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8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智海法師宣講)18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叁稱)

  請大家翻到觀世音叁經地九面,最後一行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實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前面我們把正中分已經學過了,從這個地方開始,就是觀世音菩薩他的威德神力,經過釋迦牟尼佛的介紹,大家就知道了。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叫觀世音菩薩,是因爲觀世音菩薩在所有衆生受諸苦難的時候,至誠懇切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及時觀其音聲,解救衆生諸多苦難,就是因爲這個原因,觀世音菩薩稱爲觀世音菩薩,而觀世音菩薩這種名號他的力量不可思議,功德巍巍不可思議。我們說免七難,應衆求、叁十二應等等。這些方面再一再二體現觀世音菩薩慈悲智慧無不周遍,救度衆生慈悲因,可以說是我們世間的大救護主,特別是在苦難之中救度我們衆生特別有力。家家阿彌陀、人人觀世音,所以說人人都喜歡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威德神力我們不求救更待何時呢?所以說昨天跟大家講過了,一個人與別人有不共同的成分,那些不共的成分呢?比喻說我們自己的習氣,阿賴耶思,在阿賴耶識裏面我們所有這些習氣,那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不是別人造成的,而今天這種習氣,只是我們自己有說不定別人沒有,這個東西它是我們與別人不共的成分。

  我們今天學習,要想了生脫死,決絕自己的習氣毛病、解決自己的苦惱,這就是一個根本,就是要把這個習氣毛病轉變過來,我們自己的寞那識、第六意識、前五識,你爲什麼那樣執著?爲什麼那樣看問題?爲什麼那樣去分辨世界?這個都是我們固有思維模式,這個東西是我們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所以說每一個在自己身上就要認知這些,還有我們自己的苦啊、樂啊、我們自己的業報、我們自己生而死、我們自己是幸福還是解脫,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與別人不共的。你說你修行你解脫了,別人說不定沒解脫,個人生死個人了、個人肚皮個人飽,你是你有煩惱了,你煩惱別人不煩惱了,這些幸福是我們自己單別了。所以說在個體上要認識這幾個方面,那是我們耽于的,這些東西也只有我們自己好好發心能夠解決,你自己不發心他就解決不了,要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從諸佛菩薩發慈悲心來幫助我們,他能夠給我們做增上緣,所以說要仰靠諸佛菩薩、仰靠善知識、仰靠叁藏十二部經典,像這些那就是我們可以借助的功德,包括人類的閱曆。曆史都可以作爲一面明鏡來幫助我們,但是能不能夠得到這些諸佛的攝受,能不能夠得到這些諸佛菩薩的利益,能不能夠得這些到叁藏十二部經典乃至佛法僧叁寶的這種攝受的功德。他不僅僅是靠諸佛菩薩,他單方面是成就不了的,還看我們自己,這樣要雙方要合作、要配合,如果不配合的話,得不到諸佛菩薩的攝受,得不到這些佛法的利益,成就不了我們自己的功德,所以說我們在修學的時候要選一個很好的環境。諸佛菩薩慈念衆生如母憶子,他這個心非常非常的懇切,但是我們自己一點虔誠恭敬都沒有、一點發心都沒有,我們自己不努力,自己不救自己。你說這些諸佛菩薩攝受我們能攝受嗎?那就不能攝受啊,這個道理要明白哦,生死是我們自己的生死,苦樂是我們自己的苦樂,業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的習氣毛病是自己的,按道理說這個東西就是你自己的,你自己不修行誰幫你修行呢?但是諸佛菩薩都是那麼慈悲來幫助我們。既然了解了觀世音菩薩如是的慈悲、如是的智慧普門示現無有不周,那麼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表示呢?那要積極配合,怎麼樣配合呢?就要在心地裏面好好的思維、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就要好好的感念觀世音菩薩的恩德,叁十二應化身那麼慈悲、那麼懇切、無爲不至,就要把這些諸佛菩薩的恩德,要在內心裏面再一再二的思維,通過再一再二的思維以後你的心態就不一樣了。以前是沒有思維,所以說你對觀世音菩薩無所謂,好像跟我自己沒有關系,認識不到觀世音菩薩的好處、認識不到觀世音菩薩的威德、認識不到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所以說釋迦牟尼佛才在無盡意菩薩的請問之下,慈悲開示觀世音菩薩的威德自在神力。爲什麼要跟我們開示觀世音菩薩這些威德自在神力呢?意思就是要給我們開道門,讓我們能夠得到救護,能夠脫離苦難世界、能夠脫離煩惱世界、能夠脫離造業的世界。能夠把自己阿賴耶識裏面所有的習氣毛病都能轉化過來,你要明了哦。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給我們開示、觀世音菩薩這些威德自在神力呢?無盡意菩薩爲什麼要請問觀世音菩薩,他的名號以他遊化度化的這些方式呢?這是有非常深刻含義的,這些諸佛菩薩的悲心切切。只有我們認真思維了以後,我們才能夠體會諸佛的悲心,才能夠體會菩薩的慈悲,才能夠體會觀世音菩薩的無盡恩德。

