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11

  ..續本文上一頁究竟了生脫死、究竟涅槃的果位,這叫究竟處,到佛的果位上。所以見著修行苦行的人,要隨喜贊歎,不要毀謗,看不起他。

  見操行人。當願衆生。堅持志行。不舍佛道。

  見著甲胄。當願衆生。常服善铠。趣無師法。

  見無铠仗。當願衆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見操行人”:操就是一種節操,一種循規蹈距的行爲,有操守。凡事都是合法的,這就是有所操守,也就是隨時隨地都要守戒律,這就是操行人。見著這個守持戒律的人,“當願衆生”,“堅持志行”:在任何的情形之下,都要堅持我們的行爲、我們的志願。我們志願信佛,那麼一天比一天要有進步,不要有退步;我們志願要出家,一天比一天要修行,不要還俗;我們的志願要成佛,乃至于到成佛了之後,我們也不退轉我們這種志願,所以這都叫操行。堅持你的志行,“不舍佛道”:什麼時候都是依照佛法來修行,不違背佛教。

  “見著甲胄”:這個甲,就是古來的軍隊頂盔冠甲,身上穿著甲胄,使之對方這個兵器不能刺傷自己的身體。古來做大將軍的,你看韋陀菩薩穿的那個衣服,那就是盔甲。頭戴著盔,身披著铠甲,你刀砍上,也砍不進去;槍紮上,也紮不進去。這個甲又叫函,這個箭又叫矢。古來做盔甲那個人,就恐怕被人傷了,所以他這盔甲造得很堅固,保護人這個身體不被人傷了。那個做刀劍的人,他就惟恐這個刀不鋒利,砍不破、刺不透這個盔甲,所以就恐怕不能傷人。這個做盔甲的人就恐怕傷人,這個做刀劍的人就恐怕不傷人,你看!這兩個人,一個人是保護人的身體,一個人就要傷害人的身體,兩個都是做生意的,可是一個人就要殺人,以殺人爲能事,一個人就以保護人爲能事。甲胄就是盔甲。“當願衆生”:就當願這一切衆生。“常服善铠”:常用這個善功德來做自己的铠甲,做自己的甲胄。“趣無師法”:能修行到無師智、自然智那種的法門,得到那種法。

  “見無铠仗”:見沒有穿铠甲、沒有儀仗這個軍隊。“當願衆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永離開這一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種不善的業,都要離開它。

  見論議人。當願衆生。于諸異論。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當願衆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若見于王。當願衆生。得爲法王。恒轉正法。

  “見論議人”:這個論,就是論是論非。議,也就是會議,就是大家遇到一起了,不是說張叁不對,就是說李四不好,議論紛纭,大家講張家長,是李家短,怎麼樣短了,講這種無聊的話。所謂“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大家聚會到一起了,一點正經話也不說,就說這個是是非非的,說這個沒有意義的話。這個論又是辯論,議就是會議,大家聚會到一起互相來辯論,你說你的道理,我說我的道理,各走極端,各有所偏,都有很大的偏見,不合乎中道的理體,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不是偏于左,就是偏于右,所以這個論議,也就是屬于邪知邪見。遇到這種的人,又要發願了,所以說“當願衆生”,“于諸異論”:對于這異論,就是旁門左道這些個外道法,他們執著他們那種理論,這叫異論。“悉能摧伏”:能用這種真理的言論,把他們都戰勝了,能把這種旁門左道都說服了。

  “見正命人”:這個命有五邪命,就是歡喜說吉凶禍福,一見著人就看看人的氣色,再不就看看人的手,再不就看看人的頭發,或者看看人的汗毛,就說了:“哦!你不得了了!”這個人一聽說不得了了,這就害怕了,就要問了:“哎!我怎麼不得了了?”“哎呀!你呀!你就快撞車死了!”你看!現在車這麼多,他就利用這種心理的恐怖,來恐嚇人。或者又說:“哎呀!你呀!不要去坐船,坐船會掉到水裏淹死;不要去搭火車,你搭火車會被火燒死;你不要坐飛機,會刮大風發生意外。”就這麼恐嚇人。那麼這個人就好了,在家裏閉門躲禍了。那麼說或者一百天,或者叁十天,或者一個禮拜,你不要出門。那麼這個人就沒有出門,閉關一個禮拜。閉關一個禮拜,果然沒有什麼問題了。說:“哎!這回我救你這個命!”就這麼用胡說八道這個邪說來騙人,專門言吉凶禍福,這就叫邪命。

  這個邪命,有仰口食,有俯口食。怎麼叫仰口食呢?就是看天文、看星星,說是:“啊!某處要有什麼災了,不得了!這個彗星出現了,現在人類要有什麼災難了,什麼地方要有水災,什麼地方要有火災,什麼地方又有風災。”一說,七災八難的說了一大套,胡扯八拉的,被他一碰就碰上了,果然,哦!這會兒也漲水,那會兒也刮風,那會兒也有火祝,這火祝人也控製不了了,說:“哎呀!這個人真靈,他早就說過了,說那個地方有風災、水災,有七災八災的,都來了,那麼果然是這樣子。”就把大家說得就相信了。總而言之,講這種種的問題,這叫仰口食。俯口食,就專門或者給人家弄弄這個、弄弄那個,總而言之是不正當的,我不要說得太清楚。

