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里就是邻里乡党,就是乡村的地方、城市那个小巷、小弄堂、小胡同,这都叫里;就是没有很多人走这个地方,这叫里。这个入,就是到没有什么人走那个街道的地方去。去乞食,就是沿门乞食。沿门就是不越贫而从富,不越贱而从贵,不是说这个家庭里头,因为他穷,我就不向他化缘了,我找一个有钱的人去化缘去。也不能说因为这个家庭他很卑贱的、很下流的,这是下九流的家庭,我不在他这个门口来乞食,这不能分别的。也不能说这个家庭因为有钱,我不要向他这儿来化缘乞食,我要向一个穷人去乞食,这也不合乎中道。也不能说这个家庭因为他高贵,我不向他来化缘,我向那个贱的家庭去化缘,这也是不对的。
所以在《楞严经》不是说,佛诃斥须菩提和大迦叶。这个须菩提一方面他欢喜吃好东西,所以他就不向穷人化缘,他专门化有钱人的缘。他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你知道吗?这有钱的人他若不布施,不供养三宝,他没有种福,来生他就会穷了,所以我现在给他们种一点福,这是对的。”其实怎么样啊?若按我这个凡夫的思想来推测,就是须菩提一方面有这种理论,一方面也欢喜吃好东西。有钱人的家里,那个剩饭剩菜都是鸡鸭鱼肉,哦!那很好吃的!穷人家里,哈!都是这个菜根、豆芽、菜叶子啊,这一类的,吃了也不香。所以他就到有钱的家庭去化缘,他总有理由,就说他是为有钱人去种福。
那么大迦叶是修头陀行的,他大约就不欢喜吃好东西,谁若给他供养一点牛奶、花生、维他命啊,他拿了就送给人,他自己不要,他自己再帮人结缘。他专门化穷人的缘,一方面他欢喜吃这个剩的菜、剩的饭,又馊又臭的、没有味道的、人家不愿意吃的这种饭,一方面他也是真正可怜穷人。他说什么呢?他说:“这个穷人哪!他往昔不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穷了。他穷了,再若不做功德,再若不供养三宝,他来生更穷了,比今生更穷了。”所以大迦叶就专门向穷人来化缘,去乞食去。
这样子一来,两个人各有所偏,一个人化穷的,一个人就化富的;那么一个就偏于穷,一个就偏于富。所以佛就说他们两个人都不对的,不合乎中道,应该平等乞食,不管富贵贫贱,都一样地去乞食,不要有分别心。所以佛这个理论,这是正确的,这是中道的。那么现在这个比丘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到这个甚深的法界里边去。“心无障碍”:自己心里不要有那么多的分别心,而自己障碍自己。
“到人门户”:这个比丘乞食到人家门口的时候,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我们一切众生都快点入佛法这个法门里边来了。“入其家已”:这是进门了,进门来受供养。本来乞食比丘都是在门口那儿,这儿说入其家已,这一定是有特殊的因缘,到人家里去应供去,所以说“入其家已”,到家了之后。“当愿众生”,“得入佛乘”:得入佛这个大乘菩提性海,那么“三世平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看这三世都是平等平等的,没有什么分别心,这就是大乘的理论,大乘的佛法。
(果普讲法后,上人又叫果普讲。)
果普:我刚刚已经讲了。
上人:你讲了?我怎么听着好像果逸讲的呢?怎么搞的?那现在果逸讲了,我听着这声音好像果逸的声音。
果逸:她替我讲的。
上人:替你吃那饭可以的,替你讲就不可以的。你们两个人一个声音,快点!讲完了我讲。
(果逸讲法:略)
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上人:是讲到这儿了吗?
