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道理,這叫乖。诤就是和人诤論,就是你是我非、我非你是,互相爭吵。這個诤就是爭勝負,所以說“诤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和這個道理是相違背的。“便生四相心”,就生出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生出這四相心。“由何得叁昧”,你有這個爭心,就沒有法子得到叁昧了;沒有法子得叁昧,那就不能修道。那麼離乖诤法,要把這個法離開。

  “見端正人”:你看這個人,說話也清清楚楚的,言辭伶俐,他聲音響亮,那個牙也很齊的、很美麗的,這都是在往昔不打妄語。不打妄語、不騙人,所以這個舌根也利、牙根也利,那麼口齒也清楚,容貌也端正,又常常在佛前供香、供花、點燈,那麼供養于佛。所以佛前點燈,你眼睛就看得清楚;佛前供花,你相貌就生得圓滿;你再不打妄語,這個牙齒也生得齊密;不罵人,那麼也不會啞巴。你看那個啞巴,爲什麼他不會講話?就因爲罵人罵得太多了,所以叫你不會說話,看你再怎麼樣罵!”說:“那他在心裏罵。”心裏罵,那他以後連心裏也糊塗了,也不懂得什麼了。所以你看那個世界上很多那種弱能的人,心裏也分不出來這個數目,數目字也不懂,這都是因爲罵人罵的。

  那麼你想端正容貌好,就要供佛、供法、供僧,所以說“見端正人”,端正人就是相貌生得非常圓滿。“當願衆生”,“于佛菩薩”:對這個佛、菩薩,“常生淨信”:淨就是清淨,信就是信仰。你要生淨信,不要生出一種染汙的想。

  講到這兒,我記起來民國叁十六年,我回到東北去,由上海坐難民船回東北。在這個船上遇著一個老居士,這個老居士學佛多年,也認識很多人,大約以前不知有沒有做過貪官汙吏。那麼也和我在一個船回東北去。他姓什麼呢?姓童,叫童一行。這個人說他有個朋友在北京住,是信佛的。信佛,你說怎麼樣啊?他這個信佛信得很奇怪的,拜佛、念佛,給佛頂禮叩頭。以後他就拜觀音菩薩,拜拜觀音菩薩,他心裏就生了一個淫欲的念頭,就說:“啊!觀音菩薩生得真是漂亮!”生這一種淫欲念頭以後,一下子就走火入魔了,他這個魔的境界很厲害。然後他這個朋友童一行對我也知道一點點,那麼就介紹我,去看一看他朋友這個病。當時我一看,這個病是不能好的,因爲什麼呢?他是以染汙心來拜佛。所以我們人無論到什麼地方去拜佛、念佛、禮佛,到什麼道場去,應該用一個清淨心,不應該有染汙心,不應該想這個男女的問題,又是家庭這些個問題。甚至于你們各位到這個道場來拜佛,都應該帶著你們懇切至誠的一種心來拜佛,不要把家庭那些個染汙的念頭都搬到廟上來。所以這一點,我希望你們各位注意一點。大家要回家睡覺了吧?

  見醜陋人。當願衆生。于不善事。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當願衆生。于佛菩薩。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衆生。于有惡人。不加其報。

  “見醜陋人”:人人都歡喜相貌圓滿,不歡喜醜陋,可是人做事情就不做圓滿的事情,盡做醜陋的事情。爲什麼人的相貌醜陋了?就因爲人盡做醜陋的事情,所以他受的果報就醜陋了。爲什麼他相貌圓滿呢?因爲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圓滿的,所以他相貌也圓滿了。什麼叫圓滿的事情?什麼叫醜陋的事情?圓滿的事情,就是利人的事情,利益其他的人,幫助其他的人。那麼你能利益其他的人,幫助其他的人,這就是圓滿。什麼叫醜陋的事情?你盡自私,這就是醜陋的事情;你再自利,這更是醜陋上加醜陋。

  所以在我們佛教裏邊,是愛人如己,看著旁人得到利益,都像我們自己得到利益一樣,不生一種妒忌心。不像一般的世俗人,見著人不如我,我就看不起人;見著人強過我、勝過我,我就生一種妒忌心。不要有樣子!你生妒忌心,這就是醜陋,你將來面目就醜陋。你看那個豬爲什麼它生得那麼醜陋?那個豬八戒,耳朵大大的,嘴巴長長的,盡想要吃,就因爲它盡做一些個醜陋的事。所以我們人要是怕醜陋,那我告訴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不會醜陋了;你再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妄言,這更不醜陋。你若怕醜陋,又天天罵人,盡兩頭舌,那一定醜陋的。你想美麗,相貌圓滿,那麼你見著人就撅起個嘴來,那一定不會圓滿的。

  你看那個菩薩,相貌都很圓滿的,因爲他見著人他都很高興的,慈眼視衆生,他用慈悲的眼睛看一切衆生。所以我們若想不受醜陋的果報,我們所行所做就不要做那個醜陋的事情,不要做那個見不得人的事情,不要做那個對不起人的事情,不要做那個瞞心昧己的事情,不要做那個損人利己的事情。凡是對人不好、對自己好這個事情,將來都會醜陋的。你歡喜相貌圓滿嗎?那就盡量去做功德。這個佛相是圓滿的,所以佛叫“萬德莊嚴”,用種種的德行來莊嚴。這個醜陋的人就因爲沒有德行,所以他就醜陋了,就不莊嚴了。

