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系網啊,強烈的關系網。這個拉這個,那個拉這個,群帶網就拉上去了,沒有關系的你就靠邊站。所以說在這種過程當中,我們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還是在哪裏?在修學佛法。要有這些福德因緣,他能夠長久安身立命。如果不然的話,你看那些掙錢的暴發戶,本來是有錢了,但是守不住,吃喝嫖賭、幾千萬、幾億萬傾家蕩産,看看。沒有功德、沒有品德你守不住。內心裏面時時刻刻都是處在危險當中,怎麼能安身立命呢?
我們那個地方有一個公司,開了一個酒店,很大很大,他那個資産就是幾千億萬,你看、這個錢多了吧。最近聽說他門快關了,爲啥?這個老板就不學好,他在銀行裏面代了很多款項,然後不來發展這種企業,不來發展酒店,然後就把這些錢拿去吃、喝、嫖、賭,差不多就把這些東西賭完了。今天好倒增人家多少錢,在抓他的時候人影都不見了,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那麼大的一種企業、那麼大的一種家産,應該說是很富有的,但是都拿給自己敗光了。才幾十年、不過二十年,一起一落,就這麼樣清楚,這麼樣的明白,所以說人家世間上反省,世間上傳宗接代富不過叁代,富過叁代的那不得了。爲啥?沒有善根、沒有福德、不能保家,祖先發達了,兒子享受,孫子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富不過叁代,這就沒有善根、沒有福德,他怎麼安身立命。你說那些經濟就能夠把你長養起來呀,長養不起來,最重要的福德。所以說我們今天危險的是這些善心缺少了,這些福德減少了,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個人,安身立命的沒有了。我們要能體會觀世音菩薩慈悲的時候,就是要從利益衆生身上來積功累德,來行善積德,來把這樣福德事情要積累起來,積累起來以後。你求男有男、求女有女,是不是。求什麼有什麼,不僅僅是靠佛菩薩,也靠我們自身行善積德、好好修行。諸佛菩薩就是跟我們講經說法,要把這些經法聽會了,要利用自尊、自重、把這種自尊自重生起來了,我們自己能夠行善積德,我們在來靠這些佛菩薩,有這些福德那依靠的住,沒有這些福德依靠不住。所以說佛菩薩加上我們自己的努力,這叫什麼?這叫人我圓融。既有自己的力量也有菩薩的力量,菩薩是我心中的菩薩,我自己的努力是菩薩心中的努力,隨時隨地不離菩薩而努力,我們和觀世音菩薩打成一體,這樣子修學那就是內外圓融了,人我不隔別了。能夠得到菩薩的加持,轉化我們自己身心、轉化我們自己的身心,我們能夠依戒定慧、依行善積德、依發菩提心,而增長這些福德。以這些佛德與觀世音菩薩相應,就更能夠打成一體了,這樣子輾轉幫助,靈心加被,我們自己這種福德力量就更能夠深入人心,更能夠保我們的家、能夠保我們的品德,不要說叁代了,就是十代、二十代、一百代都能夠傳下去。要是這樣的話,這個世間上就是最好安身立命的基礎,所以說觀世音菩薩“施無畏者”。
我們要明了內在的觀世音菩薩、還有外面的觀世音菩薩,還有我們與觀世音菩薩不相隔別的,觀世音菩薩就是我,我就是觀世音菩薩。慈悲者就是我、我就是慈悲者。要把自己轉化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能不能夠?把自己成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能不能夠?能夠(大衆)。這個方法我記得我也教過,是吧,這幾年都在講,在講的過程當中不斷的都在教大家,要這樣來。觀世音菩薩發什麼願,我就發什麼願,觀世音菩薩修什麼法,我就修什麼法,觀世音菩薩起心動念是慈悲心,我也起心動念就是慈悲心,觀世音菩薩救度衆生,我也救度衆生,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我現在也學著普門示現。慢慢的觀世音菩薩就變成我們自己了,我們自己也轉化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樣多好啊。這樣子修行,我們自己內心,觀世音菩薩時時刻刻與我們在一起,你就不害怕了,這世間上遇上任何艱難險阻,你都不害怕。爲啥?因果在那嘛、你的修行在那嘛、你的福德在那嘛,你還害怕嗎?所以說往往內心裏面恐懼的都是內在的一種缺乏,要把內在要鞏固起來了,那就不一樣了。這就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和我們自己怎麼樣結合起來。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前面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叫做觀世音菩薩,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他要有那些不可以思議的妙用,包括觀世音菩薩雲何遊化于世間,雲何說法解救衆生,他的普門示現,這就正中分。跟大家都說過了。