  那麼有的高聲現威,和人講話大大的聲,把人就嚇怕了,這也叫邪命。有的自言功德,說:“你知道嗎?我有什麼什麼功德,我和佛是一樣的,佛開悟了,我也是開悟了,如何如何…。”這叫自言功德,這也是邪命。又有貪圖供養,爲什麼要自言功德呢?就是叫人知道自己有道德,有修行,好叫人給自己錢供養自己,這也叫邪命。所以這邪命說出來很多。

  那麼現在這是正命,正命就都沒有這些個毛病。“當願衆生”,“得清淨命”:得清淨沒有染汙的,一點夾雜也沒有,沒有攙雜這些個不幹淨的東西。“不矯威儀”:不要矯柔造作的,詐現威儀,故意現出來那麼一個樣子,莊莊嚴嚴的,令人:“哦!你看哪!這是不得了了!”這是現出來一個威儀。這個威儀要平時天天都這樣子,不是偶爾見著人多了,我就現出一個有威儀的樣子;沒有人了,我就隨便那麼懶惰,一點也不講威儀了。不是這樣子!這叫矯枉過正,你這都不是一個真正威儀。這個威儀,有禮儀叁百,威儀叁千,威儀有叁千那麼多;那麼在佛教裏的威儀,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

  “若見于王”:見著國王了。“當願衆生”,“得爲法王”:得爲成佛了。“恒轉正法”:常常轉這個正*輪,教化衆生。

  若見王子。當願衆生。從法化生。而爲佛子。

  若見長者。當願衆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當願衆生。恒守正念。習行衆善。

  “若見王子”:前邊見國王,願意人人都成佛。那麼這兒是見王子了,就願意人人都做法王之子,做菩薩,所以就“當願衆生”,“從法化生”:每一個衆生都從佛法裏邊化生出來。“而爲佛子”:做佛的法王之子,也就是做菩薩。“若見長者”:若見這個大富長者,有德行的長者。“當願衆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他能以諸惡不作,衆善奉行。明斷就是因爲他有般若的智慧;他沒有貪瞋的愚癡,所以他就不行惡法了。

  “若見大臣”:假如見著大臣,這個國家有王子,又有大臣。“當願衆生”,“恒守正念”:常常守護這個正念,有正知正見。“習行衆善”:習行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十善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貪、不瞋、不癡、不绮語、不惡口、不妄言、不兩舌,能以不行十惡了,就是十善。

  若見城郭。當願衆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當願衆生。功德共聚。心恒喜樂。

  見處林薮。當願衆生。應爲天人。之所歎仰。

  “若見城郭”:城就是我們所住的這個城牆。古來的城都造了一種城牆,中國有萬裏長城,那麼每一個京都又有城,所謂“叁裏之城,七裏之郭。”這郭就是外城,城外邊的那道城,有外城、有內城。假如到這個城郭的裏邊,這出家人就“當願衆生”,“得堅固身”:這個身體也有城,也有郭,也把它做得很堅固,修得像金剛那麼堅固,永遠都不會破壞的。怎麼樣能修成堅固身呢?就要沒有欲念,你欲念若斷了,身自然就堅固了。爲什麼這個身體不堅固呢?就因爲欲念太多了,妄想太多了,所以把本身這種真正的精神都浪費了。

  “心無所屈”:心裏對什麼事情也不能屈服,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一到富貴了,就這個吃喝玩樂、隨隨便便不守規矩了;可是到富貴這種的境界上,還是守規矩,還是不那麼淫亂,這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人在有錢的時候,可以有氣節,有操守,有志氣,是很容易的;到一沒有錢了,所謂“人窮志短,馬瘦就毛長”,人窮了,志氣也就沒有了;馬若瘦,那個毛也就顯得很長的。所以這個人一貧窮了,就沒有骨頭了,就變了。貧賤不能移這個“移”,就是遷移了,就是變了,改變他這種氣節了,沒有骨頭了,硬骨頭沒有了。“威武不能屈”,就是用什麼勢力來壓迫他,也不受屈服。能這個樣子,這才叫有堅固身。

  “若見王都”:若看見國王所住的都城,就是京城,這個出家的比丘就又要發願了,說“當願衆生”,“功德共聚”:所有的功德共聚到一起,聚會到一起。“心恒喜樂”:心裏常常生出一種歡喜和快樂來。

  “見處林薮”:這個“數”字加個草字頭,這個字讀薮(音守),差不離讀中文的人,讀書讀得少的人,這個字不會認識的。這個薮就是好像那個地方種什麼東西也不長,它還有水,但是又不長東西,盡長草,這麼個地方;或者有樹林子,盡長一些個七杈八杈這些個短的樹木,這都叫薮。見處林薮,見這個樹林子,和有水的地方,或者有草的地方。“當願衆生”,“應爲天人,之所歎仰”:應該常常令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所共歎。歎就是贊歎,仰就是仰慕,就是瞻仰,就是很羨慕的,覺得有一種望塵莫及的這種氣氛在裏頭。

  入裏乞食。當願衆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當願衆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當願衆生。得入佛乘。叁世平等。

  “入裏乞食”:…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