  《法華經》裏面釋迦牟尼佛說;諸佛出世爲有一個大事因緣,就是要幫助我們衆生要究竟解脫,究竟成佛。大家于這個有沒有感覺?有沒有感覺你說?有。什麼樣的感覺?啊?要知恩、要報恩,對不對。要知道叁寶的恩德,要知道觀世音菩薩的恩德。諸佛菩薩他對于我們衆生這些恩德是無量無邊的,只有能夠知恩報恩的時候,我們聽這些經法他才不一樣。如果不能夠知恩報恩,你說你聽經幹啥,如果不明了釋迦牟尼佛開示**的這些甚深意趣,你說你聽來要啥用啊?聽了以後回去了還是一樣的。對于自己習氣毛病一點都不發心改變,對于自己煩惱執著一如既往,對于自己造業還是那樣無所畏懼,大勢造業,對于我們所受的這些輪回諸苦,我們依然麻木不仁諸佛菩薩口都說幹了,爲了救護我們這些衆生何止千萬億反的在這個娑婆世界講經說法。就包括這個《普門品》,也有多少的法師給大家講過不止一遍、兩遍、叁遍。是不是。但是我們自己意思裏面呢,我們意識到這種恩德嗎?如果沒有意識到那麼我們聽經就白聽了,我們就在這打混過日。所以說無盡意菩薩就給大家做了一個示範。恩,我知道了,釋迦牟尼佛;你給我講了觀世音菩薩這麼多威德自在神力,這個觀世音菩薩于衆生真是恩德無邊,面對這些恩德無邊的觀世音菩薩應該幹什麼?至誠、懇切、供養、求救、如法修行,對不對。所以說這個供養就理所應當來了,無盡意菩薩就把自己身上這些寶珠璎珞,價值連城的這些寶珠璎珞毫不念心的取下來供養了。而且以這個的供養,他跟觀世音菩薩受持法施,我這個如法修行哦。在修行過程當中也好,還是怎麼樣也好,那都是共同的。你想利益衆生沒有讓你利益,你能夠成就嗎?不能夠成就。無盡意菩薩要供養這個珍寶璎珞,如果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你想一想這個功德能成就嗎?不能成就。光是發心還不行,還要有圓滿的結果。

  所以跟我們世間上所說的,我只要有好心情就行了,有好心情就不需要行動了,就不要要求結果了。如果沒有結果那就很不圓滿。

  所以說我們佛法裏面所講的這些善業,他從發心到過程、到各種因緣條件、到最後圓滿的結果,一直到盡未來際永不變質的這種果報,這才是善法的一種究竟,他才算圓滿了。所以說我們現在發心學佛,發心是有了,但是要從淺入深在整個過程當中要保質保量,我們這種發心永不變質。乃至要結合身邊的一切因緣條件來修行,外在的山河大地,外在的衆生有情,包括我們自己六根、六識等等一切,都是我們修行的最佳環境,這就是我們的資源,任你悠遊、配合你修法、成就你的佛道,這個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說觀世音菩薩示現謙虛,不住福德相、不肯受之。經過無盡意菩薩再叁請求,然後釋迦牟尼佛發了指示了,觀世音菩薩才接受下來。接受下來也是爲了慈悲衆生、成就衆生,但是自己還是不執著,表面上雖然說接受了,但是自己內心並沒有執著。你看後面;他一份奉釋迦牟尼佛、一份奉多寶佛塔。自己是接受了,但是接受過來並沒有自己享用,而是要怎麼辦,還要輾轉供養,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多寶佛塔。這個跟我們今天的人做了非常好的榜樣。什麼東西我們自己享受了,這個福德享受了就沒有了。而這些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吃也是吃了,享受了也是享受了。但是如果說拿來輾轉供養的話,這就是無盡財寶,可以增長無盡衆生的功德,也可以增長我們無盡的功德。所以不要貪圖享受,這世間上的東西我們貪圖享受。一個方面增加執著、增加虛妄分別、增加我們自己煩惱。二一個方面我們自己功德法性開顯不了。

  世間上一磚一瓦都有這樣的妙用。用的好就成就我們自己的出世大業,用得不好就讓我們這些東西而造業受苦、輪回不絕。大家要明白。無盡意菩薩爲什麼要供養?你們說;剛才講了一大堆,你還沒明了。觀世音菩薩有那麼樣大的恩德,釋迦牟尼佛有那麼樣大的恩德,知恩報恩,以感恩的心情來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觀世音菩薩,只有以這種感恩的心態如法修行,我們自己主動趣向于佛法了,我們才能夠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攝受,才能夠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攝受。我們說能不能得諸佛菩薩的攝受,他是雙方的。既然我們前面講了;釋迦牟尼佛也好、十方叁世一切佛也好、觀世音菩薩也好,他們自己的智慧、慈悲、能力、威德、神力那是完全具足的,救度衆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得到救度呢?還要看我們自己配不配合。就是要發心、就是要知恩報恩、就是要如法修行。所以說無盡意菩薩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