  我再給講一句你們大家都不願意聽的話,不過你們雖然大家都不願意聽,我也不能不講,因爲我不講,我覺得對不起你們各位似的。這個世間最好的事情就是什麼呢?就是修道,出家修道!但是要真正地認真去修行,不要身出家、心不出家,內外不一致,要內外一致。這是最好的,再沒有比這個再好的了!你出家修道,這個相貌就會圓滿,越修越圓滿。所以佛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都是生生世世出家修行的。那麼最不好的就是不修道,不出家修道,那你們各位都明白了,可是你們一定都反對的。

  不出家修道是幹什麼呢?就是結婚。結婚,在中文來講,那個“婚”字,你看!是個女字邊加一個昏沈的昏,啊!一結了婚了,就什麼都不懂了,就沒有智慧了,就糊塗了。糊塗,就爲這個家做牛、做馬,在那兒苦幹,累得汗流浃背,喔!天天都是很辛苦的!但是也覺得:“這是爲家,養兒、養女、養太太、養爸爸、養媽媽,啊!我要好好盡責任。”其實這怎麼樣啊?哈!這就是最笨的一件事!

  說:“法師,照你這麼講,那世界沒有人啰!”那照你那麼講,世界人那麼多,又有什麼用?說說看!現在把這個世界都漲爆開了,簡直地就要向太空移民了,有什麼用?這個鑽石不是滿地都是的,所以它出貴;那個土遍地皆是,所以它不值錢。這個最好的事情沒有人肯幹,所以你看看!美國幾億人口,有幾個出家的?數得過來的,出家的很少。那麼不出家的呢,你一伸手就是一個、一伸手就是一個。人都是這麼樣子,最好的事情他不願意幹,最不好的事情他搶著去鑽,所以說:“天堂有路無人走,地獄無門搶往裏躜。”哈!你看看!這個道理,我們真正要明白,真正要懂了,才可以的!

  這個醜陋的人就是不修行,就醜陋。那麼這樣我們就看不起他嗎?還不要,說“當願衆生”,“于不善事”:對這個不善的事,“不生樂著”:不要做不善的事,要做善事。你盡做善事,相貌就圓滿;你盡做惡事,相貌就醜陋,就是這麼回事。說:“我才不信呢!”你不信,你就試一試嘛!我也沒有一定叫你信,不過我是照經上這麼講,信不信由你嘛!你上了當,然後再回頭嘛!等碰到牆上,頭碰出個包來就知道了;沒有把頭碰出包,他誰講也不相信的,對不對啊?

  “見報恩人”:人有受恩,就要報恩,誰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我們要“受人點水之恩”,就是一滴水那麼一點恩,“當思湧泉之報”,我報答這個人要像湧泉那麼樣子多一點,來報答這個人,要報恩。所以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要報父母恩,因爲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的分靈,所以要報答親恩。“當願衆生”,“于佛菩薩,能知恩德”:我們報父母恩、天地恩、師長恩,報國家總統的恩,他能幫著我們把國家弄得很平安的,這都要報恩。最重要就是要報佛恩、報菩薩的恩,佛菩薩在過去生中修行,想要救我們,爲我們不知道受了多少苦,我們現在要發心報佛恩。

  “見背恩人”:背恩人就是忘恩負義的人,忘恩負義就是不知道報恩的人。“當願衆生”,“于有惡人”:于有惡的人,“不加其報”:對我們有仇的人,對我們不好的人,我們不要報複,不要存一個報複心,不要說:“啊!我要報仇雪恨了!”不要那麼樣子,不要報仇,也不要雪恨。“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誰對我們不好,我們都要回光返照,承認自己的不對,不要去怪人,不要去怨人,不要去遷怒于人。能這個樣子,這才是做人的本分呢!

  若見沙門。當願衆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當願衆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當願衆生。依于苦行。至究竟處。

  這個有恩必報,有仇必忘,不要報!

  “若見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人。這個出家人,梵語叫沙門,翻譯過來就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就是勇猛精進,息滅貪瞋癡就是諸惡不作。所以沙門是人的一個榜樣,要調柔忍辱,要沒有脾氣,要沒有火,時時刻刻都是用慈悲心來待一切衆生。所以若見沙門,“當願衆生”,“調柔寂靜”:這個調柔就是不強硬,你看!這個沙門是很慈悲的。寂靜,頭腦很冷靜的,不煩躁,不會有一些個煩惱。“畢竟第一”:畢竟做人天師表,做世界第一個人。

  “見婆羅門”:婆羅門是梵語,是修清淨行的一種外道,這種外道他是常在寂靜處。“當願衆生”,“永持梵行”:永遠都修這個清淨行。“離一切惡”:要把一切的惡都斷除了。

  “見苦行人”:好像這叁步一拜,這就是苦行人了。他們那麼苦,太陽曬也在那兒拜,刮風也在那兒拜,下雨也在那兒拜,這種的行門是不容易的,這就叫苦行了。或者日中一食,這也是苦行。十二頭陀行這種抖擻的精神,就是抖擻起來精神,不能做的也要做,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讓的也要讓,旁人做不到的我來做,這就叫苦行。不怕苦、不怕難,也不怕沒有錢,不怕渴、不怕餓,也不需要休息,就這麼苦。這時候,“當願衆生”,“依于苦行”:永遠做苦行的頭陀。“至究竟處”:到…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