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皈依、教他來聽經聞法,是吧。叫他來感受一吧,你就要有這種責任,你不要把這種責任忘掉了,這種責任忘掉了,那就不叫弘通。所以說爲什麼《普門品》放在流通分當中呢
因爲這種流通佛法的功德不可思意,流通佛法的責任也則無龐戴。你要慈悲心最好的就是流通佛法,能夠把佛法弘揚起來了、流通起來了,你這種慈悲心,他就能從根本上起到作用了。如果不然你用什麼來利益衆生呢
觀世音菩薩他有叁十二應身,他的叁十二應身,我們剛才說叁身當中是哪一身呢?應化之身。應機說法、應病與藥,所以說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何身來度化他。雖然所現的身有佛、菩薩、四衆弟子乃至天龍八部,他這種身份示現的很多,他所說的法,也有人天乘的佛法、也有聲聞乘的佛法、也有緣覺乘的佛法、也有菩薩乘的佛法,這些權教的這些教法,這些圓教的這些教法很多,顯教的、密教的這些方法都很多,對不對。那是諸佛菩薩的一種應化,他這些應化都是妙法的一種體現。就因爲觀世音菩薩從耳根圓通當中反聞聞自性,證到了六根圓通,證到了佛法圓融,把一切佛法都圓融于內心,所以他就能夠按住于應化衆生的叁昧當中。我們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觀世音菩薩他就這種“普現色身叁昧”,什麼叫普現色身叁昧?隨類現身。應該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你看看。有的時候他也現一個狗、現一個畜生、有的時候也現一個男人、現一個女人,都是爲了度化衆生。那麼我們現前的衆生呢?被煩惱所障蔽,我們具足這樣的法身,具足這樣的佛性。但是我們確不能受用這樣的佛法。觀世音菩薩就以他的無緣大慈之心,要救拔衆生、給予衆生真實的快樂、真實的利益,以同體大悲救度拔出衆生一切苦難。什麼叫同體大悲?你所身受的一切苦難觀世音菩薩感同身受,不是你在受,是觀世音菩薩在受啊,所以說他有這種同體大悲,來幫助我們來拔出這些苦難。讓我們解脫生死、證悟這樣的妙法,爲此釋迦牟尼佛來宣說這部《普門品》,流通《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是經題,他是《法華經》當中的一品的品名。這個名字:是以觀世音菩薩的人和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法,這二者結合起來而取名的。七種立題當中就是人法立題,觀世音菩薩他是一個人,《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法,人和法結合在一起來取這個名字。觀世音菩薩證悟普門妙法,觀世音菩薩就能夠證這個妙法的人,他所證悟的普門示現就是他所證的法。觀世音菩薩;觀呢,就是我們今天用智慧,你不用智慧是不行的,反聞聞自性、反觀觀自心,要這種智慧。學佛生人在世間那就是學一種智慧,如果說你不學一種智慧,無所用心那就很糟糕,所以說觀就是一種智慧。世音就是一種所觀的對境,什麼叫世音?世音就是世間上的各種音聲,你也把你的耳朵變成觀世音菩薩的耳朵,你把這個心變成觀世音菩薩的心,聆聽一下現實世界當中靈靈種種、各種各樣的音聲。你看世間上在講什麼?那報紙上在講什麼?電視上在講什麼?那新聞上在講什麼?你們可以總結一下,其實總結起來無非不是一個苦字,是不是。今天社會上想盡千方百計要發展城市、發展經濟、問題是什麼?經濟很缺乏嘛,是不是一個苦啊。只是一個苦,報章雜志、電視新聞到處這樣的製害、這樣的搶劫呀,這樣是事情,他又是什麼?一種苦。是不是。開人大、開政協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斷呼籲的是什麼?國際名聲的問題,還是一種苦。對不對。學生今天回來跟你叫的是什麼?也是一種苦,艱難啊。這個世間上靈靈種種的衆生所發出來的聲音,無非不過就是一個苦的聲音,都在跟你講述這種苦啊,但是我們聽懂了嗎?