自己都不知所雲了,連釋迦牟尼佛講經的目標在哪裏我們都搞不清楚了。所以說多寶佛塔他的出現有這麼些甚深意趣,觀世音菩薩才要供奉釋迦牟尼佛、供奉多寶佛塔,他是這樣來的。
下來之後大家可以去看看《法華經》,《法華經》實實在在非常殊勝。釋迦牟尼佛要進入涅槃了、要圓寂了,然後總結自己一代說法,也提醒衆生,我爲什麼要這樣說?說這部經、說這些經他的意思是什麼?在《法華經》當中把佛一代的實教、他的真實意趣圓圓滿滿的開顯給大家。你們聽不懂我在一次給你講,我爲什麼這樣說,說這部經目標在哪裏,說那部經目標在哪裏,然後這些經法次第該怎麼修,最後究竟目標是什麼。所以說開頭我給大家解題的時候,在講《法華經》他的真實意趣,開全現實、開迹現本、會叁皈依,叁句話可以總結釋迦牟尼佛一代實教的真實意趣。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沒有學教的就很不容易聽懂,但是經過今天的講解以後,不知道大家聽懂沒有?,定懂沒有啊?聽懂了(大衆)。所以要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哪怕只有一品,但是他可以代表《法華經》的精髓,整個《法華經》的精髓給我們解釋出來了。所以當時觀世音菩薩哀愍這些四衆、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璎珞供養,然後把這種璎珞分成兩份。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一份供奉多寶佛塔,給我們展示了菩薩接受供養的一種如法修行,就是不住福德相、輾轉供養,以借此修行來産生無盡的福德之寶。這樣的無盡的福德之寶來彰顯我們自己的自性。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這個總結了,在釋迦牟尼佛、多寶佛接受了觀世音菩薩的這些供養以後。釋迦牟尼佛總結了:無盡意!觀世音菩薩具有這樣任運無礙變現的一種自在神力,遊化在娑婆世界裏面。你看看,這就是總結了。我們今天爲什麼皈依諸佛?爲什麼來向這些諸佛菩薩求救啊?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接受了叁皈依,你時時刻刻要知道這層意思。如果是不了解諸佛的這種神通自在任運變現智慧無礙,不了解觀世音菩薩的任運變現的自在神力。你說我們爲什麼要向觀世音菩薩求救呢?我就看有的居士他就很玩,他也聽講了觀世音菩薩這些威德,也聽講了阿彌陀佛這些威德。既然修行真麼簡單、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成功了,幹脆你念我的名號得了。你的名號和佛的名號,雖然說同樣是名號,但是你們說一不一樣啊?不一樣(大衆)。爲什麼不一樣?因爲你這個名號還在生死輪回當中,還是因爲這些虛妄分別心而成就的名號。我念你、我難道要跟你虛妄分別相續嗎?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他們的名號雖然說也是名號,但是他是萬德成就、萬德莊嚴、任運自在、清淨功德的等流,跟我們這些煩惱的等流,虛妄
分別的等流完全是兩碼事。所以說名號與名號不一樣,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我們今天皈依諸佛,向觀世音菩薩求救,關鍵就是要把這些自在神力要能夠明了,要能夠深入思維、如理思維,要在我們內心裏面加深這種印象。所以說念經不解經,念破經卷也枉然,你倒是誦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你也聽講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但是你把這些意趣聽懂了嗎?理解了嗎?觀世音菩薩這些無量無邊的威德自在神力,我們在自心是不是如理熏習過啊?僅僅是聽聞一遍他的力量不大,要把普門品多誦。誦了以後,要把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這種種的恩德要恰如氣分的去理解,理解了以後在我們內心裏面加深印象、致死不忘。遇上各種艱難險阻的時候,你憶念起觀世音菩薩恩德的時候,我們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那就能夠至誠懇切、信願具足,那麼這種持名他就非常有力量。所以說你在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他有幾種念佛,平時爲了對治虛妄妄心,你可以用聞好好去念,不起虛妄分別,不分別、只要能對治妄想心,這是最初淺的念法。也在依自力而修行,他是一種念法。二一種念法就是隨這些文字,隨文入觀、隨文解意、隨意思維、隨思維而發起深刻的信願之心。所以說念一遍你就修了一遍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這個方法好不好?好(大衆)。這個很不舒服,有這兩種念法介紹給大家。
