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海法師宣講)3
最後一種是一乘果,一乘果本有佛果,人人都是本有的佛,現成的佛。說“佛在靈山莫求遠,靈山只在汝心中。”啥意思?其實給你揭示人人都是本自具現成的佛,只是與這尊佛沒有認識這尊佛而已,你要認識這尊佛了,那就很好了。天天你把這尊佛帶著東跑西跑,天天你都帶著這尊佛到廣德寺來燒香拜佛,你認識沒有啊,沒有認識,沒有認識這尊內心的佛,往往就是認外面的佛。廣德寺才有佛,靈泉寺才有佛,除了那幾個地方沒有佛。所以在沒有佛的地方我們自然就散亂了,反正佛菩薩也看不見,我可以幹點壞事,是不是這樣。你看看我們在自己家裏面,這又不是在廟上,在家裏面人家跟你說,那麼執著幹什麼嘛,你又不是在廟上,回來師父又沒看見,菩薩也沒看見,吃兩片肉算什麼嘛,那就吃嘛。實際上就是把這種本有的佛果沒有用上,你要尊重了這種本有的佛,隨時隨地你走到那裏;那個佛都在放光。就是從你的六根門頭方光,你看人的是以佛眼看人,就像佛的那種慈悲的眼睛一樣,這樣來看人。不在是你那種野擦擦的心,你要說話你是用佛嘴來說話,他就通過六根門頭在放光。你要聽東西人家聽的都是佛話,都是法語,沒有聽那個是非。所以說這種一乘果;有本有果以及實有果、十其果。
本有果就那種法身佛,法身菩提。我們剛剛所說,從法身上來說、從平等性來說,人人都是一樣的。你具備有法身;我也具備有法身,但是我們今天把自己的法身埋沒在什麼地方了?埋沒在肉身裏面去了。爲什麼說埋沒在肉身裏面去了?執著于自己的身心世界,是吧。當你一執著這種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個色心一執著起來以後,我們平時所說的那叫五取因。執著了,執著身心世界了,于是你就會爲這些身心世界去服務,他就把我們自己的法身覆蓋了、佛性覆蓋了。相反的我們在身心世界上;能夠減去一分執著的時候,法性就能夠開顯一分。我們離西方極樂世界就越來越近,離成佛就越來越近。你說學佛在哪裏,其實就對質我們對身心世界的一種執著,你不要說千處祈求千處應了,你只要在我們自己色、聲、香、味、觸、法六根門頭;隨時與自己的佛性相應,這個不簡單啊。耳朵與佛性相應,你聽的都是叁藏十二部經典,聽都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法身菩提要顯現自然而然就很簡單,如果說沒有顯現的時候,要成佛很遙遠啊,那虛妄的夢境不知道還有多久。就像《法華經》(壽量品)當中跟我們所說的:“叁界之相,無有生死。”什麼叫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所有的相狀,包括我們在座的人。我們今天是欲界的衆生;靈靈種種的相狀,無有生死。這就怪了,本來我們是生死變異不成住的,隨時隨地都在變異,但是他沒有生死,那你懂這種道理嗎?好多都不懂。我們來來去去,他也沒有在世、也沒有滅度。比如說像那佛,佛出世了或者說佛滅度了。但是佛無有出世、無有滅度,本來是在常寂光當中,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你看看。要是認識這種法身佛,要認識了以後;我們才能夠懂那些般若經的道理。什麼叫不增不減、什麼叫非實非虛、什麼叫非因非果?這些道理你才懂得了,什麼叫非異、非一、這些關系你才明了。如果不懂這種道理的話,往往一看那些般若經就砸腦袋,哎呀太深,這講的什麼,我一點都不懂。我們所執著的是二元對待,生滅對待法。但是法身是無生無滅的,這個就叫本有的佛果。所以說懂這種本有的佛果,他也不是屬于因、也不是屬于果、也不屬于有、也不屬于沒有、也沒屬于真谛、也不屬于俗谛。凡是一切言語道斷,心行住滅。禅宗專門要明了這些果,要這樣用功,我們現在要你這樣用功你就抓不住,包括我們現在這些,你懂嗎?好多都處在霧裏雲霧當中,今天講的什麼?太高深了,這個就是我們的法身。明白了以後實際上他也不是神秘,你不明白以後就覺得很神秘。所以說這些法他就是這樣。
那麼十其果;就是我們的報身和化身。能夠依據這些真確的法理好好的修行,十地修行圓滿了以後,我們就能夠證到圓滿的報身,涅槃究竟法身,我們能夠證得這種報身。比喻經上說,釋迦牟尼佛“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你以爲我是今天才成佛啊,實際上無量無數時間,不是我們可以思量的,那叫報身。他以早就成就了。化身;就是諸佛以自己一種法、報、化、叁身圓滿的,這種大菩提、大慈悲心應化于衆生。爲什麼我們今天要信佛呢?就因爲他這種智慧、慈悲具足,隨時隨地就像母親念兒子一樣,隨時隨地在念我們。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都是這樣,就像母親念兒子一樣。每個人都是佛的真子,佛隨時隨地都在念我們,所以說他能夠應化示現。這中國有這麼人、這世界有這麼多人,每個人合起掌來祈禱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觀世音菩薩都是隨類應現,他都能夠救你的苦難,你說這個可以不可以思意,不可思意。不是我們凡夫心量能夠想的出來的,不是分別境界能夠分別出來的,因爲他是一種無差別的一種奉獻、不分別的一種奉獻、無分別智的一種顯現。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一個月亮。