沒有聽懂。你說聽外面的聲音聽不會,你觀察一下自己內在的聲音。吃了中午了馬上就到晚上了,肚子咕咕叫了,有一種聲音來了,叫的是什麼?叫的是苦。肚子餓了是苦嘛,對不對。坐在這兒聽經了一個哈欠連一個哈欠,是什麼?苦嘛,什麼苦啊?瞌睡來。坐在那兒腰酸背痛,隨歪就歪,他也是一種聲音。什麼啊?苦啊。看一看我們周圍的聲音,顯現出來的是什麼?都是問題,但是我們有多少人把這些問題認識了呢?沒有。因爲我們沒有智慧,麻木不仁。本來諸佛菩薩一看問題很多,覺悟了,所以才跑去出家、跑去修道成佛了、了脫這些問題了,雖然諸佛了脫了,我們這些衆生依然在問題當中,爲啥呢?就因爲我們不覺悟。釋迦牟尼佛一千次一萬次、無量阿僧祇劫跑來給我們講妙法。但是你就是不學,就是不覺悟,妙法在妙對你來說,你也不覺得妙。你說的那個妙法有多妙,但是我怎麼沒感覺到呢?就因爲自己沒感覺到、沒有認知到,所以說你怎麼能學習呢?沒有學習怎麼解決自己的問題。
釋迦牟尼佛宣說這個《普門品》,他拿觀世音菩薩做一代表,以人表法,觀世音菩薩隨時隨地都在觀察世間,都在覺悟世間、都在救度世間,佛法的功用唯一的也就是這樣,沒有別的功用,佛法唯一的就是救度衆生。你說成佛幹啥?成佛唯一的就是救度衆生。講經說法的認爲唯一就是救衆生。就是要有這種智慧隨時觀察世間,看看有什麼問題,怎麼引起的問題,用什麼方法能夠解決,所以這種世音,就是世間上的音聲。各種各樣的音聲。觀呢:就是能觀的智慧,就是以這種圓滿的智慧,以慈悲的心情觀察世間靈靈種種的衆生的現狀,然後發心爲解決衆生的現象,這些苦難的這種現象,這樣子來的。所以是說叫觀世音菩薩。其他的比喻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每一個菩薩名號,都不只是僅僅是名號而已。在這個名號之下他所代表的是法,代表的是一種修法。所以說他這個名號最主要是呈現功德,你把這種功德領會了,你才能實實在在的修學這些,不可思意的妙法。如果沒有領會,往往念其名而不知其所以然,內心的受用往往很欠缺。我們經常在念大悲咒,你跟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相應嗎?大悲心相應嗎?當你不相應的時候,你念大悲咒不相應。所以說這個菩薩的名號,就顯現菩薩不公的一種功德。觀世音就教我們隨時隨地注意我們周邊的事情,修學佛法不外乎把我們的慈悲心發展到我們自己周圍,不外乎把自己的智慧,在眼耳鼻舌身意當中能夠啓用。
菩薩是發了大心的人,一個方面是覺悟了有情,對自己修學上來說是覺悟了的有情,那叫菩薩。你現在覺悟了沒有啊,你覺悟了你也是菩薩,不覺悟你就是凡夫。包括我們上午、下午給大家講的《妙法蓮華經》他的宗旨;開權顯實、開集顯本、彙叁歸一。覺悟了沒有,覺悟了。我們就像聖賢這種道路在學修,他就是菩薩,你就能法這種菩薩心,就能成這種菩薩行。沒有覺悟我們始終發不起這菩提心,所修學的僅僅還是凡夫但的一種發心。人天乘的小果,這些不具足。所以說我們現在學了這些佛法,力爭要從我們自心上要覺悟這種道理,要這種道理拿來指導我們自己在生活當中去實踐他,這叫覺悟的有情,那叫菩薩。學了佛以後就要力爭覺悟。第二層道理;我們自己覺悟了,要發心讓周圍的同修也要覺悟,幫助衆生覺悟,發心幫助衆生覺悟的那叫菩薩。發心僅僅爲自己的那是凡夫,不管理怎麼修,你僅僅發心爲自己你還是凡夫,沒有菩薩發心,與佛法不相應。第叁個層面;就是要在這種過程當中,盡量的把衆生和我這種對待要消融,要學習觀世音菩薩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人我的區分對待,當能夠把這種人我的區分對待消融了以後,沒有人我的界限、沒有叁輪的分別。這個時間我們的慈悲心他才能夠從內心上去發起來,利益衆生實際上是利益我們自己,要正真的成就自己那就要成就衆生,人我不二。不是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我是不共代天的敵人,我要升官就必須把周圍的同事踩下去,才能升官。我要得好處,就要別人的好處強過來,我才能得好處。