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智海法师宣讲)5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即从座起就是你在听经闻法时你座在那儿,要请法的时候,你不能座在那儿请法了,那就不恭敬了。至少你要站起来、至少你要走出来、至少你要合个掌,这表示我们自己的恭敬。这种请法的仪式,他从座位上站起来了,表示对法和说法者的恭敬,也说明了我们请法应该要有恭敬心,因为一切佛法都从恭敬心当中来。我们修行也好、听经闻法也好、请法也好,没有恭敬心是搞不成的。你说你座在那儿这个心里面贡高我慢,你肯定听不进去,没有恭敬心你肯定听不进去。修行、听经闻法都是从心底里面恭敬,他能得到利益。一切佛法从虔诚当中来,从恭敬当中来。而这种无尽意菩萨以身作则告诉我们,所有求法的人都应当以恭敬心来求法。“即从座起”就是从座位上站起来。为了表示恭敬,我们听法的时候端坐在那,安安静静的听,为了要请法站起来了。
“偏袒右肩,”就是把我们自己右边的肩膀要露出来,大家看我现在,我这个袈裟是这样披着的,其实如果说不看这些他的右肩是偏露是,是吧。这就是原来印度的一种仪轨,袈裟披在肩上就是这样的,平时他可以把这个袈裟拿来撘过来。我们可以看看西藏那些喇嘛出来,你看看到,他那个褐色的袈裟拉过来搭上,但是在礼佛的时候他不能够双肩都搭上的,于是他要把右肩偏露出来,就像我们今天穿袈裟这样。这个偏袒右肩,“偏袒”就是单独露出来的意思,就要把这个肩膀单独露出来,他是一种习惯,这样子是表示对法的尊重,表示对说法者的恭敬。
“合掌向佛”是十指并拢、双掌相合。为什么要合掌呢?合掌表示我们一心不乱,把世间上那些零零种种的妄念全部停息下来,专心一意,一心不乱。“向佛”是对着佛的意思。向佛还有一层更深沉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向,就是一直这个目标向着佛,我们今天发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成佛就是我们自己的目标,尽未来际的就是向佛,这种方向不能偏。包含我们念佛的人,修净土中的那些祖师大德给我们做榜样,座壁练心,他要座的座位一定是朝着西方的,他睡觉的时候也一定是朝着西方的,为啥呢?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随时随地把这种心情要提起来。无尽意菩萨偏袒右肩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就对着佛这样说,要祈请法。从这段当中不要轻易放过,会读经的你就能读出很多修行的诀窍。比喻从这段里面,无尽意菩萨请法里面,他给我们透出多少信心,一个是恭敬、一个是至诚恳切、一个是平除杂念、一个是一心不乱、一个是始终向佛。是不是。这个都是在修行过程当中特别重要的。我们的恭敬心存不存在、我们的虔诚心存不存在、我们平除妄念做到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做到没有、随时随地不舍弃于佛始终向佛目标都是正确的,我们做到没有啊?如果说做到了,那么修行就很具足,在点点滴滴的行为过程当中,在行住坐卧这些四威仪过程当中都要表现这种气质,这就是素质啊。一个学佛的人不仅仅是口头在说,也不仅仅是内心里面想,而是从内到外他都是表里一如,身口意三业他都是相应的。只有做到在生活当中高度的统一,身口意三业密切配合,这样子修行就容易见效了。我们身口意三业就看用得好用不好,你要用的好的时候,说一句话是功德,起一个心念就是功德,待人接物也是功德。身口意三业用的好的时候,他就是做善事,就是做功德。但是用的不好的时候,这个身口意三业完全就是过失。起心动念起的是恶念头,烦恼念头、执著念头,你说造不造业啊,自然就造业了。说话呢,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怨天忧人,一听就是内心及其不平,内心不能够安详下来,内心没有智慧。我们怨天忧人的时候,往往就说明了我们内心不清净,是不是这样。那个儒家就有两句话说“自己者不怨人”,你要真正知道这一切果报都是自己造业所引起的,都是我们自己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我们造成的,于是我们遇到的一切一切,我们还能抱怨别人吗?自然而然就不抱怨别人了。自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知道是自己的业报所形成的命运,既然是自己所造就的这种命运,你说你抱怨谁呢?抱怨上帝不公、抱怨党和政府、抱怨外面那个人让这样了,抱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的很漂亮、生的很健康。一切一切的抱怨其实都是不理解因果的关系,不理解是我们自作自受的关系,不理解是我们自己业所引起的这种命运关系,他就才能够怨天忧人。在怨天忧人当中就造业了。这身口意三业是像一把刀。它有两面,你要用的好的时候他就为你服务,用的不好是时候它就要造业伤害你。我们造善、造恶就通过这身口意三业,身口意三业是工具。我们今天学佛了、修行了,就要善用这身口意三业的工具。要把它用起来行善断恶,要把它用起来利益众生。这个时候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右肩露出来,这个是表示身业上的一种恭敬。“合掌向佛”内心有恭敬心,合掌站起来了,对着佛,这是内心里面意业上的一种恭敬。“而作是言”,这是从是语业上的一种恭敬。这个身口意三业恭敬清净,那就说明无尽意菩萨,念念不忘佛,心心不忘愍众生。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身口意三业的恭敬心。你在念佛的时候没有没有恭敬心啊,内心里面念的清楚吗?然后我们耳朵里面听的清楚吗?要用至诚恳切的心,把身口意三业要统一起来。