那麼我們這些諸佛菩薩的這種慈悲也是這樣,凡是有衆生以恭敬心、虔誠心、來祈禱諸佛菩薩的時候,諸佛菩薩都能夠救度衆生。能夠把我們自心的這種一切善法,一切功德給我們開顯出來,這叫應化之身。比喻說:我們今天說釋迦牟尼佛作爲一個國家的太子,不當太子了、半夜騎馬處城了、出家了,然後在深山老林裏面去修苦行,參訪各種各樣的善知識,最後菩提樹下究竟成正覺、究竟成佛,然後跟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個是應化而來的,應我們的根基跟我們示現。你看那《梵網經》,大家看果《梵網經》嗎?受過《梵網經》菩薩戒嗎?《梵網經》裏面很多,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諸佛。釋迦牟尼佛那裏只有一個,應化身無量無邊。都在聽經、都在聞法、都在受戒,聽了以後都把這些《梵網經》的菩薩戒法,在帶回到各種應化世界裏面,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你看這個境界多麼殊勝,這很殊勝。光是一尊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地方娑婆世界,你見到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其他世界看到有一尊釋迦牟尼佛,無量無邊的世界;看到無量無邊的釋迦牟尼佛。包括我們今天觀世音菩薩在遂甯,觀世音菩薩就是這裏是,這裏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故裏。是的,其他地方呢?觀世音菩薩隨類應化,到處都是他的腳,到處都能夠度化衆生,這個境界非常不可思意。這個應化之身就是這麼樣的一種廣泛。就像《法華經》(寶塔品)裏面所說的:“總而言之,一切衆生,皆修萬行.”都能夠得到這樣的正等正覺,所以說這叫一乘果。我們將來成就了,我們也能夠這樣的,不要說你究竟成佛。只要你斷了一品的無明,你都可以分身無數次。那時的講經說法不是像現在一樣啊,現在要你分身分不了。所以世界上他在想那個國家,他的主席最偉大,這個科學家最偉大,然後沒有第二個,他一死掉了以後就沒有辦法,怎麼辦呢?就想現在的科技克隆,我要整出第二個智海來、克隆出第二個江澤民來、克隆出第二科學家來,但這個事情什麼時間能夠示現呢?估計還很遙遠,就實現了也很麻煩。因爲我們的煩惱不解決的話,比喻我要整一個智泉師出來,明天我要整個維羅師出來,你這個寺廟就熱鬧了,那就要打架了。到底那個是真的,那個是假的,真假孫悟空要打架了。哈哈。像在家裏面我在寺廟出一個你來,估計你的丈夫這那一個是真的,那一個是假。煩惱不解決的話,不要說真有分身了。只要有第二相似的立馬就起紛爭、立馬就起鬥爭,對不對。但是諸佛那不一樣,他是斷了煩惱的,所有的都沒有了,所有的虛妄分別都沒有了,他這些身體都是和合的,都是圓融的、從來不打架。所以你說這種功德好不好?好·(大衆)所以說這非常殊勝。要想救度衆生,要了解諸佛的一種果位的功德。我們《普門品》就給你示現一番。成佛了是怎麼樣的、就想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隨類應化救衆生,沒有障礙。我們現在一看這個,噢,這很舒服。像《華嚴經》裏面所講的諸佛境界,不學這些你怎麼起信心呢?你不了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殊勝莊嚴,你又怎麼起信心呢?《法華經》跟你說的成佛的法華。你要想成佛、成佛的一種動力在那裏,你就要認識這個,認識這個《普門品》。一認識《普門品》以後,菩薩都能夠做到這樣那,諸佛那就更不需要說了,他的圓融自在、能力無限。這樣子能夠讓我們生起一種敬仰心,善法欲、有這種善法欲的時候,我們修行、修道、成佛、你才有動力。我們今天很多人就沒有這種動力,教你成佛,怎麼樣才能成佛、成佛幹啥?不知道、沒有了解,沒有了解你教他成佛那就很艱難。他不了解這種功德法不起這種信仰之心。可以說《法華經》把這種諸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觀世音菩薩的境界、跟我們顯現一番讓我們知道。就是爲救度衆生;他就能夠來顯現若幹化身,來滿其度化衆生這種心願。有的人很不了解,念佛念佛他就打妄想,阿彌陀佛我們這多人念他救的過來嗎?假如說我臨終的時候,我求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聽見,不就把我誤了嘛,他以這種凡人的心來思維佛陀的境界,一思維一思維的時候,就由于這種虛妄思維他的信心就開小差了,他的念佛就念不下去了。既然念到臨終他有可能聽不見,就會耽誤我、接引我往生,我現在還修什麼呢?就不修了、懶惰了、攜帶了,對諸佛信不過。自然而然他那種願心修行就打折扣。你說是不是這樣。還看一個;師父,念念著,他也在開小差,中國就有十叁億人了,這娑婆世界這麼多人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裝得下吧。哈哈;他打妄想。一旦裝不下,將來如果說擠不進西方極樂世界那怎麼辦呢?他說;我現在修不是白修了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