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圃中。耘除爱草。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见修园圃”:看见人家修花园子,或者种菜的地方,那叫圃。“当愿众生”:这时候也又发愿了,发愿说我愿一切众生,在“五欲圃中”:在五欲那个园圃里头。五欲是什么呢?就是财色名食睡。我们每一个人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头,陷溺得都透不过气来--见着财就贪财,见着色就贪色,见著名又贪名,见着好吃的又贪好吃的,见着睡就贪睡。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境界把人都迷住了,也好像一个花园子、花圃一样的。可是我们要在这个五欲里头,“耘除爱草”:把贪爱的这种草拔除去,不要留着这种贪爱在里头。
“见无忧林”:见这个无忧林,很快乐的一个树林子。“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你不要以为这个树林子很快乐,在那里就乐以忘忧,流连忘返了,生出一种贪爱啊!“不生忧怖”:你若没有贪爱了,就没有所恐怖了,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了。所以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那挂碍就是贪爱,贪爱也就是挂碍。你若没有挂碍、没有贪爱了,就没有恐怖了;没有恐怖,就没有忧愁,就远离颠倒梦想了,得到究竟涅槃了。
“若见园苑”:这个是宫殿里头的花园子,或者皇宫里头的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勤修一切的行门,犹如花园子一样的。“趣佛菩提”:赶快地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法门。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见乐着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见严饰人”:严饰就是戴上一些个珠宝,或者凤冠霞佩,满身上都镶上钻石珠宝,那么珠光宝气,到处表现富豪这个样子。那么见这种人,你不要就生一种轻慢心,或者看不起她了,或者觉得她那么样子奢侈,那么样子不知道惜福,不需要的。就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三十二相”:愿意所有的众生都成就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以为严好”:以为他的庄严相好。
“见无严饰”:见着没有庄严、没有严饰、没有戴满身珠宝,或者璎珞,这样的人。这时候,又“当愿众生”:不是说见着不严饰的人,就说这个人真是节约,真是好啊!那么就或者很欢喜,或者很看不起的,种种的妄想就生出来了。不要的,要当愿众生,“舍诸饰好”:把一切的严饰,这种妙好的璎珞、珠宝都舍了它。“具头陀行”:修抖擞精神十二头陀这个行--或者但三衣,或者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或者常乞食,这十二种头陀行。修这个头陀行。
“见乐着人”:这个乐,有的人读乐(音垃),这个字应该读乐(音月)着,就是好乐,好乐执着的人。“当愿众生”:这时候又当愿众生。“以法自娱”:用这个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爱习佛法就比任何的东西都重要,爱这个经典就比那个珠宝更重要,所谓“爱经如珠玉”。那么以法自己安慰自己,所以“欢爱不舍”:欢爱这个佛法,总也不把它忘了它,总是好乐这个佛法。
我们好乐佛法、学习佛法,要时时回光返照,常常问问自己是不是所听的经典,我依教奉行?不要说旁的,就单说这个十恶:我贪瞋痴还有没有?杀盗淫有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有没有?这是佛教最浅显的道理,我都不能依教奉行,我都不能身体力行,那还天天研究佛学、听经,又有什么用呢?最浅显的事情我们都做不到,那你知道更多了,也都是变成囫囵吞个枣。猪八戒吃那个人参果,贪心出来了,也没有嚼就咽下去了。咽下去了,然后就问:“猴大哥、猴大哥,这个人参果是什么滋味啊?”他自己吃了一整个的人参果,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你看这可怜不可怜?这就是贪心作怪。
我们学佛法的人,即知即行,知道多少做多少,不要贪多,贪多就会嚼不烂;贪多,你若不会用,反而把它置诸高搁,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各位,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佛法是修的,不修怎么会成佛?所以各位啊!这一点要注意,不要食而不化,吃了之后不能消化,那就吃多少也没有什么用的。所以今天这个经讲到这一行,我们停止,等下个月再继续讲。那么这一个月你们所听的,不管多少,你把它研究明白了,能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这是最好的。
见无乐着。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见无乐着”:看见这个人不执着世间的快乐,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所以他不执着。“当愿众生”:这时候也就发愿,愿一切众生在“有为事中”:有为事,什么叫有为呢?有形有相的都叫有为法;有所做为的,有形有色,这都叫有为法。所以在《金刚经》上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不究竟的。
