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智海法师宣讲)4
请大家合起掌来: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
昨天我们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经题简单的给大家解释了一下,今天解释翻译《普门品》的人。是谁翻译的呢,是姚秦始后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
姚秦是一个时代的简称,三藏法师是精通经律藏的法师,鸠摩罗什是法师的名字,一般的翻译童寿,为什么叫童寿呢?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成年人的一种德性,老成始童。我们现在看小孩就是很顽皮,这位法师很小的时候就有这些长者的功德,智慧他就比一般人不一样,心量非常广大,所以取名为童寿。一般的介绍说鸠摩罗什法师是七佛的意思,这些佛出世他就常常担任翻译,他翻译的这种经本非常流畅,好懂而且还不失经意。
他的父亲名叫鸠摩罗琰,是中印度人。后来游历到龟兹国,也就是现在新疆库车县一带。因为鸠摩罗琰道德高尚、学问广博,龟兹国的王非常喜欢他,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就是罗什法师。
罗什法师七岁的时候,他就随母亲到寺庙里朝拜,到了寺庙里面看到一个很大铁钵,小孩非常好奇,就去把这个铁钵拿起来了,等他拿起来玩了一会,心里面就产生分别念,这个铁钵这么重;我这个小时怎么能拿起来呢?一有了这种分别心以后,这铁钵就沉重得举不住,掉在地上了拿不动。当时七岁的罗什法师,顿时就明白什么叫万法唯心。你没有分别心的时候,那么大一个铁钵他能举起来。有分别心了以后,这个铁钵举不起了。外境它是随我们心境而变动的。比喻说我们今天心情很高兴了,你走到广德寺一花一草就像菩萨的再现一样,非常吸引人。要是你心情不好,你走进来估计环境就会变化。明白了万法唯心的这种道理。
后来母亲出家了,也带着鸠摩罗什法师一起修学,遇到一位阿罗汉。这个罗汉就告诉他母亲说:“这个小孩不简单,你要好好抚育他,如果这个小孩到了三十五岁,还没有破戒的话,他就能够成为人天导师,能够教化无量众生,而且将来还能够到中国去弘扬佛法的。”这阿罗汉就看出了
罗什法师十几岁他出了家,由于他这种智慧非常深广,没有经过长时修学,他就能够彻底通达了小乘教法。先就在小乘教法出家,后来又广学大乘佛法,尤其是精通龙树菩萨的中观学,我们今天所说的般若、宗观。由于他的学问和功德,得到了那些国王、乃至僧众还有那些老百姓的普遍爱戴和拥护。当罗什法师升座说法时后,当时国王爬在地上,用自己的背让他当阶梯,国王哦,国王亲自给他当阶梯;踩在国王背上升法座,而且国王亲自在座下很虔诚恭敬的聆听他的法音。你就可以看到,当时这些国王对他是一种爱戴。
后来罗什法师的母亲证得了不来果。我们说初果是须陀洹,二果是须陀含,三果是阿罗含,那就是第三果不来果。最后一次分离的时后就对罗什说:“你到中国去弘法,对佛法和众生都会有很大的利益,但是对你自己他就有一些却不利的事。”罗什法师就这样回答他母亲说:“学大乘法的人,只要对佛法有利益,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这就是菩萨精神,为法忘躯。到底是以自己为重,还是以众生为重。这就是我们的发心了,昨天我们也在说以自己为核心,那就是自私自利。难免就会产生执着、产生烦恼。那么以众生为核心,就能够很有效的把我们自己的执着、烦恼能够对质掉。大乘佛法的精髓实际上就在这地方,发心要为大众,不要仅仅发心为自己。我们很多居士,或者说烧香拜佛的人,他许了很多愿,但是你注意听,他还是为自己,是吧。为自己也没什么不对。但是你得到的利益、得到的结果,那是不一样的。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尽量能够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都能为大众,哪怕就是自己听经也是为大众而听经。发心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冤亲债主、还有六道的众生,都跟自己在一起听经。你拜佛的时候也是这样、你念佛的时候也这样、做任何功德善事的时候他也是这样,这个功德他就非常大。罗什法师当时就是这样的发心,只要对佛法有利益,哪怕是对自己有所损伤,没有关系。他的母亲也非常感叹他的发心。
后来鸠摩罗什法师的这种德名传得很远,一直传到了中国。中国当时是苻坚建筑长安,自称秦王。有一天,负责天文的官员观察天象,原来要仰观天象,天象和人间这种人事也是息息相关的,你看三国等,都能够知道。当时负责天文的这些官员观察这种天象。发现西方有颗大明星,就判断将来一定有天竺国大德到中国来弘法,于是把这个事情报告给秦王苻坚。这个苻坚派遣使者去迎请鸠摩罗什法师,当时龟兹王把鸠摩罗什视为国宝,舍不得放他走。这个秦王苻坚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就派遣将军,当时的一个将军大将吕光,带领七万大军去征讨龟兹国,并告诉吕光这次用兵动队伍不是劫勒这些土地财物,只为迎请罗什法师。大部队一到,龟兹国是一个小国,那里经得住这样的围敌,还没有等大军动武,这个龟兹王自动的把法师献出了。劝鸠摩罗什法师为了解决这个国难,是不是你还是到中国去,如果不然的话,这个全国生林就要遭坍塌了。这个吕光将军就搬师回朝,到了涼州,我们甘肃一带,甘肃的武威地。但是到了这个地方以后,听说秦王苻坚被下面的大将姚苌杀害取代了。这个姚苌他也建国,也是秦国。他原来的这种苻坚所建的秦国就不一样了。前面就叫前秦,我们这个地方一般叫姚秦,他的国号是这样的。鸠摩罗和吕光大将就在甘肃武威一带就停下来了,就没有回来,这个地方住了一段时间。今天我们到了甘肃武威这个地方,还有鸠摩罗的塔还在那儿,你就可以看到。当初鸠摩罗住地方。
