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如法修行來了。
第二個問題;觀世音菩薩爲什麼不肯接受呢?因爲經善告訴我們,菩薩不應該住著福德相,啓示我們今天的人不要貪圖享受。就要能夠給這個世間上創造財富,對不對。能夠創造財富的,是最富裕的。那麼只管去享受財富的,舍福啊。像這些,拿我們世間上家庭裏面這個有非常好的起因。你在家庭裏面你貢獻了什麼?你在社會上貢獻了什麼?你在國家裏面貢獻了什麼?你在寺廟裏面你奉獻出了什麼?你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當中究竟創造了什麼?是我們一味的在索取呢還是在奉獻呢?索取就接近于惡業,奉獻那就是修行善法。所以說觀世音菩薩不住福德相,他是這樣的。
第叁個問題;供養璎珞它屬于財施,爲什麼這個地方說是法施?你要明了哦,這是昨天已經講過了。今天我們在複習,因爲無盡意菩薩在修如法供養的時候,他沒有一個能供養的我以及所供養的東西,以及供養這回事,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叁輪體空。雖然在事相上我們也經常在斷惡修善度衆生,但是任何一個修行都要安住于這樣的叁輪體空,以無分別智來攝受這種修行,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那種究竟無分別智,但是我們可以學習這些無分別智這些潛行。我們現在雖然說在分別,但是分別什麼呢?分別無分別的。比喻說能供養的這種我,有沒有一個我呢?不應該有一個我,因爲這個我是我們自己迷亂顯現,是我們自己的執著,是自己的錯誤認知。如果說我們在做一切事情當中的時候,有一個我字,那就難免增加這種我執分別習氣,那虛妄分別習氣那就會增長起來,依這樣的增長他有一個能做的我以及所做的事情,這種能所對待他的虛妄分別又更粗顯了。依這種能所分別,我們就會更增加種種的名言失色,什麼我、什麼他、什麼無盡意菩薩、什麼觀世音菩薩、什麼價值百千兩斤的這些寶珠璎珞,一系列的文字遊戲他就會出來,又讓我們增加一層執著。所以說這樣的煩惱雜染,就在這樣的工程當中顯現,我們在平時差不多就是這樣,隨時隨地在增加這種叁輪的分別,在增加這種虛妄分別,增加這些雜染,從而産生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而無盡意菩薩他就教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叁論體空,不去執著有一個能做的我以及所做的事、以及做的一會事。他也不執著能布施的、以及所布施的、以及布施這種法,他這叁樣都不執著。所以說他正在做財布施的時候,他就是行法布施,當下運用智慧來修行,就能夠把這些事情上升到理事圓融的修行階段。正在做財布施的時候他也能夠修行法布施,舒不舒服?你說,哦;這個太舒服了。你今天學了以後,你回去不管做什麼事情,那就要學這種心態,這個是非常美妙的一種修法。
還有一個,這個無盡意菩薩,他在做一切善事的時候,不是爲自己而做,爲誰而做呢?而是代一切衆生供養。你看我們這些衆生,你聽了觀世音菩薩威德自在神力,你想沒想起來要供養觀世音菩薩,沒有。但是無盡意菩薩就代替我們了,無盡意菩薩知道我們愚癡,知道我們不能夠顯現這種如理的修行供養。無盡意菩薩就站出來了,我代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來供養,你說無盡意菩薩這種修行好不好。我們修行也是要學這種方法,你回去念佛也好、聽經也好、還是修行也好,都不要執是自己來,要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有情都請來,知道吧。當然能力所及的,能夠叫來就叫來,能力不能及的就要利用我們的觀想,我自己的父母親、曆代祖先、我自己的冤家對頭、六道衆生、都和我一起來聽經了,我們要代衆生聽經聞法,代衆生念佛往生。學會沒有啊?你們。還要把這樣的方法學會,不要光是圖自己念佛,自己聽經,哎呀,我今天好享受,我今天又聽經了,我又念佛了,我心裏好高興,你倒是高興了,還有那麼多六道衆生。要發心啊,要代衆生來念佛、代衆生來聽經、代衆生供養,這就屬于利益衆生的這種修行。能夠利益衆生修行,就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了。這個就是慈悲行、這個是法施,觀世音菩薩你才示現了這個普門示現,釋迦牟尼佛才開示了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我今天我就學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在財布施當中代一切衆生供養,這種發心很普片、發願很廣大、攝受衆生很普片。所以說有這麼一些過程,爲什麼這種財布施,他在布施這種璎珞寶珠它叫法布施呢?你要把這些問題理解了,你才真正能夠理解經文的意思。如果不然的話一看經上的文字,我們心理面還是迷糊的,所以這個是這樣。