弟子:是。
上人:我现在讲经,不一定讲得好。她们两位先讲的,既会讲中文,又可以翻译英文。我是单单会讲中文,不会翻译英文,所以讲得也很笨的。那么我听一听她们讲,又可以听听中文,又可以听听英文。你们各位不要存着一个说:“师父讲的一定好。”徒弟或者讲得比师父更好,你看她们两位都认清楚这个三毒那么厉害,又认清楚五欲那么厉害。这两个lecture,你们若记住了,不生三毒,不起五欲,这就是佛教徒的本分。所以我听着都很有受用的,你们各位听得怎么样?我不知道。所以我一方面训练她们可以讲lecture,一方面我自己又可以听lecture,增长我所不知道的。说:“师父你讲得太客气了,她们讲的都是听你讲的吧!”这也不一定,因为她们年纪轻、很好学的,她们所知道的,我也不一定知道,所以你们各位不要轻看未学。不要说她们在佛教里这么多年了,就是刚刚学习佛法的人,你们也不可以轻看的。所以又有这么一句话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我的徒弟都是状元,就是我这一个做师父的,还是白丁呢!所以你们各位要特别注意。怎么说呢?我现在这两个徒弟,果普是普吉利(Berkeley)University(大学)的状元--博士,果逸是法界大学的一个博士。我是不要说博士,连个学士都没有,所以你们各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见不舍人”:见到不愿意布施的人,不舍就是不愿意布施的人。那么不愿意布施,是不是你就不高兴了呢?不可以的。还要发愿,发什么愿呢?说“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要不舍离什么呢?不舍离殊胜的功德这种法,要时时都勇猛精进,对这个胜功德法,不可以舍离。
“见能舍人”:见能布施的人,又发愿了。见着能布施的人也不可以生欢喜想,为什么呢?你一生不高兴的想,也是被这个境界转;你若一生了高兴的思想、欢喜的思想,也是被这个境界转了。这时候又要发愿,发愿给众生回向,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永远都得舍离“三恶道苦”: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要舍离这三恶道的苦。
“若见空钵”:这是托钵乞食,前面这个舍、不舍就都是说这个乞食的法。你到街上去乞食,乞不到,罗汉托空钵,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所以我们人修道,又要修慧,又要修福。修慧就是常常读诵大乘经典,这是修慧;修福就要做种种的功德,这是修福。那么你去托钵乞食,乞不到食,这个钵就空回来了。这空钵回来,也不能说心里因为有人不舍,就生烦恼;有人布施了、舍了,就生欢喜。那么空钵回来,这还要发愿,“当愿众生”,“其心清净”:心里没有乞到食、乞不到食,没有饮食好和不好这种思想,是清净的,没有染污在心里头。“空无烦恼”:心里一点烦恼也没有。你若能对顺的境界也不生欢喜心,对逆的境界也不生烦恼,这就是一个定,这就是个大定,这就是一个“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若能常在定中,那烦恼自然就都没有了。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若见满钵”:前边那个是罗汉托空钵,现在就是罗汉托满钵了。你看看!不要说我们人有穷的、有富的,这罗汉,你看!也有饱的、也有饿的。罗汉都是有神通、有智慧啊,但是他不能用神通去化缘,他也不能用智慧去乞食,所以都是听其自然的这种因缘,有人布施给自己也不动心,无人布施给自己也不动心。
你一举心动念,这就是妄想,好像那个三步一拜,现在在万佛城,他们没有旁的妄想了,就有什么妄想呢?就有吃东西的妄想。在那儿三步一拜,到吃饭的时候他就看见了,虽然没有到厨房去,他看见厨房什么菜在什么地方放着,有什么饭,有什么面包,有什么cheese(干酪),有什么牛油,有什么苹果,有什么橘子,都有什么水果,他们看得清清楚楚的。就在那儿围着万佛殿拜,就把厨房的东西他们都看见了,谁去拿什么东西吃,他们也看得见,来告诉我这个境界。我说你们真没有出息,你们三步一拜是拜佛呀!不是拜吃的,不是在那儿拜饭的,不是在那儿打妄想:“到吃的时候,厨房都有什么东西吃?”你若不打这个妄想,你怎么会看见这些个东西?不错!你看见的是真的,是真的但是也不对的,因为你已经正念跑了,这是妄想。
若不懂得佛法的人,他就想:“哦!这真是神通了,你看!他们这个境界是不得了了,在那儿拜,就知道明天有谁来供养什么东西,后天又有什么事情发生,他们都知道了。”这个都是一些个小神通、小智能,没有用的,真正修道的人,一念不生全体现,什么念头也不起,六根忽动是被云遮。
所以这托满钵,若见满钵的时候,“当愿众生”:又发愿,愿一切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具足成就圆满一切的善法。善法就不是恶法,就是对人人都有利益的法,这叫善法。不是对自己有利益,才叫善法,是对所有的众生有利益,这才叫善法。因为这个,所以行菩萨道的人是把自己忘了,只知道舍己为人,只知道屈己待人,只知道损己利人,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是行菩萨道的人是这样,这就是用一切的善法来教化众生。
“若得恭敬”:这个修道的人,你若有一点修行了,无形中众生对你都会有一种恭敬心。有一种恭敬心,你不要人家一恭敬你,你就“夸一夸,你就上房笆”了;不要人家一恭敬你,你就觉得自己是老天爷了,是个天主了。不能这样自满,所以说若得恭敬,“当愿众生”:又发愿了。“恭敬修行”:要恭恭敬敬地这个身口意三业清净,来修行“一切佛法”:修行一切的佛法。
“不得恭敬”:那么人要是不恭敬你呢?这不是说人家不恭敬我,我就不高兴了。好像某某人,人家不恭敬他,啊!他就很不高兴了,对这个居士就发脾气,说:“你为什么不给我叩头?”勉强叫人给叩头,这就是不合乎法了。合法,你应该君子无德怨自修,自己回光返照:“一定是没有道德,没有修行,没有智慧,人家才不恭敬我…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