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2▪P2

  ..续本文上一页德名号、神通智慧来救度众生。本来我们都有这种功能,但是你今天开显不出来,叫你拿来救我,拿不出来。不要说拿来救我,拿来救你自己,我们自己也认识不了。《法华经》在方便品当中他有跟我们所说:“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这些法都是一佛乘法。我们众生听闻这些佛法之后,究竟的都能够得到一切种智。像这样的一乘教可以说是遍通十方三世,无量无边。你光看我们今天藏经楼上三藏十二部经典,所讲因果也好、讲出离心也好、讲菩提心也好、讲方等教法、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这些都是一乘佛法。要说深:深得不了。什么唯识、宗观、因果、真如、佛性这些,也许我们脑袋都弄晕了,太深奥了。穷起一辈子的精力够你研究、够你学习的。要说大;广大甚深,他就从这个两个方面。深道理非常深。多呢:广大甚深这些方面非常多,你看我们今天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多得很。随便你学那种法,头头是道,法法成佛,学那一个法都能够成佛。在上午就说到,大家要有一个广大的心量,要发心修学这些无量的佛法。没有包容心的时候、那个心非常狭隘的时候,那不是外面狭隘而是表现我们自己狭隘。由自己的狭隘认识不了这种一佛乘法,往往我们自己就有很多的欠缺,这是一乘教。

  第三种是一乘因;一乘因就是我们成佛的基础,因在什么地方?那在一乘因上。一乘因拿我们今天来说;他有二种,一种是性因,本性具足的。我们说佛法不从外来,对不对。实际上揭示了一种什么?还是一种本性具足。佛法非因非果,本自具足,他是不从修来,不从外来,本自具足,那就是性因。第二种是作因;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是心是佛,那就什么——性因。作因是心作佛,那是作因。这二种因,通达这二种因以后,我们要学习成佛,那就方便了。你比喻说首先是性因,一切众生所有佛性这就是基础。认识我们本具的佛性,他是为法、报、身、三身的结果而作根本原因。

  比喻说常不轻菩萨在《法华经》当中,常不轻菩萨品当中,常不轻菩萨对每一个众生都这样顶礼,都给他磕头,乃至引起了很多人的误会,人家拿石头打他,他也不怕,我不该轻视你,你将来毕竟要作佛,他就有这种修忍辱,修尊重众生。为啥呢?就因为他认识到每一个众生,将来毕竟作佛的。这揭示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我们今天如果有这种心了,有这种认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都该尊重。我为什么起心去整他、去害他、去骂他、去打他,这些恶业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包括我们在外面那些众生,要恭敬众生,他有佛性,毕竟成佛。恭敬众生能够让诸佛欢喜,能够开显我们自己本具的佛性。像那些声闻、还有那些菩萨、还有那些凡夫、都有这种佛性,都应该做佛。这是什么?这就是本性具足的,要认识这种;生佛无差别的平等佛性以后,这些学佛法我们就信心了,而切不是从你修的来的。你修只是修什么?修正我们那些虚妄的观念、错误的观念、把我们那些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以后,这些虚妄现象没有了。我们现在就是活在虚妄当中,活在梦境当中。梦里明明有六趣,醒来空空无大千。一大生死都是在一大梦境当中,我们今天白天在做白天梦,晚上也做梦,不管是白天黑夜都在做梦。怎么样能从这种梦境里面醒过来呢?当你认识到自心是佛了以后,可以醒悟了。不要在寻那些烦恼转、不要在寻那些习气毛病转,那些习气毛病不是我们自己得到快乐的根本,相反的害了我们的,往往就是这些烦恼,往往就是这些习气毛病。这叫性因。

