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裏就是鄰裏鄉黨,就是鄉村的地方、城市那個小巷、小弄堂、小胡同,這都叫裏;就是沒有很多人走這個地方,這叫裏。這個入,就是到沒有什麼人走那個街道的地方去。去乞食,就是沿門乞食。沿門就是不越貧而從富,不越賤而從貴,不是說這個家庭裏頭,因爲他窮,我就不向他化緣了,我找一個有錢的人去化緣去。也不能說因爲這個家庭他很卑賤的、很下流的,這是下九流的家庭,我不在他這個門口來乞食,這不能分別的。也不能說這個家庭因爲有錢,我不要向他這兒來化緣乞食,我要向一個窮人去乞食,這也不合乎中道。也不能說這個家庭因爲他高貴,我不向他來化緣,我向那個賤的家庭去化緣,這也是不對的。
所以在《楞嚴經》不是說,佛诃斥須菩提和大迦葉。這個須菩提一方面他歡喜吃好東西,所以他就不向窮人化緣,他專門化有錢人的緣。他的理由是什麼呢?他說:“你知道嗎?這有錢的人他若不布施,不供養叁寶,他沒有種福,來生他就會窮了,所以我現在給他們種一點福,這是對的。”其實怎麼樣啊?若按我這個凡夫的思想來推測,就是須菩提一方面有這種理論,一方面也歡喜吃好東西。有錢人的家裏,那個剩飯剩菜都是雞鴨魚肉,哦!那很好吃的!窮人家裏,哈!都是這個菜根、豆芽、菜葉子啊,這一類的,吃了也不香。所以他就到有錢的家庭去化緣,他總有理由,就說他是爲有錢人去種福。
那麼大迦葉是修頭陀行的,他大約就不歡喜吃好東西,誰若給他供養一點牛奶、花生、維他命啊,他拿了就送給人,他自己不要,他自己再幫人結緣。他專門化窮人的緣,一方面他歡喜吃這個剩的菜、剩的飯,又馊又臭的、沒有味道的、人家不願意吃的這種飯,一方面他也是真正可憐窮人。他說什麼呢?他說:“這個窮人哪!他往昔不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窮了。他窮了,再若不做功德,再若不供養叁寶,他來生更窮了,比今生更窮了。”所以大迦葉就專門向窮人來化緣,去乞食去。
這樣子一來,兩個人各有所偏,一個人化窮的,一個人就化富的;那麼一個就偏于窮,一個就偏于富。所以佛就說他們兩個人都不對的,不合乎中道,應該平等乞食,不管富貴貧賤,都一樣地去乞食,不要有分別心。所以佛這個理論,這是正確的,這是中道的。那麼現在這個比丘入裏乞食,“當願衆生”,“入深法界”:到這個甚深的法界裏邊去。“心無障礙”:自己心裏不要有那麼多的分別心,而自己障礙自己。
“到人門戶”:這個比丘乞食到人家門口的時候,又發願了,說“當願衆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門”:我們一切衆生都快點入佛法這個法門裏邊來了。“入其家已”:這是進門了,進門來受供養。本來乞食比丘都是在門口那兒,這兒說入其家已,這一定是有特殊的因緣,到人家裏去應供去,所以說“入其家已”,到家了之後。“當願衆生”,“得入佛乘”:得入佛這個大乘菩提性海,那麼“叁世平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看這叁世都是平等平等的,沒有什麼分別心,這就是大乘的理論,大乘的佛法。
(果普講法後,上人又叫果普講。)
果普:我剛剛已經講了。
上人:你講了?我怎麼聽著好像果逸講的呢?怎麼搞的?那現在果逸講了,我聽著這聲音好像果逸的聲音。
果逸:她替我講的。
上人:替你吃那飯可以的,替你講就不可以的。你們兩個人一個聲音,快點!講完了我講。
(果逸講法:略)
見不舍人。當願衆生。常不舍離。勝功德法。
見能舍人。當願衆生。永得舍離。叁惡道苦。
若見空缽。當願衆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上人:是講到這兒了嗎?