在觀世音菩薩不受供養,無盡意菩薩再次懇切的請求觀世音菩薩來攝受、來受供養。爲什麼呢?昨天叫你回去考慮哦,爲什麼?估計回去就沒有考慮,要走路、要吃飯、要睡覺、還跟他們說這樣那樣的龍門鎮,我簡直沒有來得及複習,簡直來得及去思考,是不是這樣?好多人不說,他是這樣,我就說這樣,呵呵。你咋知道呢?一想就知道了,對不對。無盡意再請他也有兩層意思,一個方面說爲了表達自己至誠懇切,二一個方面也體察觀世音菩薩謙虛,因爲有釋迦牟尼佛在嘛,所以說再請求實際上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准許轉交給觀音菩薩,它有這層含義。通過釋迦牟尼佛來轉交觀世音菩薩一定能夠接受了,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我是爲衆生而供養,你也是爲衆生而接受啊,你不要不接受啊。我們爲了利益衆生你也要接受。對不對,所以說是這樣的。接受了以後你爲衆生而接受沒有什麼不合適的,它有這樣的深刻意趣在裏面。
我就看我們這些出家人,平時這個出家人沒有道心的呢,他貢高我慢,你要頂禮呢,頂吧,多頂幾個,你要拿錢,好嘛,給多少,家裏面都財寶統統拿來我也不嫌多。呵呵。就是說我們自己在這個裏面不知道人家受供,或者說供養,我們自己該不該受供,沒有慚愧心,這個一個負面都形象,讓人家看了很不舒服。這些七老八十了都在給你頂禮,這個小娃娃在那安置若豎,這些居士七老八十了走路都是困難,然後還要來聽經、還要來聞法、還要來念佛、還要來做功德,但是我們知不知道珍惜。如果不知道珍惜的話,人家在造福報,我們就在造業了,對不對,這樣分別阿。但是另外一個情形呢,稍微有點道心的,你跟他合個掌,哎呀,我不敢當你不要合掌。你要跟他頂禮,哎呀,不要頂禮,我受不起呀。你要跟他供養,我不行,我不收金銀的,你這些東西拿開、拿開,我不要。那人家一片虔懇切的心,滿懷熱情而來,但是受冷眼而去。你說讓人家這些衆生心理面做何感受呢?心理面涼啊,對不對,所以說不要爲自己去發心。他們一般的人不受頂禮、不受供養,他那個心情是什麼?我受不起,我沒有福報。你要是給爲頂禮都話,你把我都福報都拿走了,你要供養爲的話,我都福報都舍掉了,沒有了,所以他不願意舍福,不願意減少自己的福報,所以不願意受頂禮。我們認爲這個還是消極的,對不對。爲啥?因爲你要做衆生的福田嘛,你修都福報就是要回向給衆生,人家來求福報就是要給人家,就是要成就大家。說頂禮、你沒有福報受不起,受不起,你爲什麼不去頂禮呢?對不對。
淨天老法師他就告訴我,沒有事都時候晚上多頂禮,爲啥?你以後學法師啊,你要講經說法,你一登上法臺的時候講經說法,千人百衆給你頂禮,在下面頂禮都這些人,是什麼人啊?你不認識,說不定有應現的大菩薩呢,如果有這些大菩薩給你頂禮,你受得起嘛,受不起,受不起,你還是要受,但是你受了以後,因爲你平時沒有修積頂禮,沒有修積福慧。所以說你這個福報減少那是肯定的了,慢慢你這個福報減少了,威德沒有了,智慧也就退失,你看看,還是老法師警醒的好。你要是平時不加緊都禮拜,不加緊都修行,你就經不住大家頂禮,經不住大家贊歎,經不住大家供養,完了。在大家頂禮、贊歎、供養當中你這個人慢慢的我執習氣、虛妄分別他就會弄起來了,這個道心就會退失。沒有福德資糧保障嘛。你要是感覺到自己沒有威德力量,沒有福德力量的話,下來之後你就是要勤修,晚上人家都睡覺了,你就是要把那個蒲團磕爛,人家晚上都休息了,你就是要不休息的去禮拜諸佛。這麼多人都在供養,但是你供養了以後,你不要自己享受,把這些錢再拿來修法,在拿來供養叁寶。輾轉供養它就成爲無盡財寶,這樣子你也不舍福,而且你還能夠借花獻佛,人家的錢嘛,人家供養你的錢嘛,你自己一分不要享受,而且把人家所供養的錢拿來轉供諸佛,而且發菩提心,發利益衆生心、發如法修行的心,這是衆生幫助你成就修行。你說沒有錢的時候,人家的供養來了,你就可以修行,你要是自己享受了,完了,造業。你看看,這個世間上點點滴滴,就看你運用的好,運用的不好。要運用不好的話,人家供養是的好事,但是拿到你手裏面那就成爲壞事了,人家頂禮是好事,但是你安置若豎,認爲無所謂受了,這樣對你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8》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