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P8

  ..续本文上一页人,我应该很贡高我慢的。”那也不对的。诳就是狂妄自大。

  “见路多尘”:看见那个路上多尘,很多尘土。像美国这个路很多是柏油路,用tar来造这个路就没有那么多尘,普通的路很多尘土的。这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远离这个红尘世界。这个尘坌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这么胡胡闹闹的,总是这么情情爱爱的、争争吵吵的、烦烦恼恼的,在这里头来转,来搅闹。愿意一切众生都离开这种的烦恼,离开这种尘坌的染污法。“获清净法”:得到清净没有染污这种的法,这种的快乐。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前边所说的那条路上是有尘,有尘就是这个路上不太干净,有一些个树叶子,或者垃圾在那儿,很多的尘垢遮盖这个路。也就是人很多烦恼、无明、习气在那儿遮障着你的菩提道路。现在是“见路无尘”:这时候又该发愿了,“当愿众生”,“常行大悲”:时时刻刻都行持这个大悲心,爱人如己,能“其心润泽”:这心里很慈悲的、很润泽的、很温暖的。

  “若见险道”:若见着这个世界上有危险的道路,很危险的,一走到这条道路上,就会堕落地狱、饿鬼、畜生,这谓之危险的道路。这时候又发愿,说“当愿众生”,“住正法界”:住持这个正法的法界里边。“离诸罪难”:离一切犯罪的这种因缘。

  “若见众会”:假设见着讲经法会,或者是无遮大会,或者种种的会,种种的聚会之处,这时候又“当愿众生”,“说甚深法”:能演说这个甚深的法要。“一切和合”:对一切都和合而不相扰,而不相害,所谓“道并行而不相背。”那么相安共处,彼此互相利益,互相和合,所以说一切和合。一切和合,就是没有争、没有贪、没有自私、没有自利,这一切的毛病都没有了,这叫和合。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若见大柱”:假设我们出家的人,或者修道的人,见着一个大的柱子,这时候也发愿,发什么愿呢?说“当愿众生”,“离我诤心”:离这个我心和诤心。我就是我执;诤是诤论,诤也可以说是法执,因为你有法执,所以就诤论起来了。在《金刚经》上,那个无诤三昧,说这个“诤”字说得很好的,说是:“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一争了,就不能得三昧了;不能得三昧,你就没有真正的智慧了。三昧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正受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你没有正定正受,就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你有了我执、法执,就不会有真正智慧。你想有真正智慧吗?就要先破我执和法执,所以说离我诤法、我诤这个心。“无有忿恨”:你心里什么时候也不存着一个忿恨的思想,不忿恨任何人。

  “若见丛林”:那么若见着一个大丛林的时候。那个树木丛生的一个地方叫丛林,那么道场里边,因为十方的僧众聚会到一起,也犹如大树一样,所以也叫丛林。若见丛林,“当愿众生”:当下就愿意一切众生。“诸天及人”:诸天和所有的一切人。“所应敬礼”:应该敬礼他,恭敬供养他。

  “若见高山”:若见这个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所做的善根,超出其他一切人,也就好像高山似的,“无能至顶”:没有任何人可以到你修行的前边,你修行是超过一切,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见棘刺树”:棘刺就是有刺的树。见这种树,那么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剪除什么呢?“三毒之刺”:三毒就是贪瞋痴这三毒。贪心,贪而无厌,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的名,都在贪求,总是不知足,这是贪。瞋,就是发脾气,常常有烦恼。痴,就是很愚痴的思想,不应该想的他要想,不应该知道的他要知道,不应该做的要做。贪瞋痴这三毒之刺,要早点把它剪除去。

  “见树叶茂”:见树木这个叶子非常茂盛的。“当愿众生”,“以定解脱”:用这个定的解脱华,“而为荫映”:而做为一个荫覆的、遮盖的这种荫凉。“若见华开”:见着这花开了。“当愿众生”,“神通等法”:神通等等的这一切的佛法,“如华开敷”:就好像花开那么新鲜、那么好看,百看不厌,这是神通等法,犹如花开一样。

