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名號、神通智慧來救度衆生。本來我們都有這種功能,但是你今天開顯不出來,叫你拿來救我,拿不出來。不要說拿來救我,拿來救你自己,我們自己也認識不了。《法華經》在方便品當中他有跟我們所說:“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這些法都是一佛乘法。我們衆生聽聞這些佛法之後,究竟的都能夠得到一切種智。像這樣的一乘教可以說是遍通十方叁世,無量無邊。你光看我們今天藏經樓上叁藏十二部經典,所講因果也好、講出離心也好、講菩提心也好、講方等教法、教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等,這些都是一乘佛法。要說深:深得不了。什麼唯識、宗觀、因果、真如、佛性這些,也許我們腦袋都弄暈了,太深奧了。窮起一輩子的精力夠你研究、夠你學習的。要說大;廣大甚深,他就從這個兩個方面。深道理非常深。多呢:廣大甚深這些方面非常多,你看我們今天淨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多得很。隨便你學那種法,頭頭是道,法法成佛,學那一個法都能夠成佛。在上午就說到,大家要有一個廣大的心量,要發心修學這些無量的佛法。沒有包容心的時候、那個心非常狹隘的時候,那不是外面狹隘而是表現我們自己狹隘。由自己的狹隘認識不了這種一佛乘法,往往我們自己就有很多的欠缺,這是一乘教。
第叁種是一乘因;一乘因就是我們成佛的基礎,因在什麼地方?那在一乘因上。一乘因拿我們今天來說;他有二種,一種是性因,本性具足的。我們說佛法不從外來,對不對。實際上揭示了一種什麼?還是一種本性具足。佛法非因非果,本自具足,他是不從修來,不從外來,本自具足,那就是性因。第二種是作因;就是我們剛剛說的,是心是佛,那就什麼——性因。作因是心作佛,那是作因。這二種因,通達這二種因以後,我們要學習成佛,那就方便了。你比喻說首先是性因,一切衆生所有佛性這就是基礎。認識我們本具的佛性,他是爲法、報、身、叁身的結果而作根本原因。
比喻說常不輕菩薩在《法華經》當中,常不輕菩薩品當中,常不輕菩薩對每一個衆生都這樣頂禮,都給他磕頭,乃至引起了很多人的誤會,人家拿石頭打他,他也不怕,我不該輕視你,你將來畢竟要作佛,他就有這種修忍辱,修尊重衆生。爲啥呢?就因爲他認識到每一個衆生,將來畢竟作佛的。這揭示每一個衆生都有佛性。我們今天如果有這種心了,有這種認識。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我都該尊重。我爲什麼起心去整他、去害他、去罵他、去打他,這些惡業自然而然就沒有了。包括我們在外面那些衆生,要恭敬衆生,他有佛性,畢竟成佛。恭敬衆生能夠讓諸佛歡喜,能夠開顯我們自己本具的佛性。像那些聲聞、還有那些菩薩、還有那些凡夫、都有這種佛性,都應該做佛。這是什麼?這就是本性具足的,要認識這種;生佛無差別的平等佛性以後,這些學佛法我們就信心了,而切不是從你修的來的。你修只是修什麼?修正我們那些虛妄的觀念、錯誤的觀念、把我們那些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以後,這些虛妄現象沒有了。我們現在就是活在虛妄當中,活在夢境當中。夢裏明明有六趣,醒來空空無大千。一大生死都是在一大夢境當中,我們今天白天在做白天夢,晚上也做夢,不管是白天黑夜都在做夢。怎麼樣能從這種夢境裏面醒過來呢?當你認識到自心是佛了以後,可以醒悟了。不要在尋那些煩惱轉、不要在尋那些習氣毛病轉,那些習氣毛病不是我們自己得到快樂的根本,相反的害了我們的,往往就是這些煩惱,往往就是這些習氣毛病。這叫性因。
