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海法師宣講)5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即從座起就是你在聽經聞法時你座在那兒,要請法的時候,你不能座在那兒請法了,那就不恭敬了。至少你要站起來、至少你要走出來、至少你要合個掌,這表示我們自己的恭敬。這種請法的儀式,他從座位上站起來了,表示對法和說法者的恭敬,也說明了我們請法應該要有恭敬心,因爲一切佛法都從恭敬心當中來。我們修行也好、聽經聞法也好、請法也好,沒有恭敬心是搞不成的。你說你座在那兒這個心裏面貢高我慢,你肯定聽不進去,沒有恭敬心你肯定聽不進去。修行、聽經聞法都是從心底裏面恭敬,他能得到利益。一切佛法從虔誠當中來,從恭敬當中來。而這種無盡意菩薩以身作則告訴我們,所有求法的人都應當以恭敬心來求法。“即從座起”就是從座位上站起來。爲了表示恭敬,我們聽法的時候端坐在那,安安靜靜的聽,爲了要請法站起來了。
“偏袒右肩,”就是把我們自己右邊的肩膀要露出來,大家看我現在,我這個袈裟是這樣披著的,其實如果說不看這些他的右肩是偏露是,是吧。這就是原來印度的一種儀軌,袈裟披在肩上就是這樣的,平時他可以把這個袈裟拿來撘過來。我們可以看看西藏那些喇嘛出來,你看看到,他那個褐色的袈裟拉過來搭上,但是在禮佛的時候他不能夠雙肩都搭上的,于是他要把右肩偏露出來,就像我們今天穿袈裟這樣。這個偏袒右肩,“偏袒”就是單獨露出來的意思,就要把這個肩膀單獨露出來,他是一種習慣,這樣子是表示對法的尊重,表示對說法者的恭敬。
“合掌向佛”是十指並攏、雙掌相合。爲什麼要合掌呢?合掌表示我們一心不亂,把世間上那些零零種種的妄念全部停息下來,專心一意,一心不亂。“向佛”是對著佛的意思。向佛還有一層更深沈的意思,什麼意思呢,向,就是一直這個目標向著佛,我們今天發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成佛就是我們自己的目標,盡未來際的就是向佛,這種方向不能偏。包含我們念佛的人,修淨土中的那些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榜樣,座壁練心,他要座的座位一定是朝著西方的,他睡覺的時候也一定是朝著西方的,爲啥呢?因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隨時隨地把這種心情要提起來。無盡意菩薩偏袒右肩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就對著佛這樣說,要祈請法。從這段當中不要輕易放過,會讀經的你就能讀出很多修行的訣竅。比喻從這段裏面,無盡意菩薩請法裏面,他給我們透出多少信心,一個是恭敬、一個是至誠懇切、一個是平除雜念、一個是一心不亂、一個是始終向佛。是不是。這個都是在修行過程當中特別重要的。我們的恭敬心存不存在、我們的虔誠心存不存在、我們平除妄念做到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做到沒有、隨時隨地不舍棄于佛始終向佛目標都是正確的,我們做到沒有啊?如果說做到了,那麼修行就很具足,在點點滴滴的行爲過程當中,在行住坐臥這些四威儀過程當中都要表現這種氣質,這就是素質啊。一個學佛的人不僅僅是口頭在說,也不僅僅是內心裏面想,而是從內到外他都是表裏一如,身口意叁業他都是相應的。只有做到在生活當中高度的統一,身口意叁業密切配合,這樣子修行就容易見效了。我們身口意叁業就看用得好用不好,你要用的好的時候,說一句話是功德,起一個心念就是功德,待人接物也是功德。身口意叁業用的好的時候,他就是做善事,就是做功德。但是用的不好的時候,這個身口意叁業完全就是過失。起心動念起的是惡念頭,煩惱念頭、執著念頭,你說造不造業啊,自然就造業了。說話呢,抱怨這個、抱怨那個,怨天憂人,一聽就是內心及其不平,內心不能夠安詳下來,內心沒有智慧。我們怨天憂人的時候,往往就說明了我們內心不清淨,是不是這樣。那個儒家就有兩句話說“自己者不怨人”,你要真正知道這一切果報都是自己造業所引起的,都是我們自己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我們造成的,于是我們遇到的一切一切,我們還能抱怨別人嗎?自然而然就不抱怨別人了。自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知道是自己的業報所形成的命運,既然是自己所造就的這種命運,你說你抱怨誰呢?抱怨上帝不公、抱怨黨和政府、抱怨外面那個人讓這樣了,抱怨父母沒有把我們生的很漂亮、生的很健康。一切一切的抱怨其實都是不理解因果的關系,不理解是我們自作自受的關系,不理解是我們自己業所引起的這種命運關系,他就才能夠怨天憂人。在怨天憂人當中就造業了。這身口意叁業是像一把刀。它有兩面,你要用的好的時候他就爲你服務,用的不好是時候它就要造業傷害你。我們造善、造惡就通過這身口意叁業,身口意叁業是工具。我們今天學佛了、修行了,就要善用這身口意叁業的工具。要把它用起來行善斷惡,要把它用起來利益衆生。這個時候無盡意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把右肩露出來,這個是表示身業上的一種恭敬。“合掌向佛”內心有恭敬心,合掌站起來了,對著佛,這是內心裏面意業上的一種恭敬。“而作是言”,這是從是語業上的一種恭敬。這個身口意叁業恭敬清淨,那就說明無盡意菩薩,念念不忘佛,心心不忘愍衆生。我們自己在修行的時候,也要學習這種身口意叁業的恭敬心。你在念佛的時候沒有沒有恭敬心啊,內心裏面念的清楚嗎?然後我們耳朵裏面聽的清楚嗎?要用至誠懇切的心,把身口意叁業要統一起來。