弟子:是。
上人:我現在講經,不一定講得好。她們兩位先講的,既會講中文,又可以翻譯英文。我是單單會講中文,不會翻譯英文,所以講得也很笨的。那麼我聽一聽她們講,又可以聽聽中文,又可以聽聽英文。你們各位不要存著一個說:“師父講的一定好。”徒弟或者講得比師父更好,你看她們兩位都認清楚這個叁毒那麼厲害,又認清楚五欲那麼厲害。這兩個lecture,你們若記住了,不生叁毒,不起五欲,這就是佛教徒的本分。所以我聽著都很有受用的,你們各位聽得怎麼樣?我不知道。所以我一方面訓練她們可以講lecture,一方面我自己又可以聽lecture,增長我所不知道的。說:“師父你講得太客氣了,她們講的都是聽你講的吧!”這也不一定,因爲她們年紀輕、很好學的,她們所知道的,我也不一定知道,所以你們各位不要輕看未學。不要說她們在佛教裏這麼多年了,就是剛剛學習佛法的人,你們也不可以輕看的。所以又有這麼一句話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我的徒弟都是狀元,就是我這一個做師父的,還是白丁呢!所以你們各位要特別注意。怎麼說呢?我現在這兩個徒弟,果普是普吉利(Berkeley)University(大學)的狀元--博士,果逸是法界大學的一個博士。我是不要說博士,連個學士都沒有,所以你們各位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見不舍人”:見到不願意布施的人,不舍就是不願意布施的人。那麼不願意布施,是不是你就不高興了呢?不可以的。還要發願,發什麼願呢?說“當願衆生”,“常不舍離,勝功德法”:要不舍離什麼呢?不舍離殊勝的功德這種法,要時時都勇猛精進,對這個勝功德法,不可以舍離。
“見能舍人”:見能布施的人,又發願了。見著能布施的人也不可以生歡喜想,爲什麼呢?你一生不高興的想,也是被這個境界轉;你若一生了高興的思想、歡喜的思想,也是被這個境界轉了。這時候又要發願,發願給衆生回向,說“當願衆生”,“永得舍離”:永遠都得舍離“叁惡道苦”:地獄、餓鬼、畜生這叁惡道,要舍離這叁惡道的苦。
“若見空缽”:這是托缽乞食,前面這個舍、不舍就都是說這個乞食的法。你到街上去乞食,乞不到,羅漢托空缽,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所以我們人修道,又要修慧,又要修福。修慧就是常常讀誦大乘經典,這是修慧;修福就要做種種的功德,這是修福。那麼你去托缽乞食,乞不到食,這個缽就空回來了。這空缽回來,也不能說心裏因爲有人不舍,就生煩惱;有人布施了、舍了,就生歡喜。那麼空缽回來,這還要發願,“當願衆生”,“其心清淨”:心裏沒有乞到食、乞不到食,沒有飲食好和不好這種思想,是清淨的,沒有染汙在心裏頭。“空無煩惱”:心裏一點煩惱也沒有。你若能對順的境界也不生歡喜心,對逆的境界也不生煩惱,這就是一個定,這就是個大定,這就是一個“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你若能常在定中,那煩惱自然就都沒有了。
若見滿缽。當願衆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當願衆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當願衆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若見滿缽”:前邊那個是羅漢托空缽,現在就是羅漢托滿缽了。你看看!不要說我們人有窮的、有富的,這羅漢,你看!也有飽的、也有餓的。羅漢都是有神通、有智慧啊,但是他不能用神通去化緣,他也不能用智慧去乞食,所以都是聽其自然的這種因緣,有人布施給自己也不動心,無人布施給自己也不動心。
你一舉心動念,這就是妄想,好像那個叁步一拜,現在在萬佛城,他們沒有旁的妄想了,就有什麼妄想呢?就有吃東西的妄想。在那兒叁步一拜,到吃飯的時候他就看見了,雖然沒有到廚房去,他看見廚房什麼菜在什麼地方放著,有什麼飯,有什麼面包,有什麼cheese(幹酪),有什麼牛油,有什麼蘋果,有什麼橘子,都有什麼水果,他們看得清清楚楚的。就在那兒圍著萬佛殿拜,就把廚房的東西他們都看見了,誰去拿什麼東西吃,他們也看得見,來告訴我這個境界。我說你們真沒有出息,你們叁步一拜是拜佛呀!不是拜吃的,不是在那兒拜飯的,不是在那兒打妄想:“到吃的時候,廚房都有什麼東西吃?”你若不打這個妄想,你怎麼會看見這些個東西?不錯!你看見的是真的,是真的但是也不對的,因爲你已經正念跑了,這是妄想。
若不懂得佛法的人,他就想:“哦!這真是神通了,你看!他們這個境界是不得了了,在那兒拜,就知道明天有誰來供養什麼東西,後天又有什麼事情發生,他們都知道了。”這個都是一些個小神通、小智能,沒有用的,真正修道的人,一念不生全體現,什麼念頭也不起,六根忽動是被雲遮。
所以這托滿缽,若見滿缽的時候,“當願衆生”:又發願,願一切衆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具足成就圓滿一切的善法。善法就不是惡法,就是對人人都有利益的法,這叫善法。不是對自己有利益,才叫善法,是對所有的衆生有利益,這才叫善法。因爲這個,所以行菩薩道的人是把自己忘了,只知道舍己爲人,只知道屈己待人,只知道損己利人,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是行菩薩道的人是這樣,這就是用一切的善法來教化衆生。
“若得恭敬”:這個修道的人,你若有一點修行了,無形中衆生對你都會有一種恭敬心。有一種恭敬心,你不要人家一恭敬你,你就“誇一誇,你就上房笆”了;不要人家一恭敬你,你就覺得自己是老天爺了,是個天主了。不能這樣自滿,所以說若得恭敬,“當願衆生”:又發願了。“恭敬修行”:要恭恭敬敬地這個身口意叁業清淨,來修行“一切佛法”:修行一切的佛法。
“不得恭敬”:那麼人要是不恭敬你呢?這不是說人家不恭敬我,我就不高興了。好像某某人,人家不恭敬他,啊!他就很不高興了,對這個居士就發脾氣,說:“你爲什麼不給我叩頭?”勉強叫人給叩頭,這就是不合乎法了。合法,你應該君子無德怨自修,自己回光返照:“一定是沒有道德,沒有修行,沒有智慧,人家才不恭敬我…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