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隐”:你现在为着想要多所饶益这一切的众生,多所安稳这一切的众生,“哀愍世间,利乐天人”:哀愍世间一切的众生,来利乐一切的天人。“问如是义”:你能问像前边你所问这些个好的问题。
“佛子,若诸菩萨”:若所有的菩萨,“善用其心”:那么很好地他善自摄护众生,来用心教化众生,“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想要利益众生的菩萨,他就能以得到一切的胜妙,殊胜而不可思议的这种功德。“于诸佛法”:对于佛法里头,“心无所碍”:他的心一点障碍也没有了。“住去来今”:不论是在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道”:住在这个诸佛之道里边。“随众生住”:他也随众生而住,“恒不舍离”:他不舍离一切众生,来教化一切众生。“如诸法相”:就像所有的法相所说的那个样子,“悉能通达”:所有的一切法,他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一切的法相,他能分别详尽,分别非常清楚,他都了解一切的法相。
“断一切恶”:他什么恶都会断了。“具足众善”:那么圆满一切的众善了。“当如普贤色像第一”:当如普贤菩萨那个色像第一,能以做众生里头的第一。“一切行愿”:一切修行和他所发的愿,“皆得具足”:都得到圆满具足了。“于一切法,无不自在”: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对于一切法,他都是左右逢源,没有不通达无碍的,没有不了解的。“而为众生第二导师”:做为众生第二导师,佛是众生第一导师,他能做众生的第二导师。
“佛子,云何用心”:得怎么样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怎么样用心?怎么样修行?怎么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佛子?那么你听下边那个偈颂,就明白了,能获一切的胜妙功德。“佛子”:那么又叫一声佛子,才说: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菩萨在家”:菩萨不一定是出家,有在家也是菩萨,出家也是菩萨。菩萨在家,就是在家的菩萨,那么出家的菩萨当然也包括在内了。说“当愿众生”:我就愿意众生。“知家性空”:知道这个家也是空的。“免其逼迫”:不要那么认真啊!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舍不得呀!又什么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都要你来安排。这个都是空的,等到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在这儿作戏,就好好做就是了,何必又那么多忧愁烦恼、争争吵吵,啊!无明火高三千丈呢!不需要!不需要受这种无明的熬煎,和这个烦恼的逼迫。
菩萨是半梵语,具足叫菩提萨发,翻译成中文,就叫“觉有情”,又叫“有情觉”,又叫“大道心的众生”,又叫“大士”,又叫“开士”,又叫“有上士”,这有很多种的名字。
怎么叫觉有情呢?他是用觉悟的道理来教化所有的众生,令所有的众生都反迷归觉,舍邪从正,离苦得乐,了生脱死,这是觉有情。
又是有情觉,怎么叫有情觉呢?就是说这个菩萨本来和你我他现在的人都是一样的,但是他觉悟了。怎么叫觉悟呢?觉悟就是真明白了,不颠倒了,不糊涂了,不迷了,不染苦为乐了。那么在众生里边,他是有真正智慧的一个人,所以叫有情觉,有情的众生他得到觉悟了。他虽然得到觉悟了,他还不愿意自己独乐这种觉悟的智慧,他还愿意以自己所得到的这种智慧,来教化,令其他所有的有情都得到这种的觉悟,都得到这种的智慧,得到这种的明白。
所以又叫大道心众生,他也是个众生,不过他心量大,所谓“心大意大,能包括天下”,包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众生就是心狭性窄,心小,量也小,一粒微尘也包不了。所以他叫大道心的众生。又叫大士,是一个大菩萨,菩萨中的大菩萨。那么又叫大开士,他非常开明,不自私、不自利、不贪、不求、不争,是一个大心之士。
那么又叫有上士,怎么叫有上士呢?佛叫无上士,菩萨还叫有上士,菩萨上边还有佛呢!所以叫有上士。这种种的名字,无非就形容菩萨他是不自私的、不自利的、不求、不贪,也不和任何的人去争,这就是菩萨的一种本分。
那么菩萨在家,菩萨有受比丘戒的,是出家人。那么受比丘戒,又要受菩萨戒。这个菩萨是大乘,大乘他是可以出家,也可以游戏人间,游戏三昧,用种种的神通变化来教化众生,不拘小节,一切都是有这种大造大化、大悲大愿、大仁大智大勇这种的行为。都是旁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做了;旁人不能舍的事情,他能舍了;旁人不能忍的事情,他能忍了;旁人不能让的事情,他能让了,所以这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能以很特别的,这就是菩萨。菩萨在家,出家、在家都一样的。