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海法師宣講)2
南無大慈大悲廣大靈感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叁稱)
我們在上午說了《法華經》的一種宗旨和意趣,因爲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他是從《法華經》當中出來的。我們要知道他的出處。那麼《法華經》的意趣呢;對于我們今天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非常重要,我們學任何佛法的時候,他的一個總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清楚,如果不清楚這個總的指導思想,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難免就會有偏差。上午用叁句話來概括《法華經》的一種意趣,所以說這些大家可以學一下,要理解理解。我們應該以什麼的態度來對待叁藏十二部經典,應該以什麼的認知來對待釋迦牟尼佛的講經說法,包括我們今天怎麼來認識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救度衆生。在《法華經》當中應該是佛在最後階段一些開示,主要是把主要應現精神給我們揭示出來。
他的一種宗旨從“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會叁歸一。”這些角度來說總結起來;那就是一乘實相,所以我們要理解一乘實相,對于修學佛法那就很關鍵。一乘實相在“新羅元曉法師”當中一種注解當中,他就給我們說了四個方面;一個方面他可以顯現爲能說人;能說的人釋迦佛他的本迹,從百合集這兩個方面。一個是本能、一個是迹門。“迹門”就釋迦牟尼佛應化救度衆生,那可以說是不知道來了多少次了,費勁千辛萬苦講解種種經法,應機予藥。對才施教來這樣講經。他的“本能”也是他的根本立地,那就是非常久遠了,並不是今天才成佛。也就是因爲成等正覺以後,憐憫衆生、尊重衆生,衆生有如來藏性都能成佛。但是每一個人都冤枉用心,把我們那個心用偏了,用偏了以後就在輪回當中受苦,受生死。本來我們是可以不受這些痛苦的。但是我們今天卻在受這些苦,原因不是別人引起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執著心、煩惱心、造業而成就的。從所說的法方面呢;他給我們開示一乘成佛的這種道理,給我們說的種種教法都是一乘教,都是直去成佛。那麼我們要明了這種理,懂得這種教法。然後要起因修行,那叫一乘因,有這種一乘因才能平等的得到一乘果。有四個一乘;一乘理、一乘教、一乘因、一乘果。這個乘就是一佛乘。沒有別的理由、沒有別的目標,只是爲了讓我們成佛。所以說我們要明了這種諸佛的發心,你今天就能夠發大菩提心,把這個大菩提心發起了,那個才是修行的根本。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好,修學各種各樣的佛法也好,菩提心他是一個根本。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是諸魔也,你看看那就走偏了。我們在修各種各樣的佛法當中,發菩提心作爲一個根本。菩提心說的通俗一點,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以要發起這種心。你要發心就要明理,明理就要學教,如果不學不明,我們就難以發起這種菩提心。所以說他首先講這種一乘的因,一佛乘的道理。拿我們今天說佛法,有講唯識緣起的、有講宗觀緣起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業感緣起的、還有如來藏緣起的。在《法華經》當中他給我們主張的是什麼?那就是如來藏緣起。就是說我們要成佛,你就要懂這個如來藏的道理,不懂如來藏,不明了我們自己的真心,那你要想成佛那就天差地別,就像在《薩遮尼揵子經》裏面他就跟我們所說,他說;文殊師利白佛言;“若無叁乘差別性者,何故如來說叁乘法?”就問了,文殊師利是智慧第一,他就問釋迦牟尼佛。平時我們大家理解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有這些差別。但是我們現在理解了,沒有這叁乘是差別,說有叁乘的差別,主要是因爲我們自己認識、修行、境界、他的一種差別。但是這種差別不應該作爲最終的一個歸結。而是要你一步一步一直到走到成佛。總體的來說就是要達到究竟成佛才算圓滿。釋迦牟尼佛就講這個一乘的佛法,他爲什麼要說這叁乘法呢?佛就跟他說;諸佛如來說叁乘佛法,那是表示個人境地的一種差別,不是這種佛法的一種差別,說這個人有差別,不是佛法有差別。諸佛如來才根據我們說這些人的根基,來說叁乘,然後讓我們從這些小的功德,能夠知道有大的功德,由近及遠。我們現前我們能夠辦到什麼?我們現前小力量小發心,能夠得到小功德,那麼依這個小的發心、小的功德那沒有關系,只要你能夠發一點心,積累一點福德,成就一點果位,慢慢的這個境地就越來越來廣大。
