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要讓所有的衆生盡未來際,這種道德、學問都在增長,要讓所有的衆生都要跳出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成佛。要發這樣的心,好了,這個居士是一個圓滿的居士,懂了沒有?懂了(大衆)。你看看,居士他就有很多,有現實的居士、有發出離心的居士、有法菩提心的居士,你發心不一樣,你這個居士的層次就不一樣。要想把這個居士做好,最好是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幫助一切衆生圓滿佛道,這個發心就是圓滿的居士發心。所以說這個居士就是居家修行之士,要抱道守德,清心寡欲,這就叫居士。你不要把這個居士的名稱看不起,不要把這個居士名稱懈汙了喲,我們要爲這個居士要增光,當一個居士不太容易。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既現宰官身而爲說法。”什麼叫宰官?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我們國家就叫總理,這叫宰官。王侯將相,這就叫宰官。就在當朝當官的大官、小官,所以說他的名稱不一樣,實際上還是一樣。我們今天各級政府官員,都稱之爲宰官。所以說要當官,觀世音菩薩也示現爲這一當官的身體,來跟你講經說法,爲什麼要這樣示現,你說?平等嘛,身份對等好說話,身份如果說不對等、你跟他說話就不太容易聽的進去。比喻說一個總理來了,你在那呱呱的說,總理一句話沒說,估計旁邊的人就很多意見了,你算老幾呀,你在那呱呱的說,總理都還一句話沒說。因爲身份不對等,對不對?你說總理來了,一個省長在那說,總理沒說話,人家也有意見,你這個省長也不懂事,總理來了就讓總理說嘛,你在那說什麼,是不是?身份不對等就是這樣。比喻說我們一個平頭老百姓,或者說一個政府的一級官員,他對省長事物記的在那說話,人家就說不懂事,是不是這樣子。身份不對等的時候,說話就很受限製、很受約束。身份對等了,兩個人說話那就無所顧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就是這樣。比喻我們今天都是平頭老百姓,我們之間彼此說起話來那就是掏心窩裏的話,平等的,一種平等的交流那就很好。有所顧忌,叫你說話、說不出來,算了、我不說了,因爲你是當官的,我還是跟你留點面子,不說話。身份不對等,你跟他講這些經法不太容易聽。今天一個省長過來了,你叫他信佛都還顧忌一下。爲啥?因爲世間上的那些政府好多都不信佛,你叫他信佛,他看你一眼,走旁邊去,周圍的官員一看這個省長來信佛了,說不定還有這樣、那樣的說法,這樣子的話他就有各種各樣的顧忌。但是省長跟省長在一起、市長跟市長在一起、家長跟家長在一起、平頭老百姓跟平頭老百姓在一起、身份對等,說話你那就沒有多少那些說不得、那些說得,是不是。
觀世音菩薩正是了解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種遊戲規則。我們也要懂,你不懂這遊戲規則的話,有些不該說的話,或者說深了、說淺了,人家都會埋怨你,都知道你這個人不善于處事。觀世音菩薩度化衆生他也就這樣,所以說這種宰官是各級政府官員,觀世音菩薩也化現各級政府官員,去給他們講經說法,你說方不方便、善不善巧,這就很方便、很善巧。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既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這個婆羅門翻譯過來就是“淨裔”,淨、就是我們所說的梵字,他們認爲自己就是大梵天的後代,所以說稱之爲淨裔。
在印度這個婆羅門至上,他的身份很顯貴的。一般的負責那些記事、這些宗教、那就是婆羅門。你看爲什麼佛教在印度,這個印度婆羅門他的身份很特殊,一般的老百姓、所有的社會基本上都這樣,到了一定的年限了,四十歲、五十歲、養兒育女、兒子也養大了、事業也差不多了、自己的責任交代的差不多了,自己就轉入修行,整個社會都是這樣,那叫婆羅門。整個社會都從法修行。我們今天四十歲、五十歲,把兒女養大了,他就無所事事了,怎麼辦呢?剩下的無所事事,就打牌嘛。還不講修行,就講世間上娛樂。老返小、老返小、越老越小跟兒童差不多了,就搞遊戲了。這種社會越到老來精神越空虛,找不到什麼玩的,甚至跟那小孩差不多。這個是社會的一種倒退呀,是不是。人家說你一輩子的閱曆,經曆、經驗,這個是非常寶貴的,這個人生他有人生的責任和義務。你在小的時候享受家庭的愛心、享受這些老師的教育,長大了之後自己好好的奮鬥、成家立業。壯年的時候生兒育女,把兒女教化成人,爲人類的延續做一貢獻。那麼這種教育的責任、撫養的責任完成了,年紀越來越大,英雄到老皆歸佛。學佛修行就正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如果不然的話我們就把這一輩子白白的空過了。