  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若见树华”:这个“若见”,怎么叫“若见”?若见是还没有见着,假设若见着,在没有见着的时候,先有一个准备,说假设若见着。见着什么呢?见着树木花果,花草树木,就发愿了,说“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得到这个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就像那花似的。“具三十二”:具三十二相好。

  “若见果实”:假设见着树上结的果实,这时候也“当愿众生”,“获最胜法”:得到最殊胜的这种佛法。“证菩提道”:证得这个菩提觉道,得到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见大河”:遇着这个大河的时候。“当愿众生”:当愿这一切众生。“得预法流”:能预--参与这个法的源流,“入佛智海”:到佛的智慧之海里边去,也就是深入经藏了,到佛的智慧之海。

  《华严经》是佛宝藏的最深最妙处,现在讲这一品是〈净行品〉,这个“净行”是对着“染行”说的。因为我们人在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所见所闻都是染污法,不是清净法。这染污法也就变成一种染污的行为了。我们现在深信佛法,想要依法修行,也就必须要依照〈净行品〉这个法门,一点一点地勤拂拭,把这个习气毛病擦干净了它,一天比一天少一点,这叫净行。净行,就是清净行,没有染污法。所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要发愿,都是要利益其他的一切众生。这讲起来,净行品这种行门是无量无边的,所有的都要清净,先由十恶上清净,然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恢复清净。你恢复清净,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若不恢复清净,就不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我们修行,都有很多的偈颂:“当愿众生如何…,当愿众生如何…”,见着什么境界就发什么愿。所以在路上有尘土,就发愿怎么样;没有尘土的,又发什么愿,这一路一路这么下去,这样子才能恢复我们本有的清净行。

  今天这天气也很热的,我也不想令大家受太多热,所以也不多说了。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若见陂泽”:泽,就是有泥泞的地方;陂,那个地方不能种什么东西,所以叫陂泽。见着这个地方的时候,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说很快地了解而悟入这个诸佛一味之法。什么叫一味之法呢?这一味之法也就是佛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这种成佛的法。

  “若见池沼”:若见这个池--水池,和这个沼,沼也是有水的地方。有水池的地方,好像文王修这个灵台、灵沼,他那个台就叫灵台,沼就叫灵沼。在《诗经》上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那么这样子,古来的人也都对游泳、放生池、这个水也都很注重的,所以就修一个池,又修一个沼,在那儿养鱼,那么与民同乐。这个水池是水比较干净一点,那个沼的水就比较浑一点。所以我们修道的人见着水池子这个地方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语业满足”:这个语业是善语,善语的业圆满了,不是那个恶语满足了。善语是什么呢?所谓“慈悲嘴,方便舌”,所说的言语都是不离道德这个理论。“巧能演说”:巧就是善巧方便,能以令众生听见这个法,发菩提心,了悟生死的苦,超出轮回,修这个出世法。

  “若见汲井”:如果见着人在那儿打水,从那个井里头往外边汲水。“当愿众生”,“具足辩才”:具足无碍的辩才,有辞无碍辩、义无碍辩、法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具足这四无碍辩才。“演一切法”:演说一切的妙法,这一切的法,权说、实说、尘说、刹说、横说、竖说,无非第一义谛,无非一味之法。所以观机逗教,因人说法,能令众生反迷归觉,舍邪归正,这都是演说一切法应该具备的条件。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若见涌泉”:涌泉是在地里头涌出来的。涌出这个水,它是源源而来,源远流长,不会断绝的。所以这时候修道的比丘,或者出家的人,或者在家的人,若见着涌泉的时候,就要“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用种种的方便法门,增长自己的善根,也增长众生的善根。这个善根就是无穷无尽的,犹如那个涌泉一样的。

  “若见桥道”:若见着桥梁这个道路,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广度一切”所有的众生,“犹如桥梁”:自己就譬如那个桥梁,令众生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度到涅槃的彼岸,像一座桥梁一样。“若见流水”:假设见着流水的地方,这时候这个行者又要发心了,“当愿众生”,“得善意欲”:得最好的、最善的,你意念所愿意的、所希望的,都能达到你的希望。“洗除惑垢”:把你这个粗惑、细惑、尘沙惑都洗涤清楚了;见惑、思惑、无明惑,这也都洗涤清楚了。那么离一切染污的尘垢,而得到清净本源的自性光明。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