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4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海法師宣講)4  

  請大家合起掌來: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叁稱)

  昨天我們把《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題簡單的給大家解釋了一下,今天解釋翻譯《普門品》的人。是誰翻譯的呢,是姚秦始後叁藏法師鸠摩羅什翻譯的。

  姚秦是一個時代的簡稱,叁藏法師是精通經律藏的法師,鸠摩羅什是法師的名字,一般的翻譯童壽,爲什麼叫童壽呢?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成年人的一種德性,老成始童。我們現在看小孩就是很頑皮,這位法師很小的時候就有這些長者的功德,智慧他就比一般人不一樣,心量非常廣大,所以取名爲童壽。一般的介紹說鸠摩羅什法師是七佛的意思,這些佛出世他就常常擔任翻譯,他翻譯的這種經本非常流暢,好懂而且還不失經意。

  他的父親名叫鸠摩羅琰,是中印度人。後來遊曆到龜茲國,也就是現在新疆庫車縣一帶。因爲鸠摩羅琰道德高尚、學問廣博,龜茲國的王非常喜歡他,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婚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羅什法師。

  羅什法師七歲的時候,他就隨母親到寺廟裏朝拜,到了寺廟裏面看到一個很大鐵缽,小孩非常好奇,就去把這個鐵缽拿起來了,等他拿起來玩了一會,心裏面就産生分別念,這個鐵缽這麼重;我這個小時怎麼能拿起來呢?一有了這種分別心以後,這鐵缽就沈重得舉不住,掉在地上了拿不動。當時七歲的羅什法師,頓時就明白什麼叫萬法唯心。你沒有分別心的時候,那麼大一個鐵缽他能舉起來。有分別心了以後,這個鐵缽舉不起了。外境它是隨我們心境而變動的。比喻說我們今天心情很高興了,你走到廣德寺一花一草就像菩薩的再現一樣,非常吸引人。要是你心情不好,你走進來估計環境就會變化。明白了萬法唯心的這種道理。

  後來母親出家了,也帶著鸠摩羅什法師一起修學,遇到一位阿羅漢。這個羅漢就告訴他母親說:“這個小孩不簡單,你要好好撫育他,如果這個小孩到了叁十五歲,還沒有破戒的話,他就能夠成爲人天導師,能夠教化無量衆生,而且將來還能夠到中國去弘揚佛法的。”這阿羅漢就看出了

  羅什法師十幾歲他出了家,由于他這種智慧非常深廣,沒有經過長時修學,他就能夠徹底通達了小乘教法。先就在小乘教法出家,後來又廣學大乘佛法,尤其是精通龍樹菩薩的中觀學,我們今天所說的般若、宗觀。由于他的學問和功德,得到了那些國王、乃至僧衆還有那些老百姓的普遍愛戴和擁護。當羅什法師升座說法時後,當時國王爬在地上,用自己的背讓他當階梯,國王哦,國王親自給他當階梯;踩在國王背上升法座,而且國王親自在座下很虔誠恭敬的聆聽他的法音。你就可以看到,當時這些國王對他是一種愛戴。

  後來羅什法師的母親證得了不來果。我們說初果是須陀洹,二果是須陀含,叁果是阿羅含,那就是第叁果不來果。最後一次分離的時後就對羅什說:“你到中國去弘法,對佛法和衆生都會有很大的利益,但是對你自己他就有一些卻不利的事。”羅什法師就這樣回答他母親說:“學大乘法的人,只要對佛法有利益,哪怕是犧牲自己也在所不辭。”這就是菩薩精神,爲法忘軀。到底是以自己爲重,還是以衆生爲重。這就是我們的發心了,昨天我們也在說以自己爲核心,那就是自私自利。難免就會産生執著、産生煩惱。那麼以衆生爲核心,就能夠很有效的把我們自己的執著、煩惱能夠對質掉。大乘佛法的精髓實際上就在這地方,發心要爲大衆,不要僅僅發心爲自己。我們很多居士,或者說燒香拜佛的人,他許了很多願,但是你注意聽,他還是爲自己,是吧。爲自己也沒什麼不對。但是你得到的利益、得到的結果,那是不一樣的。學習大乘佛法的人,盡量能夠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都能爲大衆,哪怕就是自己聽經也是爲大衆而聽經。發心爲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冤親債主、還有六道的衆生,都跟自己在一起聽經。你拜佛的時候也是這樣、你念佛的時候也這樣、做任何功德善事的時候他也是這樣,這個功德他就非常大。羅什法師當時就是這樣的發心,只要對佛法有利益,哪怕是對自己有所損傷,沒有關系。他的母親也非常感歎他的發心。