所以說釋迦牟尼佛他來總結觀世音菩薩具備有上面這麼說的叁十二應、各種各樣的應化身救度衆生,他這種自在神力沒有什麼障礙,他在這個娑婆世界裏面到處化度衆生,以化度衆生作爲遊戲了,以化度衆生作爲享受。所以說他不是像我們這些人,有的人說;哎呀,觀世音菩薩也是人嘛,你天天喊他把他喊的煩的不得了。會不會?你們說,不會(大衆)。爲什麼不會?對了,因爲觀世音菩薩是寂滅了一切煩惱的。不像我們這些人多喊兩句他就冒火了,喊什麼嘛、喊,有什麼事嘛,不耐煩了。爲啥?他就煩惱,對不對。就這種煩惱來說不是別人多喊兩遍讓他煩惱的,而他內心裏面的煩惱讓自己煩了,別人多喊了兩遍只是一種增上緣。他就在這種增上條件之中內心執著了,內心執著了以後,就由于他內心變現的這種影像讓自己煩惱了,其實還是自己害自己,對不對。所以說我們這些凡夫和觀世音菩薩不一樣的,他還是有區別的。這些凡夫不耐煩、不能夠忍辱、沒有智慧、那個無明火什麼時間都可能現前。觀世音菩薩沒有無明火了,耳根圓通了。你看在叁十二應化身當中,在救七難當中,是不是。各種各樣的情形我們都回到他所修的耳根圓通裏面去解釋。就因爲他的因地裏面修耳根圓通修成功了。所以說能夠不攀緣外境、所以說能夠安住于內心、所以說能夠消除自身的煩惱,內在沒有這些無明火了,自然而然不管你怎麼樣無惹他,他都不會起虛妄分別、不會去起煩惱,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他的心已經還複到涅槃之性了,已經清淨圓滿了。
任何對境都不肯能讓他心煩,任何對境都不可能讓他生氣,任何對境都不肯能讓他冒火,他跟我們衆生是不一樣的。我們衆生因爲心裏面有虛妄分別,因爲這種虛妄分別他的無明火氣還很大,不要說你惹他了,你就是不惹他、他也要發火,麻煩的很。他自己跟自己還要生氣,對不對。爲啥?因爲這種方法他就沒學會。觀世音菩薩就是向內心尋求,我們是向外攀緣。觀世音菩薩是不著相,我們這些衆生是著相。觀世音菩薩是無分別智,而我們這些衆生是虛妄分別。觀世音菩薩的清淨心,而我們這些衆生是雜染心。觀世音菩薩是時時刻刻安住于涅槃法性,相應于涅槃法性,而我們相應于什麼?我們唯一相應的就是虛妄分別。所以說成佛、成衆生關鍵就是看用心的不一樣,一念迷則是衆生,一念覺那就成了諸佛菩薩了。我們今天究竟是想做衆生,還是想成爲諸佛菩薩呢?你們說、選擇那一頭?啊?沒有聲音,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選擇那一頭?了生脫死,成佛(大衆)。對了,這個目標一定要大聲的喊出來,不要沒有自信嘛。要.成.佛…誰知道你要成佛啊?所以說要大聲的喊出來,每一天早上要大聲的喊出來,我要解決生死、要脫離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成佛、利益衆生。
這個願心就像招牌一樣,如果說開一個店他的招牌沒了,目標就不知道了,這個店子是幹啥的?是不是,你開什麼店至少要挂個招牌嘛。我這個是賣豬肉的,那些買豬肉的他就進來了,我這個是賣布匹的,這個買布他就進來了。寺廟裏面,這個是寺廟,學佛的他就進來了,對不對。你總之要有一個招牌嘛。但是我們現在的衆生招牌不響亮,招牌太不響亮了。爲啥?都把自己隱藏起來,人家問他,你是幹啥的?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幹啥的,呵呵。完了,目標不明了,招牌不響亮。今天商業社會,這個廣告是最要的,廣告是幹啥的?就是打招牌,要把這個招牌要喊亮。我們今天學佛人也要適應社會,這個招牌要喊亮,我就是學佛人、我就是出家人、我就是要了生脫死、我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就是要究竟成佛利益衆生。敢不敢喊出來呀?所以說你要大聲的喊出來,連聲音都發不出來,你說你有什麼勇氣呢?沒什麼勇氣。
本來這個觀世音菩薩他是無刹不現身的,盡虛空遍法界他示現各種各樣的身像來利益衆生。我們這個地方偏偏說他遊化于“娑婆世界”。爲什麼只說娑婆世界?因爲這個娑婆世界它翻譯過來就叫堪忍世界,你非得要有能力忍受啊,沒有能力忍受的話,你跑到這個世界來那是沒有辦法的。爲什麼要能力忍受呢?它負面來強調我們今天娑婆世界的苦難太多了,因爲這個娑婆世界苦難深重,所以說觀世音菩薩悲心切切,才應現于這個娑婆世界化度衆生。實際上觀世音菩薩不止遊化娑婆世界,他在現在的西方極樂世界他還是阿彌陀佛的上首弟子,接引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凡是喜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都不應余力,觀世音菩薩作爲阿彌陀佛的上首弟子,同樣的也是不應余力救度衆生。哪裏是示現于一個娑婆世界呢,那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有觀世音菩薩的身影,都有觀世音菩薩的自在神力。
但是他和我們娑婆世界衆生特別有緣,爲啥特別有緣呢?因爲他發的悲心就是救度衆生的苦難,而這個苦難在我們娑婆世界又是那麼樣的深重,所以說觀世音菩薩特別在這個娑婆世界,感應非常強烈,救度衆生不應余力,所以說經書上偏說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苦他有那麼樣的深重,但是我們覺得嗎?你覺不覺得我們這種苦很深重啊?大多數對這個苦谛還沒有深刻的了解。我是贊同大家下來以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