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屬于內財;外財,就是國城妻子,這屬于外財。內財也能舍,外財也能舍,這是財施。這個布施是要布施給旁人,不是盡叫旁人布施給自己,說:“布施布施,你要布施給我。”不是這樣子。
第二就要持戒。這持戒叫屍波羅蜜,屍羅就是戒的一個別名,又叫波羅提木叉,又叫戒。怎麼叫戒呢?戒就是止惡防非,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斷一切惡,是修一切善。
那麼前面講的,還有法施,那麼持戒必須也注重法施。這個法就是以法施人,以法來布施給人。什麼叫以法布施給人呢?譬如你印經典送給人,這是以法布施;你講經說法,令旁人聽經,明白經典,這也是法布施。你時時刻刻都本著弘揚佛法這個宗旨,不怕麻煩那個樣子,爲衆生來說法,這都是法施。“諸供養中,是法供養最。”講經說法的法師,這都是以法來供養所有的人,以法和所有的人來結緣。無畏施,就是旁人有所恐懼了,你能幫助他,令他沒有恐懼心了,這就是無畏施,令他人不生恐懼心。
那麼你持戒就是要這樣子,要本著財施、法施、無畏施,要幫助這個布施。這戒是止惡防非,諸惡不作,衆善奉行。那麼有五戒,又有沙彌十戒,又有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就叁百四十八條戒,菩薩就有十重四十八輕戒。那麼這個戒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二波羅蜜,能到彼岸,就是要持戒。
第叁要忍辱,忍辱波羅蜜。這個忍辱,你能忍的,你忍了,當然是忍辱了;你不能忍的,你若能忍,那才是真忍辱。真的是在你那個做不到的事情,你要做;忍不了的事情,你要忍,所謂“忍人所不能忍,讓人所不能讓,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行人所不能行的,是做人所不能做的。”這樣子,時時都不忘了這個忍辱波羅蜜。
第四就是精進,精進波羅蜜。精進,要身精進、心精進。身精進就是拜佛、禮忏、誦經,這一切以身來行持佛法。心精進,是念茲在茲地時刻都要修持這個佛法。
那麼禅定波羅蜜,又叫禅那波羅蜜。禅那是梵語,翻譯過來叫“思惟修”,又叫“靜慮”。總而言之,思惟修也是靜慮,靜慮也是思惟修。參禅多數是參悟話頭:或者參念佛是誰?或者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或者參怎麼樣是沒有了的東西?世界上萬物都會了,都會沒有了,什麼是不能沒有的?參!
第六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智慧。那麼智能有叁種,有文字的智能、觀照的智慧、實相的智慧。由文字的智能,而生出來一種觀照的智慧,由觀照的智慧,而達到實相的智慧。得到實相的智慧了,就不會顛倒,不會糊塗了。
所以這是六波羅蜜,六種的法門。我們學佛法的人,若能六種法門一起去修行,更好!若不能完全修,一門深入,也會達到彼岸,了生脫死。所以這六種的法門,人人都應該深深地來研究,把它記熟了,到用的時候,如探囊取物,隨時用隨時就有。
雲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禅解脫叁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雲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幹闼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上人:果瞻,這一段這十種力,你先給他們用中文講一講,用英文也講一講。
果瞻:我沒有本子。
上人:我給你這個本子。找到了沒有?雲何得處非處智力,從那個“慈悲喜舍”後邊那兒,這十種解脫力。
果瞻:“雲何得處非處智力”,智是智慧的智,力就是力量的力,處就是十二處那個處,一個地方那個處。處非處智力,這個意思就是成佛有這十種的智慧力量。佛的境界,他知道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的;什麼是恰當的,什麼是不恰當的,這個是處非處智力,他知道什麼是恰到好處,什麼不是恰到好處。所以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就說:“雲何得處非處智力”,怎麼樣得到佛所有的處非處智力,這個智慧的力量。
第二個他就請問文殊師利菩薩,問怎麼樣得到過去、未來、現在業報智力?這種智慧的力量,就是佛可以了解,可以深深地明白,一切衆生這個因緣果報。他過去世做過什麼事情?未來能得到什麼果報?現在在這個娑婆世界,他爲什麼有這樣一個生命,這樣一個身體,這樣一個環境?這一切微細微細的,佛都能知道。
上人:有什麼問題沒有?沒有問題就pass(通過)他了。
果瞻:那個“至處道”,請問這個是不是他知道那個道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上人:是啊!
果瞻:還有請問師父那個“處”,就是衆生出生的情形,佛都很了解?
上人:嗯!他們大約都沒有什麼問題了!