小的時候不懂事、年輕的時候要去打拼、壯年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忙得不可開交,一輩子都沒有真正的爲自己生活過。相反的年紀大了、兒女成人了,正好爲自己抓點本錢的時候,有去打牌、吃喝、炒股、跳舞、甚至像兒童一樣的什麼都玩,你說不是把這個人生白白浪費掉了嘛,是不是。好好地要把這些自己老年時的候修行、責任要能夠承擔起來,我們一輩子至少要覺悟點道理嘛,修點道德。所以說我們要學習這種,大家回去以後,老年人跟老年人好說話,把那些老年協會不也幫助他一下,給他點精神食量,把這些講經說法的光碟給點他,把這個講人生閱曆,人生責任的這些光跌給點他。看看我們老年給做什麼最有意義那就很好。這樣也叫普門應現,不僅僅是爲我們下一代傳揚佛法,就是爲我們同事時代的老人,我們也要弘揚佛法,把你所學到的都講給他聽,把你得到的感應,得到的這些好處都講給他聽,也要吸收他來學佛,如果不然的話這個人生白白的過去浪費掉了。成就一個人就是成就一尊佛,所以說你不要看不起這些工作,你要度化一個人就相當于度化一尊佛,他是佛、他是未來佛嘛。你把他的善跟開顯出來了,將來他成佛也有你的功德。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增上的,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你引導我、我引導你,相互這樣的來幫助的話。一個人學佛他就能改惡從善,十個人學佛十個人就能改惡從善,你要教化更多的人來學佛的話,所有世間上都能夠改惡從善,這個世間自然而然它就淨化了。所以說觀世音菩薩順應這種人類世界,化現爲各種各樣的人在人間現身說法廣度群倫。他就這樣,你看看,各種各樣的人他就這樣去做。
我們今天的人要學習觀世音菩薩這種普門示現的精神,你要跟誰都差不多能夠打得攏堆,跟哪一種人你能夠說得上話,而卻把這種佛法的道理領會了以後,還要以他適應的一種話語來講說佛法。你是工程師,我就用工程師的語言來給你講經說法。你是老師,我就以老師的身份來給你講經說法。你是醫生,我就用醫生的行業術語把這種佛法揭示出來。你是農民,我就用農民地地道道的農民把這個佛法揭示給你。你是工人,我也用工人的這種身份把佛法揭示給你。要能夠打的攏堆,如果打不攏堆的話,你說你怎麼給別人講經說法,怎麼去度化別人。我們要和別人打的攏堆,要和任何人差不多都能夠說的上話的話,最起碼我們的內心障礙就要放下了,不放下來你就不能夠和人家隨類示現,你就不能夠說相應的話語。我是當官的出生,我退下來了我也是當官的,你們這些平頭老百姓不要跟我在一起,這就是執著,是不是。我是城市人,他是農村人來就遠離我一點,有這種執著的話那就不太容易。或者我是知識分子,你們這些人說話沒有知識,算了,我不跟你們在一起。要這種人的身份的一種執著,那就很難和這些人群打堆。就要這些執著放得下,把自己以前曾經做的這種身份都能夠放得的下,提得起放得下的人才算是好漢,提得起放不下的人那就不算是好漢。所以說今天我們年紀大了,能夠多隨和一點,能夠把這些所學的佛法自己好好的學,而且在自己身邊的這些老人都盡量給他們講,這個是學習觀世音菩薩。要祈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您老人家叁十二應化身,我現在做不到你那樣的叁十二應化身,至少我在人類、我在人間能夠做到盡量的和大家在一起,盡量的和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夠說上話,盡量的把佛法傳揚到社會各界層,這就對了,是不是。這也是學習菩薩的普門應現,他能夠這樣做能夠這樣做的話,我們今天就開始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等到將來我們也能夠成就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你不要說,哎呀,這個普門示現,只有觀世音菩薩做啊,我做不來了。那裏是這樣的,現在我們就可以做,要發心。
我去年布置的任務,前幾天我一問不太滿意,叫你出去化度二十個人好好的學法,沒完成作業,今年到這個時候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也要跟你布置任務,願不願意接受任務?願意(大衆),願意啊。回去以後你就從你身邊那些老頭、老太太、包括你那老頭老太太的兒子媳婦、孫兒孫女去給他們講,你要能夠度化二十個人來信仰觀世音菩薩,來修學佛法,那你的功德無量,聽懂沒有?聽懂了(大衆)。但是要知道,要善巧方便,捆綁不成夫妻喲,呵呵,不能夠硬來,還要善巧說法,要讓人家高興,還要人家自願,不是說拿一個繩索把他捆來,強有的瓜不甜嘛,所以說我們盡量對周圍的人多做好事,只有你多做好事能夠感化人,把這種責任承擔起來,好不好?好!(大衆)
今天的時間差不多了,留下來的就去當觀世音菩薩,讓你們回去拉關系、做好事,度化衆生,爭取在短期裏面,二十個任務就能完成,好不好?好(大衆)鼓掌。阿彌陀佛!
2009年2月21日下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