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3

  ..續本文上一頁隱”:你現在爲著想要多所饒益這一切的衆生,多所安穩這一切的衆生,“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哀愍世間一切的衆生,來利樂一切的天人。“問如是義”:你能問像前邊你所問這些個好的問題。

  “佛子,若諸菩薩”:若所有的菩薩,“善用其心”:那麼很好地他善自攝護衆生,來用心教化衆生,“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想要利益衆生的菩薩,他就能以得到一切的勝妙,殊勝而不可思議的這種功德。“于諸佛法”:對于佛法裏頭,“心無所礙”:他的心一點障礙也沒有了。“住去來今”:不論是在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之道”:住在這個諸佛之道裏邊。“隨衆生住”:他也隨衆生而住,“恒不舍離”:他不舍離一切衆生,來教化一切衆生。“如諸法相”:就像所有的法相所說的那個樣子,“悉能通達”:所有的一切法,他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一切的法相,他能分別詳盡,分別非常清楚,他都了解一切的法相。

  “斷一切惡”:他什麼惡都會斷了。“具足衆善”:那麼圓滿一切的衆善了。“當如普賢色像第一”:當如普賢菩薩那個色像第一,能以做衆生裏頭的第一。“一切行願”:一切修行和他所發的願,“皆得具足”:都得到圓滿具足了。“于一切法,無不自在”: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對于一切法,他都是左右逢源,沒有不通達無礙的,沒有不了解的。“而爲衆生第二導師”:做爲衆生第二導師,佛是衆生第一導師,他能做衆生的第二導師。

  “佛子,雲何用心”:得怎麼樣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怎麼樣用心?怎麼樣修行?怎麼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佛子?那麼你聽下邊那個偈頌,就明白了,能獲一切的勝妙功德。“佛子”:那麼又叫一聲佛子,才說:

  菩薩在家。當願衆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菩薩在家”:菩薩不一定是出家,有在家也是菩薩,出家也是菩薩。菩薩在家,就是在家的菩薩,那麼出家的菩薩當然也包括在內了。說“當願衆生”:我就願意衆生。“知家性空”:知道這個家也是空的。“免其逼迫”:不要那麼認真啊!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舍不得呀!又什麼開門七件事--米面油鹽醬醋茶,都要你來安排。這個都是空的,等到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在這兒作戲,就好好做就是了,何必又那麼多憂愁煩惱、爭爭吵吵,啊!無明火高叁千丈呢!不需要!不需要受這種無明的熬煎,和這個煩惱的逼迫。

  菩薩是半梵語,具足叫菩提薩發,翻譯成中文,就叫“覺有情”,又叫“有情覺”,又叫“大道心的衆生”,又叫“大士”,又叫“開士”,又叫“有上士”,這有很多種的名字。

  怎麼叫覺有情呢?他是用覺悟的道理來教化所有的衆生,令所有的衆生都反迷歸覺,舍邪從正,離苦得樂,了生脫死,這是覺有情。

  又是有情覺,怎麼叫有情覺呢?就是說這個菩薩本來和你我他現在的人都是一樣的,但是他覺悟了。怎麼叫覺悟呢?覺悟就是真明白了,不顛倒了,不糊塗了,不迷了,不染苦爲樂了。那麼在衆生裏邊,他是有真正智慧的一個人,所以叫有情覺,有情的衆生他得到覺悟了。他雖然得到覺悟了,他還不願意自己獨樂這種覺悟的智慧,他還願意以自己所得到的這種智慧,來教化,令其他所有的有情都得到這種的覺悟,都得到這種的智慧,得到這種的明白。

  所以又叫大道心衆生,他也是個衆生,不過他心量大,所謂“心大意大,能包括天下”,包括這個叁千大千世界。我們衆生就是心狹性窄,心小,量也小,一粒微塵也包不了。所以他叫大道心的衆生。又叫大士,是一個大菩薩,菩薩中的大菩薩。那麼又叫大開士,他非常開明,不自私、不自利、不貪、不求、不爭,是一個大心之士。

  那麼又叫有上士,怎麼叫有上士呢?佛叫無上士,菩薩還叫有上士,菩薩上邊還有佛呢!所以叫有上士。這種種的名字,無非就形容菩薩他是不自私的、不自利的、不求、不貪,也不和任何的人去爭,這就是菩薩的一種本分。

  那麼菩薩在家,菩薩有受比丘戒的,是出家人。那麼受比丘戒,又要受菩薩戒。這個菩薩是大乘,大乘他是可以出家,也可以遊戲人間,遊戲叁昧,用種種的神通變化來教化衆生,不拘小節,一切都是有這種大造大化、大悲大願、大仁大智大勇這種的行爲。都是旁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做了;旁人不能舍的事情,他能舍了;旁人不能忍的事情,他能忍了;旁人不能讓的事情,他能讓了,所以這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能以很特別的,這就是菩薩。菩薩在家,出家、在家都一樣的。在家,好像龐居士,那就是在家的菩薩,他帶著太太、兒子、女,都一起開悟了,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那麼這個菩薩在家,當願衆生,這時候就願意所有的一切衆生。知家性空,要不執著這個家庭,要把家庭看得破、放得下,然後就得到自在了。不要執著說:“啊!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房子、我的地、我的什麼什麼什麼,都是我的。”結果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什麼也不是我的了。那麼他在活著的時候,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他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知家性空,知這個家庭也是暫時間的因緣會遇,有這個緣大家聚到一起了,這是一個本來性空的,本來是沒有什麼。

