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不得恭敬的時候,也要發願:“當願衆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做任何的不善之法,就是不殺盜淫、不貪瞋癡、不绮語、妄言、惡口、兩舌,這十惡都不做了,這叫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對于這些個道理,你們覺得有什麼問題沒有?沒有問題了,今天晚間再講了。
見慚恥人。當願衆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當願衆生。舍離無慚。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當願衆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見慚恥人”:慚就是慚愧,恥就是羞恥,人總要知道慚愧和羞恥。慚,就覺得心裏頭不舒服,覺得對不起人,生大慚愧,覺得自己做事是做錯了。恥是羞恥,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人不可以無恥。什麼叫恥呢?這個恥,就是一種羞惡之心。羞慚和愧對其他的人,所謂無廉無恥,無廉就是不清廉,無恥就是不知道羞恥。什麼叫無慚無愧、無廉無恥呢?譬如我們人,人人都應該穿著衣服,戴著帽子,穿著鞋襪子,所謂“冠必正,鈕必結”,這個鈕子扣得也很整齊的,衣冠楚楚,不是馬馬虎虎的,這就是有一種威儀。無恥就是沒有威儀,應該穿衣服嘛,他不穿衣服,甚至于連褲子也不穿,裸體地行動,裸體外道。
在印度有一種裸體外道,他修這個天然的行門,他說:“你看那個馬、牛,它穿什麼衣服來著?我們人爲什麼就要穿衣服?就這麼過這個天然的生活,這不好嗎?又不用錢買布,這很好的嘛!”這就叫無廉無恥,這就叫無恥的外道,裸體的外道也就是無恥的外道,凡是人修裸形外道的都是無恥。佛教裏講修頭陀行,他穿這個糞掃衣,沒有教人修這個裸體。你若修裸體,這就是無恥。無廉無恥、無慚無愧,無恥你就無廉,無廉就無慚也無愧,把這種不知道羞恥,拿它當本分,他說:“這是我的本來面目,我本來就是這樣子嘛!何必又遮上它?何必又穿衣服。”這就叫沒有慚恥的人。
那麼見慚恥人,這個慚恥人就是有慚愧、有羞恥的人。“當願衆生”,“具慚恥行”:具足這個有慚、羞恥的這個行門。“藏護諸根”:應該穿衣服,應該好好地衣冠整齊這麼樣子做人。“見無慚恥”:沒有慚、沒有羞恥的這個人。“當願衆生”,“舍離無慚”:要舍離無慚無愧這種過惡啊!“住大慈道”:居住到大慈悲這種的道路上。
“若得美食”:這就是得到很好吃的東西,很美味的,所謂色香味都好,顔色看著也好,也做得香,又有味道,這是美食了,所謂珍馐美味。“當願衆生”:這時候又願意一切衆生,“滿足其願”:滿足他所要發的這個願。“心無羨欲”:心裏沒有羨慕虛榮這種欲念,沒有盡想一些個不實在這個情形,盡想一些個假的這個情形,這是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當願衆生。莫不獲得。諸叁昧味。
得柔軟食。當願衆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當願衆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得不美食”:不美食就是不好吃的東西,什麼味道也沒有,白水炖白菜,少油無鹽,吃得實難下咽,一點也不好吃,得這樣的飲食。我們人哪,食色性也,願意吃好東西,願意貪美色,這是生來由習染而成的。今天中午講這個貪,貪也是由習染而成的,不是生來就有的,由一點一點學習而來的。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人初生的時候,這個性本來是個善性,是個良善的。“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本性和佛性是一樣的,這叫性相近。習相遠,由這個習性習染而成的,離佛的性就遠了,就生出貪來了,生出爭來了,生出貪瞋癡來了,所以就顛倒了。顛倒了,就隨這個欲念跑,吃,願意吃有味的;行,願意省力的,就是要車;住,要住有暖氣的--吃要吃有味的,住要住有暖氣的,行要省力的,無論什麼都是要貪便宜,要得到好處,這由習染性而成的。
, 那麼得這個不美食,就是很普通的茶飯,這時候也不能說得美食就歡喜了,得不美食就心裏不高興了。不要這樣子,這時候要發願:“當願衆生”,“莫不獲得”:就是沒有不得到的,沒有不得到什麼呢?“諸叁昧味”:叁昧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正定正受”。得到正定和正受這個味道,就是有定力。
“得柔軟食”:那麼這個吃的東西,又有柔軟的,到口就化了,好像那個佳興五格餅,又什麼的,你把它放到口裏,不用嚼,它就碎了。好像那個水豆腐那麼柔軟,就是豆花,廣東人歡喜吃豆花,尤其老年人,對于水豆腐是很有興趣的。但是你們明天不要給我買,說:“師父也那麼大年紀了,一定也歡喜吃水豆腐。”你不管我歡喜不歡喜,你不能因爲我歡喜你買了,不能因爲我不歡喜你就不買了,你發什麼心就結什麼果。這是柔軟食,好像豆花,那就是柔軟食;還有譬如牛油,這都是柔軟食,到口裏不用嚼,它就化了。
