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7▪P3

  ..續本文上一頁相應的咒語,然後怎麼樣起心動念,他都有細致入微的用功方法。你要受戒就把這些五十叁個平時日用咒你要背會,該怎麼起心動念要學會。在一個月當中就把這些吃喝拉撒,怎麼樣運作,怎樣起心動念,怎麼樣走路,怎麼樣穿衣、怎麼樣吃飯、怎麼樣睡覺,都要從新教過,教了以後,你回來要堅強熏修,要形成一種習慣,這不得了。要形成一種習慣了,那叫無作妙記,那個戒體他得到了就是這樣。

  我們今天修行,在家居士教的估計沒有這樣細,但是你要知道,在去年還是前年,我跟大家推薦過叁品,你還知道那叁品嗎?忘記了,講過不能忘記,你聽了你就忘了,這有什麼聽頭呢?聽了不要忘,聽了忘了那就相當于一碗水,這個碗底下給你扣個洞,然後你把水倒進去漏掉了,漏掉了你能裝的滿嗎?裝不滿,我們今天聽經聞法你不要漏哦,你要漏掉了,這個聞思的智慧他不能夠積累,不能夠增長。聽一點漏一點,這個就不是聽經聞法的法器,有很多人是左耳進右耳出,不存留于心裏面了,所以說那就投餌質詢。什麼叫投耳質詢?他從口裏面講出來,我們從左耳朵聽進去,右耳朵出來,下來之後說講的怎樣,講的好,講的什麼?忘掉了,要是這樣子的話,那個聽經聞法沒有多大的意思,要記住,跟你們推薦了叁品是那叁品?《華嚴經》有一品,叫《淨行品》下來去看哦,這個《淨行品》裏面有百多個咒語,這個偈語就是教會我們如何善用其心,起心動念、吃喝拉撒、待人接物,不管你在世間上做什麼,都有相應的方法。你要那個學會了,這個善用其心你就學會了。《華嚴經》裏面《淨行品》,幹淨的淨,行動的行,專門有一品,他用偈語的一種形式教我們起心動念。實際上學佛就在一個善用其心,但是如何善用呢?要得法。那個裏面每一個偈語當中,走路我們也要發菩提心,睡覺我們也要發菩提心、吃飯我們也要發菩提心,乃至大小便利我們也要發菩提心,所以說行住坐臥都是修道,你看看、殊不殊勝?那就很殊勝。你要把這個學會,你要不學會,你走路是怎麼走啊?往往就是無記性而走,走就走嘛,難道走路都還有學問嘛,走路都要有學問。你看那個《淨行品》中舉足下足、當願衆生。從朝至幕,一切衆生要自己回顧,不讓踩著你了。要踩著你了,你的生命就沒有了,我又造業了。所以說隨時隨地都要培養愛惜衆生的這種心,這菩提心發起來沒有啊?發起來了。甚至我們在大小便利的時候,我們說大小便利當願衆生,捐出垢穢,這大小便不是垢穢嘛,那就是汙染了,不清淨的、髒的,這些東西就要全部把它排除幹淨。所以說大小便利的時候,就要把我們內心的執著、虛妄分別、惡業、這一切一切髒東西都要排除,那是不是發菩提心啊?那就是發菩提心嘛。不僅僅是我們自己要這樣做,所有的衆生都要這樣做,只要在善用其心養成習慣了,那就是一種什麼?無作妙力。要養成習慣了,哪怕就是以後十年、二十年、一輩子不得忘記的。

  最初修道的時候艱難一些,想了很久也許才想得起來,故意要去用功你才用的起來。但是慢慢的養成習慣了以後,你那個起心動念如如理如法,不待你去造作、不待你努力的去想它,輕而易舉它就起來了,你看看,方不方便。所以說學道就要養成這種無作用功,自然而然現前,要養成習慣,沒有養成習慣的往往的他力量都不太具足。早上起來好不容易想起來一點佛法,但是吃過飯早已經忘幹淨了。什麼時間再想起來,說不定,也許叁天以後、也許叁個月以後、也許叁年以後還想不起來。那就非常差勁,你要養成習慣了,任隨時候起心動念、開言吐語、接人待物、都相應于佛法,這個佛法他就能夠顯現這樣的利用。而觀世音菩薩他是從初發心修慈悲心、利益衆生、養成這種無作妙力,自然而然就是習慣,不要起心動念就算了,一起心動念就是利益衆生。你看看,這就是習慣性了這種善法。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在一切國土當中遊化,就是有這樣的無作妙力,自然任運的顯現來度脫衆生。所以有現前的衆生應當要精誠一心的供養觀世音菩薩。修行不容易啊,最不容易的就是開頭,萬事開頭難,只要我們開頭多修加行、多積累資糧。這個加行就是不斷的去念、不斷的去思維、不斷的熏習,這個叫加行。在這種過程當中加功用行,讓它的力量深入我們自己身心世界,在這樣的熏修的過程當中就在成就我們自己的資糧,你就在爲真正的深入修行在做打算。如果說沒有養成習慣,你想這種修行越來越好不太容易。爲啥?沒有資糧、沒有准備好,所以是我們都要這個精誠一心的去供養觀世音菩薩。