  作因,我们自己不管是圣贤还凡夫,不管是内道还是外道,不管你是究竟成佛还是求福德,今天你所做的一切善根;包括赞叹、包括顶礼、包括烧一柱香、包括合一个掌,这些点点滴滴的善法、点点滴滴的功德,最后都是让我们究竟成佛。就像下面所说的;说有人礼拜,或者说有人合掌、乃至有人举手、有人会说以散乱心进入寺庙当中,或者随便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些都是成佛的一种资粮,毕竟都能够成佛的。所以说;你看看,不要轻视众生这一点一滴的功德。包括今天早上我那个公园里面,很早就有人在那锻炼,然后扯开嗓子在哪儿喊:南无观世音菩萨!在锻炼,也许他在哪儿练声,但是你这种练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功德,将来都究竟成佛。你说这样好不好呀?好!好!(大众)。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的过程当中,学习了这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以后。你要会善用,怎么用呢?看众生喜欢什么,能够跟众生搞好关系,哪怕叫就是他合一个掌、哪怕就是叫他顶一个礼、哪怕就是叫他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功德都无量无边。你不要说给他讲经说法,你说我跟他讲经说法我讲不来,没关系,教他念阿弥陀佛。好不好,好!(大众)。所以说我们以前走出去,往往走出去,那个法师说,哎呀你来了,我们到城里面转一圈,干嘛要到城里去转呢?他说:到城里去转功德大,哈哈,为啥呢?人家一见你这个光头,一见你这个和尚,他就会念佛;哎;和尚,阿弥陀佛。只要这样他都能种功德,知道吧,这个是不可思意的。很多居士在家学佛的时候,他掩掩藏藏,哎呀:他知道我在学佛,这样多不好呀,他知道我挂一个佛像在哪多不好啊、知道我在诵经多不好啊,没有什么不好的。当人家看着你在念阿弥陀佛,他会跟着你念,哪怕是以轻视心,嘲笑心跟着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学你一下,他都种善根。什么叫普门示显呢?你总要以你力所能及的角度示现给众生教他。所以这些就让我们好好的按着这种去修。在《本乘经》当中他就跟我们做说:“凡圣一切善,不受有漏果,唯受常住之果。”看到没有,诸大经典中都这样说,不管你什么样的善法,暂时的说是有漏的,究竟的就是说涅槃处回归到真心上来。《大悲经》上他有说:“佛告阿难,若人乐着三有果报,于佛福田,若行布施,诸余善根,愿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善根,不入涅槃,无有是处。”你看看,就说一点一滴的善根究竟都能成佛,如果不成佛的没有这个道理,以这些善根转转增长,到将来究竟成佛,哪怕是暂时不欣求这些佛法,不欣求解脱、不欣求涅槃,但是你已经对于这种佛种种了善根,熏习了我们自心,如果一入我们自己心田永远都是一个种子。这个大家可以体验一下,比喻说你今天做一个什么事情,这个事情久久不能忘,哪怕经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在回想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清晰,是不是。我们今天五十岁了,儿时小的时候,几岁的时候,你所做的一点点事情,今天也许多少会想得起来,对不对。这是在生灭心当中自然而然所流露出来的一种功德,那么要修这些所有的善根,他也有这种功德,一直要到将来究竟成就我们自己的果。所以说:从这些地方我们就知道,佛法不管你是教他怎么做人、不管你教他求什么福报,或者教他懂因果、教他修出离心、教他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教他这些般若、宗观、这些道理,唯识的道理。所有所有的一切,都能够为众生成佛打下基础。到将来都是究竟能够成佛的,都能够开发我们自己的佛性。所以说: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就是一乘之因、平等佛性。我们要能够根据这样的一种本具的佛性法音,今天发大菩提心,做广大的善事,天天增长、天天熏习,是不是,他就来嘛。随时随地你看众生不管他做什么善事,都能够随喜。普贤行愿品当中。诸佛的善事我要回向、我要随喜。包括我们今天,哪怕是导游带着很多游客来,介绍一下大雄宝殿、观音菩萨、光德寺功德如何。他也起欢喜心是不是善法呢?他也是善法,当我们随喜了既能够成就别人,也能够成就我们自己。