弟子:請問這個“處非處”,前面法師所講的“處非處”是正和不正,對、不對,佛很了解這個。我想這不是有一個地方,這個是對待法,是二分法,沒有一個境界是超過這個二分法的。
師父:這個答複在後邊的偈頌裏頭都有,等到講到偈頌的時候,你注意聽一點就會有答複了。現在都只是問問題,還沒有到答複的問題的時候,所以請忍耐一點,那麼等一等,或者下個月就開始答複問題了。那麼你問的這個問題也是很有道理的,這個並不是一定有什麼處所,就是合理、不合理的一種理論。怎麼樣,可以等嗎?若不可以等,我現在可以答複;但是若可以等,在這個偈頌裏邊答複得更圓滿。
弟子:我有萬年,我可以等。
上人:你叫什麼名字?
弟子:果達。
上人:我聽她聲音已經是“果達”了。通達的達,我聽她的聲音,我覺得是果達。果達是無所不達,無所不通,這就是處非處智力。Okay!不要等一萬年了。
“雲何得處非處智力”:處就是合理的,非處是不合理的。處,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對的;非處是不對的。怎麼樣能得到這種智慧的力量?怎麼樣才能修得這佛的十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怎麼知道過去的業報,知道現在的業報,知道未來的業報這種智慧的力量?“根勝劣智力”:怎麼能知道一切衆生根基的殊勝和劣根?劣根性的衆生是不容易度的;不容易度,你就不度他了嗎?不可以的。因爲他劣根性,你才應該教他增長這個勝的根性。
“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就不是一種的界。“種種解智力”:又怎麼樣才能得到種種解的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怎麼樣才能得到一切至處道智力?“禅解脫叁昧染淨智力”:怎麼樣才能得到禅解脫叁昧染淨的智力?叁昧就是定,禅解脫這種定的染淨,這種智慧的力量,怎麼樣能得到呢?“宿住念智力”:怎麼能知道以前和現在這種智慧的力量?“無障礙天眼智力”: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障礙天眼的智力?“斷諸習智力”:斷這一切的習氣的智慧力量,怎麼樣能得?
“雲何常得天王、龍王”:常常能得到天上這個四大天王,和一切龍的龍王,“夜叉王”:和一切夜叉,這個速疾鬼的鬼王,“幹闼婆王”:和玉帝那個樂神這個幹達婆王,“阿修羅王”:和有天福、沒有天權那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和大鵬金翅鳥這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和玉帝那兒的樂神緊那羅王,和“摩睺羅伽王”:這個大蟒蛇的一個王,“人王、梵王”:人間的皇帝,和這個大梵天王“之所守護”:他們常常都來保護。這個天龍八部,一切的鬼神王都常常來保護,又來“恭敬供養”。這得怎麼樣才能得到這種境界呢?這個都是下邊的偈頌裏頭答複這些個問題,所以我請各位先不要著急,等一等這個問題都會解答的。
雲何得與一切衆生。爲依。爲救。爲歸。爲趣。爲炬。爲明。爲照。爲導。爲勝導。爲普導。雲何于一切衆生中爲第一。爲大。爲勝。爲最勝。爲妙。爲極妙。爲上。爲無上。爲無等。爲無等等。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爲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衆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于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爲衆生第二導師。佛子。雲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智首菩薩問了前邊這個七菩提、六度、四無量心,又天龍八部這等等,那麼接著又問了,說“雲何得與一切衆生爲依、爲救”:得怎麼樣才能得到做衆生的依靠?怎麼樣才能做衆生一個皈依者,一個救護者?“爲歸”:怎麼樣才能做爲衆生一個歸宿的道理?“爲趣”:怎麼樣才能使令衆生趣向無上的道理?“爲炬”:怎麼樣才能做衆生的一個大火炬?“爲明”:怎麼樣才能做衆生的一個大明燈?“爲照”:怎麼樣才能把衆生的黑暗給照去?“爲導”:怎麼樣才能做衆生的一個向導,令衆生都走上菩提的大道,到了萬佛城?“爲勝導”:怎麼樣才能做衆生一個最殊勝的大導師?“爲普導”:怎麼樣才能做衆生一個普導的導師?普遍接引衆生都證菩提果。
“雲何于一切衆生中”:得怎麼樣才能衆生中“爲第一”:做衆生中的第一,衆生中的第一就是佛。“爲大”:怎麼樣才能做衆生中一個大丈夫?“爲勝”:怎麼樣才能做衆生裏頭一個勝丈夫?“爲最勝”:怎麼樣才能做衆生中最勝的大丈夫?“爲妙”:怎麼樣在衆生裏邊,才能成爲妙湛總持不動尊?“爲極妙”:怎麼樣才能在衆生裏邊,成爲極妙的一個不動尊?“爲上”:怎麼樣才能爲衆生中最上的,再沒有比這個上了?“爲無上”:怎麼樣才能做衆生的無上?無上就是佛了。“爲無等”:怎麼樣才能做衆生裏頭,沒有比的這一類衆生?“爲無等等”:怎麼樣才能做衆生裏邊,沒有比的沒有比,沒有可以和他來比的了?
“爾時”: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就說了,說:善哉!善哉!佛的真子啊!“汝今爲欲多所饒益,多所安…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