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7▪P3

  ..续本文上一页相应的咒语,然后怎么样起心动念,他都有细致入微的用功方法。你要受戒就把这些五十三个平时日用咒你要背会,该怎么起心动念要学会。在一个月当中就把这些吃喝拉撒,怎么样运作,怎样起心动念,怎么样走路,怎么样穿衣、怎么样吃饭、怎么样睡觉,都要从新教过,教了以后,你回来要坚强熏修,要形成一种习惯,这不得了。要形成一种习惯了,那叫无作妙记,那个戒体他得到了就是这样。

  我们今天修行,在家居士教的估计没有这样细,但是你要知道,在去年还是前年,我跟大家推荐过三品,你还知道那三品吗?忘记了,讲过不能忘记,你听了你就忘了,这有什么听头呢?听了不要忘,听了忘了那就相当于一碗水,这个碗底下给你扣个洞,然后你把水倒进去漏掉了,漏掉了你能装的满吗?装不满,我们今天听经闻法你不要漏哦,你要漏掉了,这个闻思的智慧他不能够积累,不能够增长。听一点漏一点,这个就不是听经闻法的法器,有很多人是左耳进右耳出,不存留于心里面了,所以说那就投饵质询。什么叫投耳质询?他从口里面讲出来,我们从左耳朵听进去,右耳朵出来,下来之后说讲的怎样,讲的好,讲的什么?忘掉了,要是这样子的话,那个听经闻法没有多大的意思,要记住,跟你们推荐了三品是那三品?《华严经》有一品,叫《净行品》下来去看哦,这个《净行品》里面有百多个咒语,这个偈语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善用其心,起心动念、吃喝拉撒、待人接物,不管你在世间上做什么,都有相应的方法。你要那个学会了,这个善用其心你就学会了。《华严经》里面《净行品》,干净的净,行动的行,专门有一品,他用偈语的一种形式教我们起心动念。实际上学佛就在一个善用其心,但是如何善用呢?要得法。那个里面每一个偈语当中,走路我们也要发菩提心,睡觉我们也要发菩提心、吃饭我们也要发菩提心,乃至大小便利我们也要发菩提心,所以说行住坐卧都是修道,你看看、殊不殊胜?那就很殊胜。你要把这个学会,你要不学会,你走路是怎么走啊?往往就是无记性而走,走就走嘛,难道走路都还有学问嘛,走路都要有学问。你看那个《净行品》中举足下足、当愿众生。从朝至幕,一切众生要自己回顾,不让踩着你了。要踩着你了,你的生命就没有了,我又造业了。所以说随时随地都要培养爱惜众生的这种心,这菩提心发起来没有啊?发起来了。甚至我们在大小便利的时候,我们说大小便利当愿众生,捐出垢秽,这大小便不是垢秽嘛,那就是污染了,不清净的、脏的,这些东西就要全部把它排除干净。所以说大小便利的时候,就要把我们内心的执著、虚妄分别、恶业、这一切一切脏东西都要排除,那是不是发菩提心啊?那就是发菩提心嘛。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要这样做,所有的众生都要这样做,只要在善用其心养成习惯了,那就是一种什么?无作妙力。要养成习惯了,哪怕就是以后十年、二十年、一辈子不得忘记的。

  最初修道的时候艰难一些,想了很久也许才想得起来,故意要去用功你才用的起来。但是慢慢的养成习惯了以后,你那个起心动念如如理如法,不待你去造作、不待你努力的去想它,轻而易举它就起来了,你看看,方不方便。所以说学道就要养成这种无作用功,自然而然现前,要养成习惯,没有养成习惯的往往的他力量都不太具足。早上起来好不容易想起来一点佛法,但是吃过饭早已经忘干净了。什么时间再想起来,说不定,也许三天以后、也许三个月以后、也许三年以后还想不起来。那就非常差劲,你要养成习惯了,任随时候起心动念、开言吐语、接人待物、都相应于佛法,这个佛法他就能够显现这样的利用。而观世音菩萨他是从初发心修慈悲心、利益众生、养成这种无作妙力,自然而然就是习惯,不要起心动念就算了,一起心动念就是利益众生。你看看,这就是习惯性了这种善法。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在一切国土当中游化,就是有这样的无作妙力,自然任运的显现来度脱众生。所以有现前的众生应当要精诚一心的供养观世音菩萨。修行不容易啊,最不容易的就是开头,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开头多修加行、多积累资粮。这个加行就是不断的去念、不断的去思维、不断的熏习,这个叫加行。在这种过程当中加功用行,让它的力量深入我们自己身心世界,在这样的熏修的过程当中就在成就我们自己的资粮,你就在为真正的深入修行在做打算。如果说没有养成习惯,你想这种修行越来越好不太容易。为啥?没有资粮、没有准备好,所以是我们都要这个精诚一心的去供养观世音菩萨。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就说这位观世音菩萨从初发心悲心特强,他能够在众生身处恐怖危难时,能够跟他布施施这种无畏,让恐惧当中的众生不可恐惧,让害怕当中的众生不再害怕,就能够有效的帮助众生解决种种问题,让所有在为难当中的众生都能够转危为安。所以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都把观世音菩萨称之为“施无畏者”。最能够安慰众生的,所以说我们今天也就要时时刻刻叨念这个施无畏者、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为难的时候、向观世音菩萨求救,这个不得了。