  後來鸠摩羅什法師的這種德名傳得很遠,一直傳到了中國。中國當時是苻堅建築長安,自稱秦王。有一天,負責天文的官員觀察天象,原來要仰觀天象,天象和人間這種人事也是息息相關的,你看叁國等,都能夠知道。當時負責天文的這些官員觀察這種天象。發現西方有顆大明星,就判斷將來一定有天竺國大德到中國來弘法,于是把這個事情報告給秦王苻堅。這個苻堅派遣使者去迎請鸠摩羅什法師,當時龜茲王把鸠摩羅什視爲國寶,舍不得放他走。這個秦王苻堅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就派遣將軍,當時的一個將軍大將呂光,帶領七萬大軍去征討龜茲國,並告訴呂光這次用兵動隊伍不是劫勒這些土地財物,只爲迎請羅什法師。大部隊一到,龜茲國是一個小國,那裏經得住這樣的圍敵,還沒有等大軍動武,這個龜茲王自動的把法師獻出了。勸鸠摩羅什法師爲了解決這個國難,是不是你還是到中國去,如果不然的話,這個全國生林就要遭坍塌了。這個呂光將軍就搬師回朝,到了涼州,我們甘肅一帶,甘肅的武威地。但是到了這個地方以後,聽說秦王苻堅被下面的大將姚苌殺害取代了。這個姚苌他也建國,也是秦國。他原來的這種苻堅所建的秦國就不一樣了。前面就叫前秦,我們這個地方一般叫姚秦,他的國號是這樣的。鸠摩羅和呂光大將就在甘肅武威一帶就停下來了,就沒有回來,這個地方住了一段時間。今天我們到了甘肅武威這個地方,還有鸠摩羅的塔還在那兒,你就可以看到。當初鸠摩羅住地方。

  後來姚苌死了,他的兒子姚興繼承王位。姚興也是深信佛法,就派人把鸠摩羅法師迎請到長安,非常恭敬的禮敬法師,而且安排組織翻譯經典,最初的國譯館就從哪時候開始,國家組織翻譯佛經。組織了很多人,而且禮請法師講經說法,培育僧材。我們昨天說了,這個佛教教育是佛教的一大因緣,講經說法才能培養人才。我們信仰佛教的不管是出了家還是在家人居士,聞思佛法是第一要務。如果說不聽聞佛法的話,我們的內心觀念始終不能轉變,我們內心的煩惱也得不到對質,要想智慧增長那就不太可能。在佛教界教育是第一等大事。國王專門禮請鸠摩羅什講經說法、培育僧才,期間翻譯了許多大小乘的佛教經典。你看我們國家現在漢傳的經典裏面,大多數都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當是翻譯的不是一個人二個人,而是國家組織的一個組織。一個人在那兒誦梵文,然後鸠摩羅什法師把梵文譯爲漢文,然後看這兩個意思能不能夠相應,還要非常精確。不僅僅把這種意思翻譯過了,還有論文的,各種各樣的一大批人。翻譯經典實際上就是講學了,邊翻譯邊在跟你講這本經典怎麼樣、他的道理怎麼樣。參與譯經的這些人都是大法師,相互之間就可以學習了。就像我們今天把這些古文講成現代文,也就相當于學習,大家理解以後他就是一種學習。

  在鸠摩羅什法師即將圓寂時,他就告訴弟子說:“如果我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的話,那麼在我圓寂以後,火化時候這個舌頭是不會被燒掉的。”果然在鸠摩羅什法師圓寂以後,在荼毗的時候後,他的舌頭沒有燒化。這就證明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是非常准確。我們今天來宣講這一品,你要知道他的經文是怎麼來的,鸠摩羅什法師翻譯過來的。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律宗的祖師叫道宣法師。道宣法師他很有道德,當時感得天人送供。什麼叫天人送供?吃的東西已經不是我們凡間的東西了,而是天人送的天食,天供。他就有這樣的道德,當時道宣律師就問天人:“爲什麼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人人都喜歡誦讀呢?而且那些法師講經、弘揚這些經典都喜歡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到底爲什麼?”

  天人就跟他說:“鸠摩羅什法師不但是釋迦佛教下的這種翻譯師,就是七佛以來他都是擔任翻譯師,因此他翻譯的經典一點都不會有錯,所以大家喜歡受持、喜歡持弘揚。他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他曾經給七個佛擔任翻譯經典。我們今天能夠遇上這樣沒有錯誤的這些經文,是非常殊勝的。

  稱他爲叁藏法師,他有幾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以叁藏法作爲作爲自己的老師。我們今天皈依叁寶,皈依佛了、佛是我們自己的老師,皈依法了、法是我們自己的老師,皈依僧了、僧是我們自己的是老師。佛、法、僧叁寶就是我們自己的老師,這叁寶就是我們自己的指路明燈。但是在學習的時候,主要是以法寶爲主。佛成佛也是仰靠的這些法寶,有這些法寶佛才能成佛。我們今天的僧寶,也是學習這些叁藏十二部經典,依據這些法寶指點我們自己的行爲,讓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的行爲,按照佛法的指導來爲人處世、來起心動念,以法爲師。佛教當中就是依法不依人,把這個佛法學到手了,這就很好。將來你也可以清淨自己的內心,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素質,也可以將來究竟成佛。這個法寶是提升我們自己的根本。我們今天學習,你說你建廟,建的再大他還是爲聽經聞法服務的,光是去建廟,不來弘揚佛法,光是去做那些這樣事情、那樣的事情,內心裏面沒有佛法,你說我們是真正的學佛了嗎?那就值得檢討了,要看法在我們自己內心在什麼樣的位置。特別是我們出家人,出家人的任務是什麼?第一責任就是主持佛法,他不僅僅是爲自己斷掉煩惱,不僅僅是爲自己了脫生死。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度化衆生的正法能夠長久住世。佛法怎麼樣能夠長久住世呢?就是通過我們這些出家人專業隊伍,你也不去生産了、你也不工作了、你也不找錢了、也不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了、世間上世俗的事物都給你拿掉了。專心一意的來學習佛法,來主持佛法,他的責任最大是就是主持正法。要主持正法的話,我們先要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