這個地方所向的佛,“向佛”是指釋迦牟尼佛。佛是什麼意思?從意義上來說,佛有覺意思。覺什麼呢?覺察和覺悟,一個方面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要有所行動了,究竟是造善、造惡我們要能覺察,如果不能覺察的話,這個修行就沒有基礎。最初出家人對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的一種觀照,觀照很重要。如果說一個人做了什麼事情,一天不知道,二天不知道,他有沒有觀照心啊?沒有觀照心。你看觀世音菩薩的觀,那也是一種覺照心,他是一種智慧,隨時隨地要觀照起來。我經常打一個比方,我們這個觀照的智慧,就像一個監視器一樣。這個監視器監視誰呢,不是監視別人而是監視我們自己。通過這個監視器,把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的行爲究竟做了什麼,我們自己要把他看清楚,這個叫覺察。覺悟呢?只要你看得清楚自己身口意是怎麼造作,怎麼造作引起什麼結果,自然而然這個因果不用別人跟你講,你都能夠覺悟出來。我就經常說人老成精,年輕人他不知道,沒有經曆過,沒有閱曆。以上了年歲以後,哪怕他沒讀過什麼書,沒上過什麼佛學院,但是說出來的話都很有哲理性。爲什麼?因爲一輩子的這種經曆總結出來了。說哪個人幹了壞事了,當時你看不出什麼,但是跟他長期處的人,這個人我們非常了解。爲什麼他遭這樣的報應呢,回想起來是有道理的。小的時候就愛整別人,愛偷東西,愛幹壞事,長大了他也去幹壞事,專門去收拾別人,陽鳳陰爲,搞陰謀鬼計,逞強霸惡。你說這樣的人他遭了惡業了,聯想起來是有道理的。周圍的人都是這樣,于是經過一定的人生閱曆。這因果不用別人跟他講,他自己都能總結,這叫覺悟。一但你能夠了解自己身口意叁業,一但你把自己的身口意叁業,處在自己觀察範圍之內,觀照範圍之內,自然而然很多道理不用別人跟你講了,有別人跟你講那就更快,站在巨人邊上嘛。向我們今天很多道理佛不給我們講,我們就不知道。但是佛給我們講了,我們還沒有一種覺察心、還沒有一種觀照心、還沒有一種覺悟心,就是給你講因果是如是,你也不一定相信。只有通過我們自己如裏觀察、如裏覺悟,你才知道因果道理的的確確是這樣。所以說這種覺察、覺悟,這就是佛的意思。
哪裏有一種天生的釋迦、哪裏有一個自然的彌勒。釋迦佛也是從最初發心,精勤修行才得以今天成佛。彌勒佛今天是補助菩薩,他不是平白無故來的,也是多生累劫勤苦修行。我們只要肯舍棄我們自心的煩惱、迷惑、執著、追求覺悟的,那就決定能轉迷成悟。如釋迦佛出家修行,最終大徹大悟而成就這種無上佛果,這就是追求佛的這種行爲。我們這些衆生從無始生死輪回一直到今天,往往都是背離合覺、背離這些覺悟,背塵,背覺合塵。這兩個道理,你學佛的時候是背塵合覺,不要追隨紅塵跑了,要追隨什麼走?追隨覺悟的智慧走。你要做衆生輪回生死當中,他往往就是背覺合塵,智慧觀照不要了,要隨著外面的色身香味觸法,這個六塵去跑,是心背境轉,那就成爲凡夫了。那麼我們境能夠轉心的時候,把環境轉過來,要依照我們自己的智慧,這就是向佛的這種追求過程。我們今天衆生在輪回當中、在生死當中。出生出來不知道我們自己從哪裏來的,要死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要死到什麼地去。那就對于我們自己前面的、後面的都不清楚,就是我們今天當下的這種生活,究竟是處在善法還是惡法呢?我們也不清楚。沒有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活在這個世上只知道爲兒女忙、爲名利忙、爲工作生活而忙、爲結交應酬而忙,從沒有考慮過我們爲什麼會有生死?我們這些生死輪回爲什麼不能夠了脫?要了生死又怎麼來了這些生死?我們來就西裏糊塗的來了,我們死的時候也是糊裏糊塗的就死去了,這是古人所說的醉生夢死,在這個世間走一遭。就是醉生夢死,白白的來一遭,沒有明白這種人生的真實意義,活著時候像行屍走肉一樣,死了以後像那些草木山河大地一樣,慢慢的開始腐爛。其實人生當中就像一場夢,一切的境界如夢如幻,就像做一場夢,就像放一個幻燈片,就像放電影一樣,一幕幕地把這些生活放過去了,放完了以後啥都沒有了,兩手空空地離開人間。我們剛生下來時候,把這個軀殼當成我自己所有的,稍不順心我們就會吵個不停,等到一口氣不來,氣絕身亡的時候,化爲黃土了、化爲灰塵了,到那時間我們才知道身體原來不是我。但是一輩子當中都爲這個身體去造業。是不是,我要吃東西、我要穿好衣服、我要睡覺、我要幹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