作因,我們自己不管是聖賢還凡夫,不管是內道還是外道,不管你是究竟成佛還是求福德,今天你所做的一切善根;包括贊歎、包括頂禮、包括燒一柱香、包括合一個掌,這些點點滴滴的善法、點點滴滴的功德,最後都是讓我們究竟成佛。就像下面所說的;說有人禮拜,或者說有人合掌、乃至有人舉手、有人會說以散亂心進入寺廟當中,或者隨便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這些都是成佛的一種資糧,畢竟都能夠成佛的。所以說;你看看,不要輕視衆生這一點一滴的功德。包括今天早上我那個公園裏面,很早就有人在那鍛煉,然後扯開嗓子在哪兒喊:南無觀世音菩薩!在鍛煉,也許他在哪兒練聲,但是你這種練聲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功德,將來都究竟成佛。你說這樣好不好呀?好!好!(大衆)。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的過程當中,學習了這種《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後。你要會善用,怎麼用呢?看衆生喜歡什麼,能夠跟衆生搞好關系,哪怕叫就是他合一個掌、哪怕就是叫他頂一個禮、哪怕就是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功德都無量無邊。你不要說給他講經說法,你說我跟他講經說法我講不來,沒關系,教他念阿彌陀佛。好不好,好!(大衆)。所以說我們以前走出去,往往走出去,那個法師說,哎呀你來了,我們到城裏面轉一圈,幹嘛要到城裏去轉呢?他說:到城裏去轉功德大,哈哈,爲啥呢?人家一見你這個光頭,一見你這個和尚,他就會念佛;哎;和尚,阿彌陀佛。只要這樣他都能種功德,知道吧,這個是不可思意的。很多居士在家學佛的時候,他掩掩藏藏,哎呀:他知道我在學佛,這樣多不好呀,他知道我挂一個佛像在哪多不好啊、知道我在誦經多不好啊,沒有什麼不好的。當人家看著你在念阿彌陀佛,他會跟著你念,哪怕是以輕視心,嘲笑心跟著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學你一下,他都種善根。什麼叫普門示顯呢?你總要以你力所能及的角度示現給衆生教他。所以這些就讓我們好好的按著這種去修。在《本乘經》當中他就跟我們做說:“凡聖一切善,不受有漏果,唯受常住之果。”看到沒有,諸大經典中都這樣說,不管你什麼樣的善法,暫時的說是有漏的,究竟的就是說涅槃處回歸到真心上來。《大悲經》上他有說:“佛告阿難,若人樂著叁有果報,于佛福田,若行布施,諸余善根,願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善根,不入涅槃,無有是處。”你看看,就說一點一滴的善根究竟都能成佛,如果不成佛的沒有這個道理,以這些善根轉轉增長,到將來究竟成佛,哪怕是暫時不欣求這些佛法,不欣求解脫、不欣求涅槃,但是你已經對于這種佛種種了善根,熏習了我們自心,如果一入我們自己心田永遠都是一個種子。這個大家可以體驗一下,比喻說你今天做一個什麼事情,這個事情久久不能忘,哪怕經過十年、二十年、叁十年,你在回想的時候依然是那麼清晰,是不是。我們今天五十歲了,兒時小的時候,幾歲的時候,你所做的一點點事情,今天也許多少會想得起來,對不對。這是在生滅心當中自然而然所流露出來的一種功德,那麼要修這些所有的善根,他也有這種功德,一直要到將來究竟成就我們自己的果。所以說:從這些地方我們就知道,佛法不管你是教他怎麼做人、不管你教他求什麼福報,或者教他懂因果、教他修出離心、教他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教他這些般若、宗觀、這些道理,唯識的道理。所有所有的一切,都能夠爲衆生成佛打下基礎。到將來都是究竟能夠成佛的,都能夠開發我們自己的佛性。所以說: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就是一乘之因、平等佛性。我們要能夠根據這樣的一種本具的佛性法音,今天發大菩提心,做廣大的善事,天天增長、天天熏習,是不是,他就來嘛。隨時隨地你看衆生不管他做什麼善事,都能夠隨喜。普賢行願品當中。諸佛的善事我要回向、我要隨喜。包括我們今天,哪怕是導遊帶著很多遊客來,介紹一下大雄寶殿、觀音菩薩、光德寺功德如何。他也起歡喜心是不是善法呢?他也是善法,當我們隨喜了既能夠成就別人,也能夠成就我們自己。