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我應該很貢高我慢的。”那也不對的。诳就是狂妄自大。
“見路多塵”:看見那個路上多塵,很多塵土。像美國這個路很多是柏油路,用tar來造這個路就沒有那麼多塵,普通的路很多塵土的。這時候又發願了,“當願衆生”,“遠離塵坌”:遠離這個紅塵世界。這個塵坌就是在這個世界上,這麼胡胡鬧鬧的,總是這麼情情愛愛的、爭爭吵吵的、煩煩惱惱的,在這裏頭來轉,來攪鬧。願意一切衆生都離開這種的煩惱,離開這種塵坌的染汙法。“獲清淨法”:得到清淨沒有染汙這種的法,這種的快樂。
見路無塵。當願衆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當願衆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若見衆會。當願衆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前邊所說的那條路上是有塵,有塵就是這個路上不太幹淨,有一些個樹葉子,或者垃圾在那兒,很多的塵垢遮蓋這個路。也就是人很多煩惱、無明、習氣在那兒遮障著你的菩提道路。現在是“見路無塵”:這時候又該發願了,“當願衆生”,“常行大悲”:時時刻刻都行持這個大悲心,愛人如己,能“其心潤澤”:這心裏很慈悲的、很潤澤的、很溫暖的。
“若見險道”:若見著這個世界上有危險的道路,很危險的,一走到這條道路上,就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這謂之危險的道路。這時候又發願,說“當願衆生”,“住正法界”:住持這個正法的法界裏邊。“離諸罪難”:離一切犯罪的這種因緣。
“若見衆會”:假設見著講經法會,或者是無遮大會,或者種種的會,種種的聚會之處,這時候又“當願衆生”,“說甚深法”:能演說這個甚深的法要。“一切和合”:對一切都和合而不相擾,而不相害,所謂“道並行而不相背。”那麼相安共處,彼此互相利益,互相和合,所以說一切和合。一切和合,就是沒有爭、沒有貪、沒有自私、沒有自利,這一切的毛病都沒有了,這叫和合。
若見大柱。當願衆生。離我诤心。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當願衆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當願衆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若見大柱”:假設我們出家的人,或者修道的人,見著一個大的柱子,這時候也發願,發什麼願呢?說“當願衆生”,“離我诤心”:離這個我心和诤心。我就是我執;诤是诤論,诤也可以說是法執,因爲你有法執,所以就诤論起來了。在《金剛經》上,那個無诤叁昧,說這個“诤”字說得很好的,說是:“诤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叁昧?”你一爭了,就不能得叁昧了;不能得叁昧,你就沒有真正的智慧了。叁昧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正受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你沒有正定正受,就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你有了我執、法執,就不會有真正智慧。你想有真正智慧嗎?就要先破我執和法執,所以說離我诤法、我诤這個心。“無有忿恨”:你心裏什麼時候也不存著一個忿恨的思想,不忿恨任何人。
“若見叢林”:那麼若見著一個大叢林的時候。那個樹木叢生的一個地方叫叢林,那麼道場裏邊,因爲十方的僧衆聚會到一起,也猶如大樹一樣,所以也叫叢林。若見叢林,“當願衆生”:當下就願意一切衆生。“諸天及人”:諸天和所有的一切人。“所應敬禮”:應該敬禮他,恭敬供養他。
“若見高山”:若見這個高山。“當願衆生”,“善根超出”:所做的善根,超出其他一切人,也就好像高山似的,“無能至頂”:沒有任何人可以到你修行的前邊,你修行是超過一切,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見棘刺樹。當願衆生。疾得翦除。叁毒之刺。
見樹葉茂。當願衆生。以定解脫。而爲蔭映。
若見華開。當願衆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見棘刺樹”:棘刺就是有刺的樹。見這種樹,那麼又發願了,說“當願衆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剪除什麼呢?“叁毒之刺”:叁毒就是貪瞋癡這叁毒。貪心,貪而無厭,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的名,都在貪求,總是不知足,這是貪。瞋,就是發脾氣,常常有煩惱。癡,就是很愚癡的思想,不應該想的他要想,不應該知道的他要知道,不應該做的要做。貪瞋癡這叁毒之刺,要早點把它剪除去。
“見樹葉茂”:見樹木這個葉子非常茂盛的。“當願衆生”,“以定解脫”:用這個定的解脫華,“而爲蔭映”:而做爲一個蔭覆的、遮蓋的這種蔭涼。“若見華開”:見著這花開了。“當願衆生”,“神通等法”:神通等等的這一切的佛法,“如華開敷”:就好像花開那麼新鮮、那麼好看,百看不厭,這是神通等法,猶如花開一樣。
若見樹華。當願衆生。衆相如華。具叁十二。
若見果實。當願衆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當願衆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若見樹華”:這個“若見”,怎麼叫“若見”?若見是還沒有見著,假設若見著,在沒有見著的時候,先有一個准備,說假設若見著。見著什麼呢?見著樹木花果,花草樹木,就發願了,說“當願衆生”,“衆相如華”:得到這個相好莊嚴,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就像那花似的。“具叁十二”:具叁十二相好。