比喻說我們這個廣德寺,開頭有些人還不喜歡進來,然後好不容易被人勸說;我們到廣德寺去燒香、去拜佛、去聽經,就進來了。進來了一個殿堂一個殿堂的接著拜佛,自己感覺到很殊勝。有一個居士、有一個師父交流一下、聽聽經法,思想裏面忽然開朗了。第二次你在叫他來,他很喜歡,就是你不叫他來,他自己也會主動求來。爲啥呢?他已經邁出第一步了,有第一步、第二步、第叁步就跟著來。萬事開頭難,我們由近及遠。把這些小功德積累以後,那些大功德,非常多的功德,他也就能積累起來。說修行就是從我們自己力所能及,能夠積累一點是一點,不要怕。早晚因爲這些微小功德這一種積累,功德就慢慢的積累大了。哪有一步登天的事情呢?一步就想成佛,有沒有這種事情呢?沒有。我們今天修行很多鞠躬盡力的,恨不得一念之間就成佛了,恨不得一下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間了。就由于這種著急,他是我們學佛過程當中很大的一種障礙。這種佛法當中;他沒有這種叁乘佛法的一種差別,爲啥呢?因爲這種法界他沒有差別,我們每個人的心,真心如來藏他是沒有差別的,諸佛這樣,我們衆生也是這樣。我們目前這麼多的衆生,男男女女都是一樣的,這叫佛性,這叫如來藏。你也一樣,我也一樣。你要明了這個無差別心以後,他才是修學佛法的一種基礎。
就像《金光明經》上跟我們所說的。他說:“法界無差別,是故爲異乘,爲度衆生故,分別說叁乘。”叁乘佛法是一種權巧方便,到最後是讓我們開發如來藏性,開發佛性,達到究竟一佛乘。《金光明經》上跟我們所說:“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一切世出世間法的究竟實相。這個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如來藏,那就是法身之體。因爲這種如來藏,哪怕就是我們在生死輪回當中,他也沒怎麼變壞的,不變異的。我們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你成佛了他不多一點,那麼我們做衆生的時候,他也不少一點。那個《楞嚴經》上給我們講這種真心,就說你要開始真修行的時候實心達本,他實的什麼心,也就是這種不生不滅的心、不增不減的心。你叁大阿僧祇劫流轉生死過程當中,這種真心不生滅。但是我們不能夠認識這種真心的時候,他就背覺合塵,有愚癡、有無明、有執著,然後就輾轉造業,然後把我們真心如來藏覆蓋了,才有這些輪回的現象一種出現。在這個《辨法法性論》裏面就專門講,《彌勒菩薩五論》當中有一部論,《辨法法性論》。釋迦牟尼佛講那麼多的經法,實際上就兩個意思。一個方面;我們要能夠認識一切輪回的這種真相,你要認識一切輪回的真相,輪回的真相是什麼?虛妄,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而顯現爲有,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我們背覺合塵,本來我們這顆心是靈靈明明、不生不滅的,今天不能夠認識真心了,起虛妄分別心,這就是無明的開始。
我們念佛也是要認識這種根本,認識了根本;念念、念阿彌陀佛,啥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明。什麼叫無量光明,無量光明就是我們人人本具如來藏性。他是光光明明的,無量光明,沒有點愚癡、沒有一點執著、沒有一項黑暗,隨時隨地都是這樣的,叁世諸佛成佛他證到的也是顆心,我們人人本具的也是這顆心。你念佛,平時我們說你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南無阿彌陀佛,你僅僅知道一個名號而已,但這個名號表示的是什麼呢?還是我們這顆真心,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是心是佛是我們自心本來是佛,你只要認識了如來藏心了以後,成佛沒有什麼成佛不成佛的,只要認識了這種如來藏心以後,一切功德具足,就是這樣。念佛也就念這個如來藏心,念好了無量光明就念出來了,西方極樂世界自然不在話下。爲啥呢?西方極樂世界法界藏身,什麼叫法界?就是我們這種真心。所以說你要念佛的時候,我們說有一種方法叫;念法身佛。我們從理論上也能夠懂這種如來藏性的道理,懂這種人人不生不滅的真心了以後。從這兒起修,明理以後起修,那你就不迷惑了。那我們是心做佛呢?根據這種道理不在迷失,念念學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反聞聞自性光明如來藏,這樣子來。這個如來藏是法身的本體,他是不變異的。
他下面給我們所說:“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和我們這些菩薩、聲聞、辟支佛乃至我們這些凡夫,這個法身他都是平等平等的,沒有差別。釋迦牟尼佛只所以講經說法,就是尊重我們自己這種無差別性,本來你和佛平等平等的,但是你現在沒有認識這種平等心。這種如來法身,如來藏性乃是一切衆生平等所具有的。我們認識這個道理以後,依具這種人人平等具足的佛性,他能夠讓我們歸于本源,當我們回歸于本源了,回歸于如來藏性了,認識了這種法身理體了,依這種法身來修。還本還原了以後輪回的現象就沒有了,本來具足叁明六通、十八神變,包括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這種福德莊嚴,叁十二、八十種好等等,我們都本自具足,由這個道理,沒有那些差別的。《法華經》給我們講的這個法。就是這個一乘法,就是這個一乘佛性。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他就叫做什麼?一乘法理,一佛乘的這種法理,那就成佛的根本道理,最圓滿的一種教法。釋迦牟尼佛叁轉法門,最後第叁轉法門當種就講這個如來藏性。
那麼第二個是一乘教,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從初成道的時候乃至涅槃之教,他所說一切言教,沒有不是教我們還本還原究竟成佛的。所以你要成佛了,我們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隨處應化自如自在沒有障礙。我們要成佛了,我們也像阿彌陀佛一樣,能夠以自己的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