“當願衆生”,“大悲所熏”:用這個大悲水所熏的柔軟,“心意柔軟”:心裏不要那麼剛強,不要那麼有脾氣,不要--啊!一碰上,全身都是機關,碰哪個,哪個就炸了。像那個手榴彈,它有一個機關;你這個全身每一個毛孔裏都有機關,這一碰上就爆炸了。不要那樣子,所以不要剛強,要柔軟,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粗澀食就是很粗很粗的,譬如用糠做的東西。以前有這麼一個老修行,這個老修行坐那兒打打坐,就打了妄想了。打什麼妄想?他說:“哎!這個餃子是很好吃的。”打打坐就想餃子吃了;想餃子吃,就包餃子吧!于是乎就買了幾斤糠來。這個糠,不是米,是米外邊那個皮子。買回來做面,又弄了一點青菜,也不放油,也不放鹽,剁得碎碎的,就用這糠來包餃子,包上就蒸,蒸熟了,拿來到口一吃,自己就說:“哎!你覺得不好吃啊!那你爲什麼要想吃餃子?這不是餃子嗎!你爲什麼現在又不願意吃了?不好吃啊!誰叫你想來著?你想你就要吃這個!”他就用這個對治的方法,來對治自己這個食欲。
那麼還有一個老修行,專門吃什麼呢?說起來你們大家誰也不肯吃這個。那個廟上很多出家人,吃完飯就用一口水來漱口,口裏很多菜飯的渣滓黏在牙上就都漱下來了;漱下,就往那一個篩子、一個籮裏頭那麼吐。吐到那個籮裏,這水就流到下邊去了,那個飯渣滓和菜渣滓就在篩子上邊,這個老修行專門吃這個,人家都從口裏漱口吐出來了,在這個籮上邊,他吃這個東西,這就叫粗澀食。人從口裏吐出來的東西,這不容易吃的,那麼他能吃,這叫粗澀食;甚至于人人都不願意吃的這個東西,他能吃。可是話又講回來,若有胃病的,切記不要這麼幹。因爲有胃病的,很容易令胃就生了胃潰瘍,或者是胃出血,什麼病都會出。這要身體強壯的,才這樣子。那麼結果,這個人就得到這個飲食的叁昧,吃什麼都是一個味道,也不覺得它不好吃,這叫粗澀食。
所以我們雖然得到粗澀食,也要發願:“當願衆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心裏沒有這種染著,沒有那麼多的執著,不像世間人盡貪好東西,愛住好房子,愛坐好汽車,愛買一個小飛機,愛買一個汽車,又是最名貴的,都講究這個。不要有這種執著,那麼能用的就將就用了,不要有這種貪著和嗜好。
若飲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當願衆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若飲食時”:飲食就是吃飯的時候,所謂過齋堂的時候。過齋堂的時候,不要盡就想吃東西,這時候又要發願,發什麼願呢?說“當願衆生”,“禅悅爲食”:不要拿著吃東西這個飲食就當回事,應該要坐禅,以坐禅爲飲食。禅悅爲食,怎麼會禅悅呢?人你若修行,用功參禅打坐,他有一種境界,是在你內裏邊發出來的;發出來,就覺得全身都通泰,非常地舒服、非常自在,覺得非常地歡喜,所以這叫禅悅。那麼得到這種禅悅了,所以那個老修行他在那兒坐禅坐得連飯也不願意吃了,覺也不願意睡了,就是坐那兒參禅打坐。他因爲什麼呢?就因爲得到味禅了,得到這種禅悅爲食了,所以他就“法喜充滿”:他總是歡喜的,沒有憂愁,遇著什麼事情他也不憂愁了。
“若受味時”:受味時,就是或者人家供養你一點糖,或者供養你一點有味的東西,或者蘋果、橘子、蘋果汁、橘子水、可口可樂,這都有一種甜味的這些東西。若受味時,“當願衆生”,“得佛上味”:得到佛法最上的這種味道。“甘露滿足”:得到這個甘露法食充滿。
“飯食已訖”:等到吃飯吃完了,所以出家人在結齋的時候,就念:“薩多南 叁藐叁菩陀 俱胝南 怛侄他 唵 折隸主隸准提 娑婆诃。”然後念:“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然後念:“飯食已訖”,說吃飯吃完了,“當願衆生”,“所作皆辦”:衆生他們所求如願,所願隨心,隨心如意,滿足他們所求的求願。他們拿飲食來供養叁寶,他們這個目的所求的什麼,就都滿足他們什麼願,所以“具諸佛法”:具足一切諸佛所說這個法的法味。
若說法時。當願衆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從舍出時。當願衆生。深入佛智。永出叁界。
若入水時。當願衆生。入一切智。知叁世等。
“若說法時”:比丘常常講經說法,在說法的時候也應該發願。這個說法,“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做法師的給大家講說佛法,這是用法來供養一切的衆生。那麼這種供養是比任何的供養,這功德都大的。這又叫法施,以法布施給一切衆生,所以財施、法施、無畏施,這種法施也是功德最大的。因爲這個,所以我們常有法師講經說法。本來法師講經說法,飲食、衣服、臥具、湯藥,這四事供養是非常豐富的。可是法師也不能貪圖供養,一貪圖這種供養,那又沒有功德了。所以就要發願,若說法時,“當願衆生”,“得無盡辯”:無盡辯就是無礙的辯才。這個辯才有四種,有辭無礙辯,所說的言辭無窮無盡的,這叫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所說的義理無窮無盡的,這叫義無礙辯。所說的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