“若見果實”:假設見著樹上結的果實,這時候也“當願衆生”,“獲最勝法”:得到最殊勝的這種佛法。“證菩提道”:證得這個菩提覺道,得到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見大河”:遇著這個大河的時候。“當願衆生”:當願這一切衆生。“得預法流”:能預--參與這個法的源流,“入佛智海”:到佛的智慧之海裏邊去,也就是深入經藏了,到佛的智慧之海。
《華嚴經》是佛寶藏的最深最妙處,現在講這一品是〈淨行品〉,這個“淨行”是對著“染行”說的。因爲我們人在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所見所聞都是染汙法,不是清淨法。這染汙法也就變成一種染汙的行爲了。我們現在深信佛法,想要依法修行,也就必須要依照〈淨行品〉這個法門,一點一點地勤拂拭,把這個習氣毛病擦幹淨了它,一天比一天少一點,這叫淨行。淨行,就是清淨行,沒有染汙法。所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要發願,都是要利益其他的一切衆生。這講起來,淨行品這種行門是無量無邊的,所有的都要清淨,先由十惡上清淨,然後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恢複清淨。你恢複清淨,才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你若不恢複清淨,就不會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修行,都有很多的偈頌:“當願衆生如何…,當願衆生如何…”,見著什麼境界就發什麼願。所以在路上有塵土,就發願怎麼樣;沒有塵土的,又發什麼願,這一路一路這麼下去,這樣子才能恢複我們本有的清淨行。
今天這天氣也很熱的,我也不想令大家受太多熱,所以也不多說了。
若見陂澤。當願衆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當願衆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當願衆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若見陂澤”:澤,就是有泥濘的地方;陂,那個地方不能種什麼東西,所以叫陂澤。見著這個地方的時候,又發願了,說“當願衆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說很快地了解而悟入這個諸佛一味之法。什麼叫一味之法呢?這一味之法也就是佛乘,“唯一佛乘,更無余乘”,這種成佛的法。
“若見池沼”:若見這個池--水池,和這個沼,沼也是有水的地方。有水池的地方,好像文王修這個靈臺、靈沼,他那個臺就叫靈臺,沼就叫靈沼。在《詩經》上說:“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那麼這樣子,古來的人也都對遊泳、放生池、這個水也都很注重的,所以就修一個池,又修一個沼,在那兒養魚,那麼與民同樂。這個水池是水比較幹淨一點,那個沼的水就比較渾一點。所以我們修道的人見著水池子這個地方又發願了,說“當願衆生”,“語業滿足”:這個語業是善語,善語的業圓滿了,不是那個惡語滿足了。善語是什麼呢?所謂“慈悲嘴,方便舌”,所說的言語都是不離道德這個理論。“巧能演說”:巧就是善巧方便,能以令衆生聽見這個法,發菩提心,了悟生死的苦,超出輪回,修這個出世法。
“若見汲井”:如果見著人在那兒打水,從那個井裏頭往外邊汲水。“當願衆生”,“具足辯才”:具足無礙的辯才,有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具足這四無礙辯才。“演一切法”:演說一切的妙法,這一切的法,權說、實說、塵說、刹說、橫說、豎說,無非第一義谛,無非一味之法。所以觀機逗教,因人說法,能令衆生反迷歸覺,舍邪歸正,這都是演說一切法應該具備的條件。
若見湧泉。當願衆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當願衆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梁。
若見流水。當願衆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若見湧泉”:湧泉是在地裏頭湧出來的。湧出這個水,它是源源而來,源遠流長,不會斷絕的。所以這時候修道的比丘,或者出家的人,或者在家的人,若見著湧泉的時候,就要“當願衆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用種種的方便法門,增長自己的善根,也增長衆生的善根。這個善根就是無窮無盡的,猶如那個湧泉一樣的。
“若見橋道”:若見著橋梁這個道路,又發願了,“當願衆生”,“廣度一切”所有的衆生,“猶如橋梁”:自己就譬如那個橋梁,令衆生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度到涅槃的彼岸,像一座橋梁一樣。“若見流水”:假設見著流水的地方,這時候這個行者又要發心了,“當願衆生”,“得善意欲”:得最好的、最善的,你意念所願意的、所希望的,都能達到你的希望。“洗除惑垢”:把你這個粗惑、細惑、塵沙惑都洗滌清楚了;見惑、思惑、無明惑,這也都洗滌清楚了。那麼離一切染汙的塵垢,而得到清淨本源的自性光明。
見修園圃。當願衆生。五欲…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