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还听里面两个师父谈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要多包容一些,理解别人,人家有工作之责,他为了对工作负责,于是大家相互体谅一下。说人家要收票我就主动亮一下皈依证,这也是对别人一种善。我说;这个师徒两讲得非常细致。你说佛在那里嘛,就在这个地方,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随喜一切众善,能够让众生欢喜,都是一种善法。那我们能不能够这样做到呢?如说能够发起这个广大随喜之心,随时随地配合众生,随时随地随喜众生的功德,包括我们在座的这么多人,那一个人又没有善根的呢?那一个人又没有做过些善法呢?只要你朝好的方便看,没有一个人都有鼻子有眼,都像菩萨一样的庄严。假如说你没有这种欣赏心、没有这种随喜心。你要有这种挑刺的心,怎么看众生怎么不顺眼,哪怕就是菩萨你也能够找到毛病,哪怕就是佛你也能够找到毛病。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出家人、我们这些居士、还有那些不学佛的,哎呀;一看你是什么也不顺眼,偏偏不顺眼的不是外面让不高兴。而是我们内心走偏差了,虚妄分别。你用这些虚妄分别的时候,那就枉受生死轮回的痛苦,遭不糟糕,很糟糕。所以说,我们学佛随时随喜的把这个心里的智慧明灯要点燃,随时随地能够欣赏众生,发觉众生的这些善法,恭敬众生的一种佛性。从这些欣赏方面来增长一些欢喜心。修行的一种最佳诀窍,那就是与那些善法随时沟通、随时联系,与诸佛菩萨随时沟通、随时联系,与我们本具的如来佛性随时沟通、随时联系。你要沟通了他就相应,你要不沟通他就不相应。像一句阿弥陀佛一样,我们随时随地能够与信愿之心念起,他就是一种沟通,他就是一种联系,当你与阿弥陀佛万德名号相联系了,我们的心也变成像阿弥陀佛一样,三明六通十八神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不具足的。万德名号你念一句,这些万德对我们自心都是一种恭敬,他能够成就。你要认识自心的佛性以后,随时告诫自己,我们是具足有佛性的、我们是毕竟成佛的。我们怎么能够睡懒觉,怎么能够转红尘、怎么能够起烦恼、怎么能够造恶业,是不是。这样随时随地与自己的佛性相联系,那就很好。如果不信,跟你讲这个,你可以试验,一个方面;你有空了以后,你就到最美最美的风景区,在风景区里面很享受很享受,走一处、走二处、走三处都是风景名胜,很享受、很舒服。但是如说你不选择这些好的地方走,你要选择那些坏的地方走,经常有打架、经常有斗殴、经常抬死人的,你看看,你晚上做恶梦,没什么善恶不住相,为啥呢?因为你所联系的不一样,对不对。你选择什么来联系。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就是选择诸佛菩萨的名号来联系、选择诸佛的功德来联系、选择我们每个人的如来佛性来联系、选择一切善法来联系。让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都能够与这些相应,这样子随时随地,把我们按住在自己的佛性当中。然后身口意三业,不说话就算了,一说话就你说的是佛话。不做事就算了,一做事你做的是佛事。不待人接物就算了,一待人接物就是相当于对待菩萨一样,对待诸佛一样。我们要是有这种心态,回到家了,一个家庭里面父母亲是佛、儿女是佛、夫妻是佛,这个时间你以佛的一种态度来对待他,你看看,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以前你是把他当作众生来看待的,现在你是把他当佛来看待的,以前你也把自己当凡夫来看待,把自己当业障凡夫来看待。今天我们认识自己具有佛性,也对待佛的一种态度来对待我们。要发起一种自尊自重,于是我们自己行为上自然就高妙的多,不在自甘堕落。我们今天要选择这样的环境,要把自己按住在这样的环境当作,这样子通过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付出,一种造作,一种熏习,将来成佛那就快的多了,修行要成功那就快的多了。这叫一乘因,两种因中,一种叫做本具真因、本具佛性。还有一种;是用这种佛性来显现我们自己的功德法身,所以说那叫作因。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