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3▪P3

  ..續本文上一頁就問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然後佛就回答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叫觀世音菩薩,他的名號有那些功德,有那些不可思意,然後就教你持念觀世音菩薩。第二番問答:就是教你,無盡意菩薩就問,觀世音菩薩有這麼樣的威德神力,他怎麼樣去教化衆生呢?就把這種教化衆生種種方式,就問這種方式。佛就把觀世音菩薩怎麼樣教化衆生的方式開顯出來。所以說前面就是全解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叫觀世音菩薩,他有什麼功德。他的名號有那些不可思意的地方,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什麼作用,這是解釋觀世音菩薩。後面一番問答就是解釋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到處去救度衆生,隨類應現,他就是這樣救度衆生的,把這種救度衆生的方式教給大家。所以我們說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他靈感非常廣大,你一求他就有應,至誠懇切他就有相應。怎麼才能夠達到、而我們怎麼要來修學像他這種普門示現。你說一個方面揭示觀世音菩薩果地功德,二一個方面以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來揭示諸佛菩薩果地的一種神通功德。你看看。那些聖賢都是這樣,最主要的是把這種方法揭示給我們了以後,我們要借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要借觀世音菩薩的修法,要借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來成就我們的身心世界。要把他和我們聯系起來,如果不和我們聯系起來,你說學這些經法有什麼意義呢?沒什麼意義,是吧。觀世音菩薩名號那麼不可思意,那麼我們就好好地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以至誠懇切、感應道交、淨化自己的身心,轉化自己身、口、意叁業、貪、嗔、癡、慢、疑這些所有的煩惱。學習觀音菩薩這種普門示現,我們也要學在爲人處事、待人接物、身體力行、力所能及的盡量的去幫助衆生。把這樣的功德學好了以後,修行你就知道在身邊當中怎麼樣去幫助人。如果你不喜歡幫助人,只喜歡人家幫助你,好了,這個佛法很不具足。在家庭裏面我們隨時隨地問一下自己,我們貢獻了什麼?在寺廟裏面我們每一個居士、每一師父看看,我們對這個寺廟的建設奉獻了什麼?對佛法的這種弘揚我們奉獻了什麼?在單位、在國家、乃至跟你做朋友,到底我們別人是有作用呢?還是只想占便宜?要把這種心轉過來,轉過來了那就是學佛心態,轉不過來那就是衆生的心態。始終是自私自利那就是衆生的心態,這個衆生的心態只有是生死輪回,就只有受苦。轉過來了就是菩薩的心態。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習力所能及的去幫助人,隨時隨地把自己能力發揮出來,把自己的智慧發揮出來,把自己具有的功德都發揮出來。能夠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人群。這樣子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學佛,才能夠真正弘揚佛法,才能夠把這個佛法通過我們自己身體力行表現在世間上,才能夠教化更多的人。所以說觀世音文化,那個慈悲文化怎麼學,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居士都應該的好好的想一想,所以說今天回去以後,你就和家裏面扮演一下觀世音菩薩的角色,看看我怎麼能夠做到千處祈求千處應,力所能及的我們能夠做到幾處祈求幾處應,你就可以了。一點一點的增加、一點一點的培養、一點一點的修學,如果做不到你就好好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我還是像你那樣,我多麼希望像你那樣千處祈求千處應,你加持我讓我盡快成就,他也能夠幫助你,幫助你成就這種智慧、幫助你成就這種心、幫助你轉化這種心態、幫助你淨化地進入佛門。這樣子我們要成佛,這個《法華經》的一種精髓,就通過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很快的應用到我們自己生活當中,好不好?好···(大衆)掌聲···。回去學了以後,明天要交答卷(大衆歡喜),明天你們來報告一下心得。然後我們就具體進入《普門品》的學習,一步一步的學習,邊學邊做、邊做邊學。這樣子他很好,不要光聽、聽了不做、聽了不學、聽了不實踐、對不對。那是讀望天書,跟那些學生一樣,讓你讀了書回去以後功課一甩,書包一甩,玩了。那就不相應,這樣學習我們就不太容易成就,我們學了就要有做,在家裏、在寺廟裏面、在工作裏面、在你思想、裏面隨時隨地把這種心態轉化過來,我就像觀世音菩薩學習,誰來求我;我就很歡喜,不要人家來求你,你就很煩惱。要這種心態轉過來,學習佛法就是轉心,把那種虛妄分別心轉化過來。當你一轉化過來以後,我們自己真心開顯出來的時候,學佛就成功了,是不是。最初的就是好好學習這種法,把這種佛法學會了以後好好的運用。

  好了,我們下午到4·30還可在繼續,這些書大家都拿到沒有,還有一本是園英法師的解釋,解釋的很好,你們可以作爲參考,拿回去好好看看,還一本經是我們廣德寺印的《觀音叁經》,第一個就是《普門品》,第二個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那麼我們已經學過了。還有一種《華嚴經》裏面善財童子,參拜觀世音菩薩五十叁參,大家學過沒有,學了是吧。學了觀世音菩薩怎麼教善財童子,其實就是怎麼教我們,對不對。今天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實也就是學習觀音菩薩的修行。