  【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就說這位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悲心特強,他能夠在衆生身處恐怖危難時,能夠跟他布施施這種無畏,讓恐懼當中的衆生不可恐懼,讓害怕當中的衆生不再害怕,就能夠有效的幫助衆生解決種種問題,讓所有在爲難當中的衆生都能夠轉危爲安。所以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都把觀世音菩薩稱之爲“施無畏者”。最能夠安慰衆生的,所以說我們今天也就要時時刻刻叨念這個施無畏者、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恩德,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爲難的時候、向觀世音菩薩求救,這個不得了。

  所以說我們平時講這個佛法,要依靠自尊、自重、自性、自救,這都起碼的。如果說我們自己不發心,人家怎麼幫助我們呢?真的我們自己發起心來了,依靠善知識。依靠叁寶、依靠有力的這種救護者,這個是最好方法。有的人聽經他就聽半經不聽圓滿,你說我們自己要靠自己嘛、靠什麼菩薩呢?菩薩我就不靠了、叁寶我就不靠了、佛法我就不靠了,我就光靠自己。你說靠自己能靠的住嗎?我們今天是衆生心啊。雖然說我們有如來藏,但是這個如來的德性還沒有顯發出來。經典上就跟我們所說;這個衆生心不可信,勝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亦、方可信汝意。你看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爲靠自己,但是你靠自己你怎麼辦呢?智慧沒有、啥都沒有。世間上人家還說,大善知識可以共育,多于借鑒那些祖師的經驗,也注意這種曆史當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就像我們站在人類整個智慧的一種肩膀之上,你看我們做事情,那就比較高妙了,我們今天的人應該比古代的人,應該要更智慧、更聰明。爲啥?你學了古人的智慧嘛,人家一輩子乃至幾千年的智慧潔淨,人生經驗都傳授給你了,你今天還一代比一代弱,你說你應該嗎?不應該呀。就像一個家庭裏面,祖祖輩輩都在積累財産,那麼享受這種財産的是誰呢?兒孫。那麼今天兒孫就要比祖先更強,爲啥?祖先是從白手起家,今天把這種家業傳給你了,你能不能夠守住這種家業呢?如果不能夠守住這種家業,那就是敗家子了。我們從理論上說;應該是一代比一代強,但從現實上我們好多人都在感歎。哎呀;說社會在發展,我們看社會十足就是一種倒退。爲啥?一代不如一代,我們今天的人好像比人家古人更笨,我們今天的人陷溺于物欲當中,比古人更不能夠少欲知足啊。古時候人家的修行因爲內心非常單純容易成就,今天我們衆生心,這心就是非常複雜,染汙的非常厲害,妄念非常多、執著更強勝,貪心、嗔恚心更強盛。所以說修行成道更不容易成道,爲啥?心裏面複雜了,不單純了,欲望太多,障礙太多了,看起來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是什麼?缺乏學習,你看我們古

  人傳下來的這種智慧潔淨,傳統文化。我們今天有多少人去修啊?沒有多少人去學習。

  你看看從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開始,那還西方列強把這個中國大門攻破了,我們感到這個傳統的文化好像沒有多少作用了,還敵不過人家西方列強的這些鋼槍大炮,于是把自己傳統文化丟在一邊,去學習人家發展工業,發展武器、發展經濟,然後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破壞這個古文化,是不是。當你解放戰爭打得稀巴爛,然後解放了土改,這些宗教、傳統文化、牛鬼蛇神,然後文化大革命,信教的都回去,這個佛像都給你砸了、然後這個經書給你燒了,到今天我們又是七八十年代。又開始改革開放,更加進一步的向西方去學習,發展經濟。這二叁十年經濟是發展起來了,但是人心懈劣了,傳統文化要想撿撿不起來,這個智慧潔淨要想學學不過來,甚至今天你要讓他講中國文化,好多人就講不出來了,對不對。所以說缺乏學習,不是在繼承發揚,而是在搞破壞。如果說這樣子的話,那十足的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說這樣的話,你說我們怎麼樣比古人更前進呢?比古人更先進呢?那就很糟糕。所以說我們今天最危險的,就是我們傳統的根沒有,今天我們在不學習古人先進經驗了,我們以後是越來越糟。所以說我們人心要慢慢的把這些道德、文化、傳統、潔淨這些,要繼承、要發揚、要學習,最主要的是要學習。我們要的缺乏學習的話,那就很欠缺。所以說我們今天要做到,站在古人智慧潔淨之上,這樣子你才能夠做的更好,如果不然的話那就很糟糕,所以說要轉危爲安,還是要找到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們這個人要安心,怎麼樣才能夠安心呢?儒釋道文化都在教你們怎麼樣來安心,最究竟就是佛法,讓你以無我之心利益衆生,不要執著、不要虛妄分別、不要造惡業,不管是今天還盡未來際,都能夠安心立命,這是最好的。

  不要我們今天人死了就啥也沒有了,如果說人死了就啥都沒有了,他能夠安心嗎?當然就不能安心了。一個人生命就是五六十年,有的人天生就借祖先的光,是吧。他是祖上當官、祖上是元帥、祖上是大官,于是兒子生下來自然就得了這些祖因,要升官發財很容易。但是一般老百姓白手起家,先祖沒有給你留下這種基業,你也沒有這種基礎,沒有這種人際關系,今天當官就很難,對不對。小鯉魚跳龍門啥時間跳的出去呢?這個強烈的競爭當中,你要能夠競爭上去,咋能夠競爭得上去呢?今天我們都在感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