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習、先要依法修行,讓這個佛法讓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當中,能夠起到真正的作用。要把這種經書上文字,透過文字養成我們自己內在的道德、學問、知識,要把他形成自己的素質,把佛法道理轉化成我們自己的道德,轉化成我們自己的修行。有這種修行以後,佛法才能夠主持在世間。沒有修行這個佛法是不好主持的。
我們昨天晚上還在討論這個問題,說有請教佛法的來了,說師父你給我講講法,“哎呀,法嘛在藏經樓都是,叁藏十二部經書隨便拿來看哦。”這樣子能不能主持佛法呢?這就很糟糕。所以說我們要主持正法的話,一個就是聞思經典,一個就是弄懂這些經典教給我們自己的這些道理,按照這些道理好好的爲人處世。然後把這些經典裏面的道德學問,變成我們自己實實在在的修行,這樣子那就能夠弘揚佛法。人家來了不僅僅是聽你講,就是看你做事一點一滴透漏著佛法。很多時候你看那些有修行的老法師,我們跟他住在一起不用他講什麼,我們就感受到很能夠攝受我們。爲什麼呢?就是一個內在的修行,沒有內在的修行那是不行的。
叁藏法師就是以叁藏教法爲自己的老師,那麼我們今天也要學習,把這樣的法寶作爲自己的老師。以前說是印度阿難陀釋那是最大的寺廟了,那麼多有知識、有文化、有修行的大德,出現分歧了以後,沒有別的標准,那什麼作爲標准呢?拿戒律作爲標准。你這樣說、他那樣說,好了,我們大家不統一的時候,就把這種戒本拿出來翻一翻,看看佛是怎麼說的、戒本是怎麼說的。戒本就是我們自己的老師,以戒本爲准,這就是標准。那麼我們今天行爲做事也要以叁藏法作爲標准,看看我們自己的行爲如不如理、如不如法,這就是我們學佛的一個基本條件。能不能夠成爲一個真正的佛弟子,看我們對于佛法是不是如饑似渴,有沒有這種善法欲,要把法作爲自己的導師,這是第一層意思。叁藏法師就是以叁藏佛法作爲我們自己的老師。第二層意思就是以這些叁藏法、經、律、論來教化衆生、利于衆生。叁藏法師要具備這兩重含義,前面以叁藏法作爲自己的老師那是來自利,後面以叁藏教法來利益衆生,那就是利益衆生利益他人。自利利他都是依佛法來達成這樣一種效果。如果說我們沒有以佛法爲標准,你想自利、你想利人都沒有辦法。比喻說我們世間上各種各樣的追求,究竟找到真確的佛法沒有,沒有找到真確佛法的時候,我們想要給自己找點好處,要想把這些好處也要給衆生一些,但是都沒有辦法,你沒有真確的方法。學習這些佛教、學習這些叁藏教法,他就這樣以佛法作爲自己的老師。既然是自己的老師,那隨時隨地就要請問,我該怎麼做,看佛法怎麼教我。那我們現在學習就有這個毛病,一不看經、二不聞法,自己做什麼都是聽自己內心的私心做用。那麼不聽佛法的,做出來的大多數都是違背佛法的,那麼這樣我們是真正的叁皈依弟子嗎?真正的是學習佛法嗎?那就很成問題了。這是叁藏法師的兩重含義。
下面是經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這個“爾時”就是正當這個時候,正當那個時候呢?施應于無盡意菩薩請問釋迦牟尼佛,這個觀世音菩薩的因緣。在《法華經》裏面前面一品是妙音菩薩,把妙音菩薩這個事迹說完了以後,緊跟著我們看觀世音菩薩的事迹。講完了妙音菩薩的事迹,就要說這種西方的觀世音菩薩。這個“爾時”就是指要宣說西方觀世音菩薩他的功德、他的事迹、他的這個時候,也正是觀察這種衆生根機成熟了,釋迦牟尼佛要爲我們應機說法,就這個的時候。一般在佛經上來講,說任何佛法他都有“四悉檀,”什麼叫“四悉檀”?就是施主布施。佛講經說法是一種布施,法布施。就是把他所得到的最尊貴的佛法宣講給我們,在我們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種利益一般從“四悉檀”來說: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我們聽經聞法以後能夠得到歡喜的利益,我們有善根的話一聽經聞法內心很歡喜,很自在,享受到佛法的一種法味,我們叁寶弟子充電就是聽經聞法,一聽經聞法把我們的煩惱能夠對質、把我們自己的愚癡無明能夠消除。我們歡不歡喜?歡不歡喜呀?歡喜!(大衆)。第一種利益就是要得到歡喜的利益,我們在修行也好、聽經聞法也好、出家也好,如果說你不歡喜,身心世界是相被動的。你說你當一個居士你心理面不歡喜,身心是分裂的,他能給你帶來什麼利益呢?出家了我們也不歡喜,這個出家人該做的事情我們老要借口,不歡喜,那你說這個出家人能做好嗎?那也不能做好。我們出家爲叁寶做事、聽佛法首先要有這種歡喜心。當我們歡喜了,他的精神就打得起來。當你不歡喜的時候,那就打瞌睡,那就要開小差,那就要打妄想。所以說第一種利益就是要看你歡不歡喜。當你歡喜的時候這個精神好得很,全神貫注。就由于我們全神貫注這種佛法的道理,能夠清清楚楚地聽到內心裏面去。