  免其逼迫,因爲你知道它是空的了,就不會認真了;不會認真了,就不被它所迷了;不被它所迷了,就不會受它逼迫了;不會受它逼迫了,就沒有痛苦了。你看!這就是這一套的嘛!所以免其逼迫。你若處處認真,啊!這個也放不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閻王爺一封信來了,說:Please coming!這時候就跟著乖乖地就去了。去到那地方,閻王爺說:“哦!好,你現在要到地獄住五百個大劫。”頭低低地就到地獄去了,什麼話也不講。這就因爲什麼呢?因爲執著,看不空。

  孝事父母。當願衆生。善事于佛。護養一切。

  “孝事父母”:菩薩是最注重孝道,孝順父母,因爲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就全家安,這是孝事父母。“當願衆生”:這時候願意所有的一切衆生,“善事于佛”:對佛也孝順,善事于佛就是孝順佛。“護養一切”:保護一切衆生,來供養一切衆生。看一切衆生,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能以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來慈心下氣、恭敬一切、供養一切。

  妻子集會。當願衆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當願衆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伎樂聚會。當願衆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妻子集會”:菩薩都有他的眷屬,他的眷屬有的時候也和其他的菩薩共同集會到一起。可是集會到一起,大家是來研究佛法的,討論真理的,所以說妻子集會。這菩薩就和菩薩的眷屬聚會到一起,這個時候他也就發願了,說“當願衆生”,“冤親平等”:菩薩這時候他就作一種觀想。觀想什麼呢?他說,誰對他有恩的,他也是一樣;對他有怨的,也是一樣;對他有仇恨的,他也一樣;是他的骨肉親戚,也一樣。菩薩不像衆生有種種的分別,總是覺得這是我爸爸,那是我媽媽,那是我的哥哥,那是我弟弟,這是我妹妹,那是我姐姐,總有這些個分別,不能同體大觀,不能看成一個。若真能平等了,那就沒有彼此的分別。

  “永離貪著”:看成平等,也沒有這種貪欲了,永離開這種貪欲。不是見著財就貪著于財;見著色就貪著于色;遇著名就貪著于名;遇著好吃的東西,更是饞欲流涎,從口裏都要伸出手來,去拿這好吃的東西;那麼要是沒有事情,就貪著于睡,這個樣子。

  “若得五欲”:菩薩若得到財色名食睡,或者色聲香味觸這五欲。色聲香味觸也是五欲,財色名食睡,這都是五欲。這五欲就是五種東西,令你顛倒的,令你忘不了的,令你不能修行了,令你迷戀于這個五欲裏邊。迷戀到這個上,見著財,也迷了;見著色,更迷了;見著名了,也是邁不動步了;見著吃的,更是不願意走路了;睡,那更不要說了,入了睡覺叁眛,鼻息如雷,誰叫也叫不醒,搞個鬧鍾,鬧鍾啷啷啷…,你把它按下了,又睡著了。你看!這個就是貪著于睡。

  若得五欲,“當願衆生”,“拔除欲箭”:這個欲就像一支毒箭似的,你要咬著牙、忍著痛,把它拔出來,拔出五欲的這種毒箭。“究竟安隱”:究竟得到快樂安穩了。

  “伎樂聚會”:伎樂聚會就譬如這個跳舞、開party(宴會),開大party,在那兒互相跳啊、舞啊,有的上天了,有的遁地了,這互相都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了,上無天、下無地,中間也沒有人了,啊!這個真是神乎其神了。“當願衆生”:這時候不要忘了,還要當願衆生,“以法自娛”:應該以法來做爲自己的快樂,自己娛樂:我念念《法華經》,很高興的!念念《楞嚴經》,啊!更高興!念念《華嚴經》,啊!更得到佛這個無上的法寶!高興得不得了!這是以法自娛。“了伎非實”:要真正明了這種暫時間的娛樂,不是永久的快樂。這個不是真實的,這都是虛妄,令你顛倒,令你迷惑,這是說法,叫你趕快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呢!

  若在宮室。當願衆生。入于聖地。永除穢欲。

  著璎珞時。當願衆生。舍諸僞飾。到真實處。

  上升樓閣。當願衆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若在宮室”:菩薩的示現,有的時候也做國王,做轉輪聖王,做金輪王,做銀輪王,做銅輪王,做鐵輪王。他做國王來教化衆生,所以住的地方也有宮殿,這宮殿也就是宮室。若在宮室,“當願衆生”:這菩薩就回向了,說:現在我願意所有的衆生“入于聖地”:他們都登不退轉這個聖人的地,得到清淨的這種妙法。“永除穢欲”:永遠他們離開汙穢的、不幹淨的這種欲,這種不清淨的東西。

  “著璎珞時”:菩薩他有的時候戴著璎珞,或者戴著這個珠鏈,戴著一種莊飾品。這個時候菩薩戴這個,他也就回向,說是我現在“當願衆生”:我願意所有的一切衆生。“舍諸僞飾”:要莊嚴自性的珍寶…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