所谓“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和贵,这人人都愿意,但是若不用合乎道理这种方法得来的富贵,是不要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穷和卑贱的,这是人人所不愿意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若不合乎道理离开这个贫贱,我也宁可不离开贫贱。也就是说离开贫贱,也要合乎理、合乎法,凡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就是我能免去我的贫穷,我也不免。我还要所谓“君子固穷”,君子就自己愿意穷。“小人穷斯滥矣”,那个小人一穷,他就不守规矩了。
所以这个有为法是“富贵是五更春梦”,人发财、当官,也就好像做一场春梦一样的,做一个好梦。在那个地方,糊糊涂涂的也不明白,觉得是不错,但是醒了,原来是作一个好梦。这个好梦,你说它是真的?是假的?我们人生也就是这样子。既然人生是春梦,那么功名呢?人生愿意得到功名、富贵荣华,可是“功名一片浮云”,你就得到什么好功名,也就好像空中一片浮云似的,没有什么基础,没有什么根基。
“眼前骨肉已非真”,我们今生大家遇到一起,你是我的父亲,是我的母亲,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姊妹,这六亲眷属遇到一起了,这不过都是一种因缘和合而遇,缘尽又都散了,所以说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你看那有的夫妇好得像一个似的,等一不好了,又离婚、又干什么的,搞得很多烦恼,很多麻烦就生出来了。恩爱反成仇恨哪!你人对人有一种恩爱,等一等太近了之后,又该打架、争吵,然后就变成仇恨了、冤家了、对头了。因为这个,你若明白的人,不要把那个金的枷锁套到脖子上,“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你不要把那个玉的锁锁到身上。“清心寡欲脱红尘”,要清净其心,寡少其欲,而脱离这红尘的苦恼。“快乐风光本分”,这才是真正快乐的风光,每一个人的本分。若能常常这样子,把这个有为法看得淡了,就不被这种境界所转。
那么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就是作梦,幻就是虚幻的,泡就是水泡,影就是人的影子。凡是有为法,也可以说是梦,也可以说是幻,也可以说是泡,也可以说是影。你都这样地观想,都是不实在的,没有真实的体性。“如露亦如电”,又像那个露水,又像那个电光石火似的。“应作如是观”,你应该这么样看。你能把它这样看,就不执着,一切都是听其自然地生生化化去转变去,不会被这个境界所迷了。所以有为法就是这样子,那么你看这一切有为的事,“心无所乐”:凡是世间这有为法,心里都没有什么执着了。
“见欢乐人”:看见有欢乐的人。“当愿众生”:也当愿众生,“常得安乐”:常常都得到安乐自在。“乐供养佛”:常常愿意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见苦恼人”:见这个人很痛苦的,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得到根本的智慧,就是把一切的习气毛病都断了,生出一种真正的智慧,能不被世间法所摇动。“灭除众苦”:把世间一切的苦恼都离开了,都灭除了。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见无病人”:修道的人见着没有病的人,这“思量有病苦,无病就是福”。见着这没有病的人,那么又发愿,发愿说“当愿众生”,“入真实慧”:一切众生都得到真实的智慧,不要跟着这个颠倒的境界跑。真实的智慧,明了一切是法、非法,明了一切善法、恶法,明了一切黑法、白法。那么真实的智慧,是每一个人本有的一种智慧,这本有的智慧人人都具足,可是人人都不会用这个真实的智慧,就用小聪明,用这个聪明鬼、伶俐虫,用那个小智慧,不用这个大智大慧。大智大慧是不占便宜的,是要吃亏的;小智小慧就各处想占便宜,不想吃亏。“永无病恼”:你若有真正的大智大慧,就没有病,也没有烦恼了。为什么呢?你有烦恼就是愚痴,没有烦恼了就是智慧;你没有病了就是破无明了,你有无明就是有病。所以没有病恼,就是破无明,露出真正的智慧来了。
“见疾病人”:前边是修道的人见着没有病的人要这样观想,那么见着有病的人呢,就“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知道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的。四大是什么呢?就是地水火风。我们这个身体的地水火风,坚硬就属于地大,润湿就属于水大,呼吸就属于风大,温暖就是火大,这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的。那么既然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本来是虚妄的,本来是空假的,那你又何必看那个身体像个宝贝似的,又怕它渴着,又怕它饿着,又怕它冷着,又怕它热着,对这个身体看得那么宝贵。其实这个身体,到时候它就不要你了,它就逃之夭夭了,跑了。
“离乖诤法”:那么知道这个身体是空寂的了,是个假的,那就没有什么争的了。乖就是不合理,乖违道理,违背…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