这个地方所向的佛,“向佛”是指释迦牟尼佛。佛是什么意思?从意义上来说,佛有觉意思。觉什么呢?觉察和觉悟,一个方面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要有所行动了,究竟是造善、造恶我们要能觉察,如果不能觉察的话,这个修行就没有基础。最初出家人对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的一种观照,观照很重要。如果说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情,一天不知道,二天不知道,他有没有观照心啊?没有观照心。你看观世音菩萨的观,那也是一种觉照心,他是一种智慧,随时随地要观照起来。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我们这个观照的智慧,就像一个监视器一样。这个监视器监视谁呢,不是监视别人而是监视我们自己。通过这个监视器,把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的行为究竟做了什么,我们自己要把他看清楚,这个叫觉察。觉悟呢?只要你看得清楚自己身口意是怎么造作,怎么造作引起什么结果,自然而然这个因果不用别人跟你讲,你都能够觉悟出来。我就经常说人老成精,年轻人他不知道,没有经历过,没有阅历。以上了年岁以后,哪怕他没读过什么书,没上过什么佛学院,但是说出来的话都很有哲理性。为什么?因为一辈子的这种经历总结出来了。说哪个人干了坏事了,当时你看不出什么,但是跟他长期处的人,这个人我们非常了解。为什么他遭这样的报应呢,回想起来是有道理的。小的时候就爱整别人,爱偷东西,爱干坏事,长大了他也去干坏事,专门去收拾别人,阳凤阴为,搞阴谋鬼计,逞强霸恶。你说这样的人他遭了恶业了,联想起来是有道理的。周围的人都是这样,于是经过一定的人生阅历。这因果不用别人跟他讲,他自己都能总结,这叫觉悟。一但你能够了解自己身口意三业,一但你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处在自己观察范围之内,观照范围之内,自然而然很多道理不用别人跟你讲了,有别人跟你讲那就更快,站在巨人边上嘛。向我们今天很多道理佛不给我们讲,我们就不知道。但是佛给我们讲了,我们还没有一种觉察心、还没有一种观照心、还没有一种觉悟心,就是给你讲因果是如是,你也不一定相信。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如里观察、如里觉悟,你才知道因果道理的的确确是这样。所以说这种觉察、觉悟,这就是佛的意思。
哪里有一种天生的释迦、哪里有一个自然的弥勒。释迦佛也是从最初发心,精勤修行才得以今天成佛。弥勒佛今天是补助菩萨,他不是平白无故来的,也是多生累劫勤苦修行。我们只要肯舍弃我们自心的烦恼、迷惑、执著、追求觉悟的,那就决定能转迷成悟。如释迦佛出家修行,最终大彻大悟而成就这种无上佛果,这就是追求佛的这种行为。我们这些众生从无始生死轮回一直到今天,往往都是背离合觉、背离这些觉悟,背尘,背觉合尘。这两个道理,你学佛的时候是背尘合觉,不要追随红尘跑了,要追随什么走?追随觉悟的智慧走。你要做众生轮回生死当中,他往往就是背觉合尘,智慧观照不要了,要随着外面的色身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去跑,是心背境转,那就成为凡夫了。那么我们境能够转心的时候,把环境转过来,要依照我们自己的智慧,这就是向佛的这种追求过程。我们今天众生在轮回当中、在生死当中。出生出来不知道我们自己从哪里来的,要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死到什么地去。那就对于我们自己前面的、后面的都不清楚,就是我们今天当下的这种生活,究竟是处在善法还是恶法呢?我们也不清楚。没有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活在这个世上只知道为儿女忙、为名利忙、为工作生活而忙、为结交应酬而忙,从没有考虑过我们为什么会有生死?我们这些生死轮回为什么不能够了脱?要了生死又怎么来了这些生死?我们来就西里糊涂的来了,我们死的时候也是糊里糊涂的就死去了,这是古人所说的醉生梦死,在这个世间走一遭。就是醉生梦死,白白的来一遭,没有明白这种人生的真实意义,活着时候像行尸走肉一样,死了以后像那些草木山河大地一样,慢慢的开始腐烂。其实人生当中就像一场梦,一切的境界如梦如幻,就像做一场梦,就像放一个幻灯片,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把这些生活放过去了,放完了以后啥都没有了,两手空空地离开人间。我们刚生下来时候,把这个躯壳当成我自己所有的,稍不顺心我们就会吵个不停,等到一口气不来,气绝身亡的时候,化为黄土了、化为灰尘了,到那时间我们才知道身体原来不是我。但是一辈子当中都为这个身体去造业。是不是,我要吃东西、我要穿好衣服、我要睡觉、我要干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