  《普門品》是《法華經》當中的一品,在第二十五品當中。在整個《法華經》當中。如果照智者大師的觀點講,他屬于是流通分當中。什麼叫流通分呢?就是把我們上午、下午講到的《妙法蓮花經》他的一種主要意趣、修行方法,一乘教、一乘理、一乘因、一乘果、這個一乘佛法、這個美妙的佛法、不可思意的法要弘揚到各地。這叫流通。佛法是需要流通的,我們今天拿到這本經書了,你要學習由文字到智慧,由內心智慧到我們自己行爲上的智慧,由行爲上的智慧來感化衆生,這就是一種流通。如果說你不能夠從智慧當中升華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不能夠從我們自己身口意叁去救度衆生、感化衆生,教化衆生。你的佛理就憋在內心裏面,僅僅是道理,沒有邊成功德,沒有變成善巧,他就沒有流通,你要學了以後就要流通。這個佛法在流通當中,他的作用就能夠起到非常美妙的作用。一個方面你把經書拿回去,你不看了就要拿給別人去看,你不要放在書架上,叁年、五年不去翻一下他,浪費這些財産了。我們在寺廟裏面出錢印這些法本,它還是要花錢的嘛,這些錢從哪裏來呢?一個方面是我們寺廟出錢,二一個是我們居士出一些印經功德款,是不是。實際上還是我們自己的血汗錢,那麼這些血汗錢印出來了,要盡量的要發揮它的作用,要弘通這些法本。你看了以後接著給別人看,那就很好。你不聽的磁帶拿給別人聽,不看的經書那給別人看。你已經學會的法理表現在生活當中,你已經懂的道理也要把別人教會。包括我們今天的佛教面臨的一個問題,什麼問題?起眼一看我們在座的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年輕居士有多少?很少。這個責任在哪裏?這個責任在我們每一人身上。很多居士就來反映,師父啊;我家裏面他們阻擋我學佛,我那些兒女阻擋我學佛。我就跟他說;你沒有流通佛法嘛,你要把佛法流通了,你的家裏面都學懂了,他還阻攔你嘛,就不阻攔你了。衆生阻攔你他有道理的,往往就是向你求救。有的居士說;我那個死去多少年的奶奶、爺爺他在給我托夢,他見我了。他見你幹啥?就是要求的,我是你的祖先,我死掉了就把我忘掉了嗎?你學了佛、你念了佛、修行了、又在做普佛、又在做佛事、又在念佛、你僅僅是爲你自己往生嗎?不能夠嘛,還要回向這些衆生,對不對。你不回向給別人,你的祖先也不要忘掉嘛,念佛就要超度這些祖先,所以說他給你托夢他是有道理的。包括我們家裏面的人;阻擋我們學佛他也是有道理的。他就說你就知道自己學佛,爲什麼不教我們呢?那麼美妙的佛法就一個享用,就像家裏面有好吃的,只有一個人吃,吃獨食。那你說家裏面的人他滿意嗎?當然不滿意了。所以說不發菩提心的時候,不去教衆生、不去救度化衆生的時候,人家就會怎麼樣?就會障礙你。這個障礙他不要是阻礙你,而是要提醒你,還有我喲。所以說在座的各位老居士,我就說;我們今天自己學佛是一回事,學了佛要把這普門精神,利用在家庭、利用在單位上、好好的做人。你要在家裏面把一個媽媽的責任、把一個奶奶的責任做好了,家庭裏面贊歎你還來不及。一看你爲什麼轉變的這麼好呢?都是從學《普門品》當中來的嘛,都是從學佛當中來的嘛。诶,上廟學佛好,上廟學佛你轉變的很快,我們也能夠著收益,對不對。他只能夠贊歎,那裏去障礙你呢?天長日久他就跟著你學佛了,這就是流通佛法。所以說要把這些佛法要傳到下一代去,要這種使命。像釋迦牟尼佛來講經說法不是一次二次,他是百千萬億次、無量數次。那麼我麼這些得了法了以後,你就不傳法,你說你罪不罪過啊。以前這個禅宗這個寺廟裏面傳了法以後,如果說你把這個法傳不出去,這個方丈你交不出去,不能夠傳一個得力的接班人,完了,斷佛壽命,這個罪過無邊。所以你看這個禅林當中,如果說你升了方丈、得了法,你的責任就是主持佛法,傳授佛法。到最後你沒有傳授佛法,沒有一個得力的接班人,死掉了,你這一代還不算一代。爲啥呢?你沒有盡到你的責任,你看看。世間上講一個傳宗接代,佛法當中這個法身慧命你要傳下去。大家也要學習諸佛菩薩這種爲法忘軀,弘法利生的精神,把佛法弘揚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是我們則無龐大的責任,每一個人都要這樣的責任要挑起來,願不願意挑起來。願意(大衆)。願意挑起來,我記得在這個地方講了叁年了,連今天是叁年了,是吧。我曾經布置一個任務你們完成沒有啊,就是叫你們回去至少能夠勸化;多少個行善,多少個人皈依、多少個人啊?布置任務你們都聽到沒有,我們說至少20個,你完成幾個了?今天交作業,完成幾個了?哎喲;我一個都沒(大衆),哈哈。要完成;要有這種弘法的責任。剛才說了;你不能講經說法,有很多的方式嘛,你教他念阿彌陀佛、教他念觀世音菩薩、教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