是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那是世間上非常局限的一種說大法,那是生死法。真正的佛法是廣大的、圓融的,能夠給你好處,必然也能夠給衆生好處,能默契一致的,你要想得到真實的利益,你要發心真實的去利益衆生。因爲什麼?因爲我們說法界無差別故,所以說佛法也沒有差別,人我也沒有差別。上午講過沒有啊,講過。那叫一乘的理。你領悟了這種道理了以後,你才能夠懂得這個菩薩的名號,第叁層意思。就是無緣、就是同體、就是人我消融,然後大家在這種過程當中,沒有人我的、沒有執著的去廣行善法,隨時隨地都是這樣。這樣子你才理會這種成佛在哪裏成呀,利益衆生在哪裏利益呀。要把自心改變過來,要成就這種真實的智慧。如果這種真實的智慧沒有成就,那就很艱難。所以說觀世音菩薩他是這樣的,那麼我們今天看觀世音菩薩,你從經典上,他過去早已成佛,名爲正法明如來,是倒駕慈航來輔助諸佛弘揚佛法,救度衆生,將來他還要成佛。所以說這些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過後,就是觀世音菩薩成佛。他將來的世界比西方極樂世界還要莊嚴、還有稀奇。這些諸佛在不斷的教化衆生。那麼我們今天,領會觀世音菩薩這種慈悲心了以後,知道他是倒駕慈航。學習他的這種功能,好好的去學,也能夠成就這樣的方法,也能夠成就這樣的修法。
“普門”,普是普遍,門是門進,你看那個門一開了以後,他就可以進來。對于我們衆生,門是無處不在的,所以說叫做普門。觀世音菩薩救度衆生他也是無處不在的,隨時隨地他都開了一道門接引你,對于各種各樣的衆生他都是這樣。教化衆生無有不普遍,沒有不周到的地方,無爲不至,所以說他叫普門。能夠從這普門當中可以看出,觀世音菩薩的威德神力、可以看出觀世音菩薩具足的慈悲、具足的智慧。在問我們自己呢,既然觀世音菩薩的門隨時隨地都開著,救度衆生隨時隨地都可以的。但是我們都可以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事物、能夠救世無處。到處都是門,但是我們是處處不通,對不對。爲啥不通?就是煩惱障礙,把煩惱轉化了、把障礙解決了,那就處處都是門,要學習。這一品,專門針對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他的所有然。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可思意的功德,然後我們持名有那些好處,還有觀世音菩薩所修的法,普門示現、救度衆生、這樣的法。你把這個核心要點掌握了以後。他這個品、題目你就能夠懂了,能夠懂了這樣的名稱以後。你知道怎麼來修學,抓住重心的時候,這些文字念果一遍了,你能夠抓住要點。讀經要明了經典,讀經不解經,哪怕就是把書翻亂了,也沒有多少功能。解了這些經、弄懂了這些經典以後,要能夠這些經典用到生活當中去,要行經。什麼叫行經?以經上的道理來修行,懂了不修行那等于說食取寶。就像那些銀行裏面那些數鈔票的,數了一天、數了一月、數了一年,數了一輩子、沒有幾張是屬于自己的。佛法也是這樣,光是說而我們不修行的話,他就能夠形成這種毛病。到最後所有的佛法功德講了無量無邊,五戒的功德、叁戒的功德、我們都講了無量無邊,但是好多同修我沒感受到,爲什麼沒感受到?就是自己沒修行。學了這些法了以後,我們就要好好的用在現實生活過程當中,去轉變生活,轉變心態、轉變行爲。這樣子我們就知道,一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他主要講的內容是什麼。好了,利用這剩下的半個小時,把這一品的題目給大家解釋了,明天就是從正文開始,然後明天我們在繼續。阿彌陀佛!
2009年2月18日下午,地點:遂甯廣德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3》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