這個地方無盡意菩薩聽了釋迦牟尼佛跟他講經說法,把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觀世音菩薩救度衆生,種種方便善巧的這種方式,全部給他解釋以後,無盡意菩薩心生感激。他就這樣向佛說了: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既然觀世音菩薩是這樣的慈悲,是我們所有衆生無上的福田,那麼我們今天聽了之後,不供養他供養誰那?所以說這個如法修行這就是供養,于是他就從自己頸上把自己所戴的這些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斤拿出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說是言,說這樣的語言:仁者,這個仁者就是稱呼觀世音菩薩,你非常慈悲,非常仁愛,來受持法施珍寶璎珞!你要接受我這種法布施哦,但是這個地方他很巧妙。既然是法布施,他後面說珍寶璎珞。這個什麼叫法布施呢?法布施就是如法修行供養,哪怕就是你布施這些珍寶璎珞,表面上看上是財布施,但是這個財布施它不是和法布施截然分開的,它在法布施的攝受之下,以這種財布施觀世音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他是聽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戒,如法修行供養,所以說它叫法施,那叫法布施。如裏如法的布施這些珍寶璎珞。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之,你看看,很妙,那些重寶璎珞價值百千兩斤,今天要拿下來要供養你,我們的眼睛說不定立馬就變綠了,這麼多東西要是給我多好,供養我多好,于是你看看我們自己與身積無作的那種貪心它起來了,對不對。你就可以看見,這個貪心起來了,但是你看觀世音菩薩、等覺菩薩,那麼有威德、那麼有智慧、那麼慈悲,救度了那麼多衆生。他比你該不該受供養啊,自然而然比我們這些現前的衆生都沒有他資格受供養。但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是什麼?不肯受之,不接受這樣的供養,爲啥?你想一想,這叫不居功啊,簡單的說就是不居功《金剛經》上說;菩薩不該住福德相,他所說法,所示現的普門示現,救度衆生林林種種,盡管福田是那麼的大、功德那麼大,觀世音菩薩隨時能夠放得下,沒有我執。他不說我觀世音菩薩修行這麼厲害了,有這麼大的威德神力了,能夠解救這麼多的衆生了,你供養我一點寶珠璎珞應該的嘛,他沒有這樣說。所以說不住福德相這個很關鍵。我們有些居士你要發了心布施一點東西,我們廣德寺修建這種大殿,你要布施點東西他可能就住相了,我來看看刻碑的有沒有我名字,我交了五十塊錢,這碑上怎麼沒我名字呢,要找當家師說事情,把我名字給我錯點了怎麼能行 ,我布施了一千塊、布施了一萬塊,這個碑上名字沒有不行哦,他就住相而求。爲什麼不能住相而求呢?《金剛經》上這樣跟我們講,如果說你住相而求得話,那就是有漏的福德。什麼叫有漏啊?不究竟的。他有沒有好處呢,有好處,有沒有果報,有果報,但是一旦落入這種有漏的果報了。哪怕你布施一百塊錢,將來能夠還報于你十萬、二十萬,但是你這十萬、二十萬雖然所成倍的還給你了,但是你受了以後他畢竟還是有個窮盡嘛,對不對。還是有一個結束啊。一旦把你所受那部分享受掉了,他就再也沒有了,所以說那是有窮盡的這種果報,那是有漏的不究竟的。如果說我們不執著這種福德相,隨時隨地哪怕我布施一千塊錢、一百塊錢、五十塊錢、還是自己布施多少錢,以無爲心來對待它、不執著心來對待它,這個時間那這些點點滴滴的功德都回向于一切衆生,哪怕就我布施的一分錢,以這個布施一分錢的功德、我都要回向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衆生,要讓所有衆生究竟成就佛道。以這樣來布施、不是爲自己一個人布施,而是爲所有衆生布施,不是爲世間果報而布施,而是爲究竟成就佛道而布施。這樣子的話你這種功德它就可以增長到無量無邊,將來你受這種果報的時候它就是永遠無窮無盡。
所以說你看看這個法門好不好?這個法門就好啊,你要會做生意的都就要學法,不學法我看你還不會做生意。在世間上做生意一個本一個利、或者一本萬利,那就是一本億利,你的利只要有數量它還是有窮盡,對不對。還是有漏有爲,但你把這些果報在多,享受掉了他就沒有了,說明還是不會做生意。真正會做生意的,他就是出一點本錢能夠盡虛空遍法界、無窮無盡的功德永遠沒有窮盡,這個時候非得要有智慧加持。一個要知道衆生他要究竟的話,畢竟要成佛,不成佛的話不叫究竟。我們要想利益衆生、要想圓滿的自利,也要從這兩個方面回向于究竟的菩提心,回向于所有衆生究竟成佛。所以說我們做的點點滴滴好事都要這樣回向,大家聽懂嗎?聽懂了(大衆)。要這樣回向的話、這樣修行,我們今天福德有限,但是你的發心無限。我們自己的福德是一個基本的物質基礎,我們的智慧是內在的精神源泉,而我們精神源泉遠遠比這些物質更爲珍貴、更爲根本。所以說你如法布施的時候,他就有這樣的功德。以前我講過這個道理。你比喻說你拿一分錢利益一個人,他就只能利益一個人了。那麼拿著這種錢我要利益兩個人,他的對量要多一些,那要這種有限的功德來利益無限這些衆生。因爲衆生無限你的發心無限,你這個東西它就變了。所以說以有限的東西變成無限的東西,完全就是智慧的加持,我們回向的功德。在修行過程當中你要能夠知道這種道理的話,隨時隨地以衆生爲核心,以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父母爲核心,要所有盡虛空遍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