后来姚苌死了,他的儿子姚兴继承王位。姚兴也是深信佛法,就派人把鸠摩罗法师迎请到长安,非常恭敬的礼敬法师,而且安排组织翻译经典,最初的国译馆就从哪时候开始,国家组织翻译佛经。组织了很多人,而且礼请法师讲经说法,培育僧材。我们昨天说了,这个佛教教育是佛教的一大因缘,讲经说法才能培养人才。我们信仰佛教的不管是出了家还是在家人居士,闻思佛法是第一要务。如果说不听闻佛法的话,我们的内心观念始终不能转变,我们内心的烦恼也得不到对质,要想智慧增长那就不太可能。在佛教界教育是第一等大事。国王专门礼请鸠摩罗什讲经说法、培育僧才,期间翻译了许多大小乘的佛教经典。你看我们国家现在汉传的经典里面,大多数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当是翻译的不是一个人二个人,而是国家组织的一个组织。一个人在那儿诵梵文,然后鸠摩罗什法师把梵文译为汉文,然后看这两个意思能不能够相应,还要非常精确。不仅仅把这种意思翻译过了,还有论文的,各种各样的一大批人。翻译经典实际上就是讲学了,边翻译边在跟你讲这本经典怎么样、他的道理怎么样。参与译经的这些人都是大法师,相互之间就可以学习了。就像我们今天把这些古文讲成现代文,也就相当于学习,大家理解以后他就是一种学习。
在鸠摩罗什法师即将圆寂时,他就告诉弟子说:“如果我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的话,那么在我圆寂以后,火化时候这个舌头是不会被烧掉的。”果然在鸠摩罗什法师圆寂以后,在荼毗的时候后,他的舌头没有烧化。这就证明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是非常准确。我们今天来宣讲这一品,你要知道他的经文是怎么来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过来的。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律宗的祖师叫道宣法师。道宣法师他很有道德,当时感得天人送供。什么叫天人送供?吃的东西已经不是我们凡间的东西了,而是天人送的天食,天供。他就有这样的道德,当时道宣律师就问天人:“为什么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人人都喜欢诵读呢?而且那些法师讲经、弘扬这些经典都喜欢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到底为什么?”
天人就跟他说:“鸠摩罗什法师不但是释迦佛教下的这种翻译师,就是七佛以来他都是担任翻译师,因此他翻译的经典一点都不会有错,所以大家喜欢受持、喜欢持弘扬。他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他曾经给七个佛担任翻译经典。我们今天能够遇上这样没有错误的这些经文,是非常殊胜的。
称他为三藏法师,他有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以三藏法作为作为自己的老师。我们今天皈依三宝,皈依佛了、佛是我们自己的老师,皈依法了、法是我们自己的老师,皈依僧了、僧是我们自己的是老师。佛、法、僧三宝就是我们自己的老师,这三宝就是我们自己的指路明灯。但是在学习的时候,主要是以法宝为主。佛成佛也是仰靠的这些法宝,有这些法宝佛才能成佛。我们今天的僧宝,也是学习这些三藏十二部经典,依据这些法宝指点我们自己的行为,让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按照佛法的指导来为人处世、来起心动念,以法为师。佛教当中就是依法不依人,把这个佛法学到手了,这就很好。将来你也可以清净自己的内心,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素质,也可以将来究竟成佛。这个法宝是提升我们自己的根本。我们今天学习,你说你建庙,建的再大他还是为听经闻法服务的,光是去建庙,不来弘扬佛法,光是去做那些这样事情、那样的事情,内心里面没有佛法,你说我们是真正的学佛了吗?那就值得检讨了,要看法在我们自己内心在什么样的位置。特别是我们出家人,出家人的任务是什么?第一责任就是主持佛法,他不仅仅是为自己断掉烦恼,不仅仅是为自己了脱生死。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度化众生的正法能够长久住世。佛法怎么样能够长久住世呢?就是通过我们这些出家人专业队伍,你也不去生产了、你也不工作了、你也不找钱了、也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了、世间上世俗的事物都给你拿掉了。专心一意的来学习佛法,来主持佛法,他的责任最大是就是主持正法。要主持正法的话,我们先要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