  所以说我们平时讲这个佛法,要依靠自尊、自重、自性、自救,这都起码的。如果说我们自己不发心,人家怎么帮助我们呢?真的我们自己发起心来了,依靠善知识。依靠三宝、依靠有力的这种救护者,这个是最好方法。有的人听经他就听半经不听圆满,你说我们自己要靠自己嘛、靠什么菩萨呢?菩萨我就不靠了、三宝我就不靠了、佛法我就不靠了,我就光靠自己。你说靠自己能靠的住吗?我们今天是众生心啊。虽然说我们有如来藏,但是这个如来的德性还没有显发出来。经典上就跟我们所说;这个众生心不可信,胜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亦、方可信汝意。你看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靠自己,但是你靠自己你怎么办呢?智慧没有、啥都没有。世间上人家还说,大善知识可以共育,多于借鉴那些祖师的经验,也注意这种历史当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就像我们站在人类整个智慧的一种肩膀之上,你看我们做事情,那就比较高妙了,我们今天的人应该比古代的人,应该要更智慧、更聪明。为啥?你学了古人的智慧嘛,人家一辈子乃至几千年的智慧洁净,人生经验都传授给你了,你今天还一代比一代弱,你说你应该吗?不应该呀。就像一个家庭里面,祖祖辈辈都在积累财产,那么享受这种财产的是谁呢?儿孙。那么今天儿孙就要比祖先更强,为啥?祖先是从白手起家,今天把这种家业传给你了,你能不能够守住这种家业呢?如果不能够守住这种家业,那就是败家子了。我们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代比一代强,但从现实上我们好多人都在感叹。哎呀;说社会在发展,我们看社会十足就是一种倒退。为啥?一代不如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好像比人家古人更笨,我们今天的人陷溺于物欲当中,比古人更不能够少欲知足啊。古时候人家的修行因为内心非常单纯容易成就,今天我们众生心,这心就是非常复杂,染污的非常厉害,妄念非常多、执著更强胜,贪心、嗔恚心更强盛。所以说修行成道更不容易成道,为啥?心里面复杂了,不单纯了,欲望太多,障碍太多了,看起来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缺乏学习,你看我们古

  人传下来的这种智慧洁净,传统文化。我们今天有多少人去修啊?没有多少人去学习。

  你看看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开始,那还西方列强把这个中国大门攻破了,我们感到这个传统的文化好像没有多少作用了,还敌不过人家西方列强的这些钢枪大炮,于是把自己传统文化丢在一边,去学习人家发展工业,发展武器、发展经济,然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破坏这个古文化,是不是。当你解放战争打得稀巴烂,然后解放了土改,这些宗教、传统文化、牛鬼蛇神,然后文化大革命,信教的都回去,这个佛像都给你砸了、然后这个经书给你烧了,到今天我们又是七八十年代。又开始改革开放,更加进一步的向西方去学习,发展经济。这二三十年经济是发展起来了,但是人心懈劣了,传统文化要想捡捡不起来,这个智慧洁净要想学学不过来,甚至今天你要让他讲中国文化,好多人就讲不出来了,对不对。所以说缺乏学习,不是在继承发扬,而是在搞破坏。如果说这样子的话,那十足的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说这样的话,你说我们怎么样比古人更前进呢?比古人更先进呢?那就很糟糕。所以说我们今天最危险的,就是我们传统的根没有,今天我们在不学习古人先进经验了,我们以后是越来越糟。所以说我们人心要慢慢的把这些道德、文化、传统、洁净这些,要继承、要发扬、要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学习。我们要的缺乏学习的话,那就很欠缺。所以说我们今天要做到,站在古人智慧洁净之上,这样子你才能够做的更好,如果不然的话那就很糟糕,所以说要转危为安,还是要找到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这个人要安心,怎么样才能够安心呢?儒释道文化都在教你们怎么样来安心,最究竟就是佛法,让你以无我之心利益众生,不要执著、不要虚妄分别、不要造恶业,不管是今天还尽未来际,都能够安心立命,这是最好的。

  不要我们今天人死了就啥也没有了,如果说人死了就啥都没有了,他能够安心吗?当然就不能安心了。一个人生命就是五六十年,有的人天生就借祖先的光,是吧。他是祖上当官、祖上是元帅、祖上是大官,于是儿子生下来自然就得了这些祖因,要升官发财很容易。但是一般老百姓白手起家,先祖没有给你留下这种基业,你也没有这种基础,没有这种人际关系,今天当官就很难,对不对。小鲤鱼跳龙门啥时间跳的出去呢?这个强烈的竞争当中,你要能够竞争上去,咋能够竞争得上去呢?今天我们都在感叹…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