中午吃飯的時候,我還聽裏面兩個師父談這個問題:他說我們要多包容一些,理解別人,人家有工作之責,他爲了對工作負責,于是大家相互體諒一下。說人家要收票我就主動亮一下皈依證,這也是對別人一種善。我說;這個師徒兩講得非常細致。你說佛在那裏嘛,就在這個地方,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隨喜一切衆善,能夠讓衆生歡喜,都是一種善法。那我們能不能夠這樣做到呢?如說能夠發起這個廣大隨喜之心,隨時隨地配合衆生,隨時隨地隨喜衆生的功德,包括我們在座的這麼多人,那一個人又沒有善根的呢?那一個人又沒有做過些善法呢?只要你朝好的方便看,沒有一個人都有鼻子有眼,都像菩薩一樣的莊嚴。假如說你沒有這種欣賞心、沒有這種隨喜心。你要有這種挑刺的心,怎麼看衆生怎麼不順眼,哪怕就是菩薩你也能夠找到毛病,哪怕就是佛你也能夠找到毛病。更不要說我們這些出家人、我們這些居士、還有那些不學佛的,哎呀;一看你是什麼也不順眼,偏偏不順眼的不是外面讓不高興。而是我們內心走偏差了,虛妄分別。你用這些虛妄分別的時候,那就枉受生死輪回的痛苦,遭不糟糕,很糟糕。所以說,我們學佛隨時隨喜的把這個心裏的智慧明燈要點燃,隨時隨地能夠欣賞衆生,發覺衆生的這些善法,恭敬衆生的一種佛性。從這些欣賞方面來增長一些歡喜心。修行的一種最佳訣竅,那就是與那些善法隨時溝通、隨時聯系,與諸佛菩薩隨時溝通、隨時聯系,與我們本具的如來佛性隨時溝通、隨時聯系。你要溝通了他就相應,你要不溝通他就不相應。像一句阿彌陀佛一樣,我們隨時隨地能夠與信願之心念起,他就是一種溝通,他就是一種聯系,當你與阿彌陀佛萬德名號相聯系了,我們的心也變成像阿彌陀佛一樣,叁明六通十八神變,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不具足的。萬德名號你念一句,這些萬德對我們自心都是一種恭敬,他能夠成就。你要認識自心的佛性以後,隨時告誡自己,我們是具足有佛性的、我們是畢竟成佛的。我們怎麼能夠睡懶覺,怎麼能夠轉紅塵、怎麼能夠起煩惱、怎麼能夠造惡業,是不是。這樣隨時隨地與自己的佛性相聯系,那就很好。如果不信,跟你講這個,你可以試驗,一個方面;你有空了以後,你就到最美最美的風景區,在風景區裏面很享受很享受,走一處、走二處、走叁處都是風景名勝,很享受、很舒服。但是如說你不選擇這些好的地方走,你要選擇那些壞的地方走,經常有打架、經常有鬥毆、經常擡死人的,你看看,你晚上做惡夢,沒什麼善惡不住相,爲啥呢?因爲你所聯系的不一樣,對不對。你選擇什麼來聯系。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就是選擇諸佛菩薩的名號來聯系、選擇諸佛的功德來聯系、選擇我們每個人的如來佛性來聯系、選擇一切善法來聯系。讓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都能夠與這些相應,這樣子隨時隨地,把我們按住在自己的佛性當中。然後身口意叁業,不說話就算了,一說話就你說的是佛話。不做事就算了,一做事你做的是佛事。不待人接物就算了,一待人接物就是相當于對待菩薩一樣,對待諸佛一樣。我們要是有這種心態,回到家了,一個家庭裏面父母親是佛、兒女是佛、夫妻是佛,這個時間你以佛的一種態度來對待他,你看看,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以前你是把他當作衆生來看待的,現在你是把他當佛來看待的,以前你也把自己當凡夫來看待,把自己當業障凡夫來看待。今天我們認識自己具有佛性,也對待佛的一種態度來對待我們。要發起一種自尊自重,于是我們自己行爲上自然就高妙的多,不在自甘墮落。我們今天要選擇這樣的環境,要把自己按住在這樣的環境當作,這樣子通過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付出,一種造作,一種熏習,將來成佛那就快的多了,修行要成功那就快的多了。這叫一乘因,兩種因中,一種叫做本具真因、本具佛性。還有一種;是用這種佛性來顯現我們自己的功德法身,所以說那叫作因。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