你要不歡喜,精神換撒,聽不進去。左耳右耳出,佛法根本不入心,一旦不入心的時候,雖然說你一輩子都在聽經聞法,但是好像沒有多少作用,所以說聽經聞法的時候,他要強調一種心態,一個是要生難遭難遇想。一個要生感恩想。一個方面把這個聽經聞法當作治病救人想。我們聽了經以後;把這些經上的道理,運用在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上去,那就像要治病一樣。我們有什麼病呢?有煩惱病、有生死病。聽經聞法就是要多思維這樣的利益,把這樣的功德利益思維以後,我們內心就很歡喜了,一歡喜我們的精神就集中起來了,你集中起來的時候聽經聞法就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這是第一層的意思。
第二層的意思呢,就是要我們聽了經以後,至少能夠學習怎麼樣做善法,對不對
你不聽經聞法的時候;怎麼樣施善法呢?我們該怎麼做呢?怎麼要做的對自己有利益,對衆生也有利益呢?沒有智慧你分辨不出來的。佛法開示我們這些佛法,一個方面就是讓我們歡喜,二一個方面就是讓我們生起善法,叁個方面聽了佛法以後,我們能夠斷除惡行。那些不如裏不如法的,那些思想言語行爲,那個錯誤的東西,我們能夠把他斷掉,能夠糾正過來。在聽經聞法之中,你看你聽了一座經了,聞了一座法了,究竟起沒有起到這些作用。一要歡喜、二要行善、叁要斷惡。第四層利益那就是要入第一意谛了,什麼叫第一谛意呢?那就是要聽懂這些佛法。說我們這種成佛有一種平等因,什麼叫平等因呢
人人都具備有佛性、人人都能夠成佛,這就是我們平等因。那麼我們認識沒有啊,你要聽懂這樣的道理,能夠認識自己的如來藏、能夠認識自己的如來佛性,這個道理你就聽懂了。我們學觀世音菩薩呢,我們說他的普門示現是一種表相的。他的內在的是什麼?是慈悲心,救度衆生的慈悲心。要把這種慈悲心表現在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然後我們聽了經以後能夠學習這種慈悲心。怎麼樣修慈悲法,怎麼樣把我們慈悲心能夠現發出來,怎麼樣能夠在力所能及的這種角度去幫助衆生。把這種道理聽會了,那就能夠得到這些美妙佛法的利益。這就有四種利益。佛講經說法,就依這“四悉檀”給大家講經。那要智慧;隨我們自己的智慧喲,你要智慧很好的話,一講就能夠把這些道理悟穿、能夠聽懂。智慧稍微差一點的呢,這個道理不太容易聽,但是他在事項多而不少能夠做到,一些善法怎麼做、一些惡法怎麼斷,對不對。最低限度的我們要生起歡喜心。所以這“四悉檀”講經說法,他有這四種功德利益。
正當這個時候,佛要宣講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事件,這個無盡意菩薩他是當機衆,他來請問世間釋迦牟尼佛,就由于無盡意菩薩的請問;釋迦牟尼佛來宣講觀世音菩薩。一般人說佛法珍貴非請不說。你進廟來很多居士不知道請問佛法,他就跟這些師父家長裏短說了大半天沒什麼事。我們進廟來幹什麼?燒香、拜佛、聽經、聞法、親近叁寶,其他的閑話要少說,多多親近這些法師,親近這些老師父,請問佛法的道理,這樣才有一些作用。要不然你就是打發時光混日子,那就沒有多少意思。無盡意菩薩他就來請法的,所以說請法的功德這是非常大的。在《普賢行願品》當中就有“請轉*輪”這一大願。大家讀過嗎?讀過(大衆)。請轉*輪這一大願,隨時隨地能夠請這些能講經說法的師父來跟我們講,你能夠講淨土就請你講淨土,你能夠講什麼我就請你講什麼。要請轉*輪,這個功德利益非常大。要是不請他,他就不好出來說,佛法很珍貴。要不然不請他,誰知道你歡不歡喜呢?你歡不歡喜我都逮住你說,有的時候人家不歡喜,你逮住人家說他就生煩惱。無盡意菩薩他理解這個意思,就當即請法
爲什麼說他是“無盡意”呢?因爲我們在《普賢行願品》當中也有這樣的揭示;說“虛空無盡、世界無盡、衆生無盡、”我的業和煩惱也是無窮盡的,這個菩薩以慈悲爲懷,救度衆生爲事業,他也是沒有窮盡的。倘若是哪一個衆生沒有得度,菩薩的心願他就沒有滿足,菩薩的心願是無盡的利益衆生的心,因此稱他爲無盡意,衆生事業慈悲無盡。
在佛教當中就有這一首偈語,來解釋無盡意:說“世界無邊塵擾擾,”你看這個世間上有一個邊際沒有啊,沒有一個邊際。我們小的時候爬在大山上去一看,哦,山外有山啊,連綿不斷,那一天我能夠走到山的哪邊,再爬過那座山、再爬過那座山,山的外面是什麼?不知道,世界無盡。你看我們中國,中國四邊都有無窮無盡的世界。你能夠走的完嗎?走不完,世界無邊。塵擾擾是什麼意思?這個紅塵世界啊,這個事情多的不得了,各種各樣的眼、耳、鼻、舌、身、意、各種所增欲的,這些色、身、香、味、觸、法,多不多啊,多的不得了。你看我們早上睜開眼睛,出了家門,進了城市,進了寺廟,這兩只眼睛就不夠用啊。這樣看,那樣看。光是眼睛所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