在家,好像庞居士,那就是在家的菩萨,他带着太太、儿子、女,都一起开悟了,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那么这个菩萨在家,当愿众生,这时候就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知家性空,要不执着这个家庭,要把家庭看得破、放得下,然后就得到自在了。不要执着说:“啊!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房子、我的地、我的什么什么什么,都是我的。”结果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也不是我的了。那么他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知家性空,知这个家庭也是暂时间的因缘会遇,有这个缘大家聚到一起了,这是一个本来性空的,本来是没有什么。
免其逼迫,因为你知道它是空的了,就不会认真了;不会认真了,就不被它所迷了;不被它所迷了,就不会受它逼迫了;不会受它逼迫了,就没有痛苦了。你看!这就是这一套的嘛!所以免其逼迫。你若处处认真,啊!这个也放不不下,那个也放不下,阎王爷一封信来了,说:Please coming!这时候就跟着乖乖地就去了。去到那地方,阎王爷说:“哦!好,你现在要到地狱住五百个大劫。”头低低地就到地狱去了,什么话也不讲。这就因为什么呢?因为执着,看不空。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孝事父母”:菩萨是最注重孝道,孝顺父母,因为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就全家安,这是孝事父母。“当愿众生”:这时候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善事于佛”:对佛也孝顺,善事于佛就是孝顺佛。“护养一切”:保护一切众生,来供养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能以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来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供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伎非实。
“妻子集会”:菩萨都有他的眷属,他的眷属有的时候也和其他的菩萨共同集会到一起。可是集会到一起,大家是来研究佛法的,讨论真理的,所以说妻子集会。这菩萨就和菩萨的眷属聚会到一起,这个时候他也就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冤亲平等”:菩萨这时候他就作一种观想。观想什么呢?他说,谁对他有恩的,他也是一样;对他有怨的,也是一样;对他有仇恨的,他也一样;是他的骨肉亲戚,也一样。菩萨不像众生有种种的分别,总是觉得这是我爸爸,那是我妈妈,那是我的哥哥,那是我弟弟,这是我妹妹,那是我姐姐,总有这些个分别,不能同体大观,不能看成一个。若真能平等了,那就没有彼此的分别。
“永离贪着”:看成平等,也没有这种贪欲了,永离开这种贪欲。不是见着财就贪着于财;见着色就贪着于色;遇著名就贪着于名;遇着好吃的东西,更是馋欲流涎,从口里都要伸出手来,去拿这好吃的东西;那么要是没有事情,就贪着于睡,这个样子。
“若得五欲”:菩萨若得到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这五欲。色声香味触也是五欲,财色名食睡,这都是五欲。这五欲就是五种东西,令你颠倒的,令你忘不了的,令你不能修行了,令你迷恋于这个五欲里边。迷恋到这个上,见着财,也迷了;见着色,更迷了;见著名了,也是迈不动步了;见着吃的,更是不愿意走路了;睡,那更不要说了,入了睡觉三眛,鼻息如雷,谁叫也叫不醒,搞个闹钟,闹钟啷啷啷…,你把它按下了,又睡着了。你看!这个就是贪着于睡。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这个欲就像一支毒箭似的,你要咬着牙、忍着痛,把它拔出来,拔出五欲的这种毒箭。“究竟安隐”:究竟得到快乐安稳了。
“伎乐聚会”:伎乐聚会就譬如这个跳舞、开party(宴会),开大party,在那儿互相跳啊、舞啊,有的上天了,有的遁地了,这互相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上无天、下无地,中间也没有人了,啊!这个真是神乎其神了。“当愿众生”:这时候不要忘了,还要当愿众生,“以法自娱”:应该以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自己娱乐:我念念《法华经》,很高兴的!念念《楞严经》,啊!更高兴!念念《华严经》,啊!更得到佛这个无上的法宝!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以法自娱。“了伎非实”:要真正明了这种暂时间的娱乐,不是永久的快乐。这个不是真实的,这都是虚妄,令你颠倒,令你迷惑,这是说法,叫你赶快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呢!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在宫室”:菩萨的示现,有的时候也做国王,做转轮圣王,做金轮王,做银轮王,做铜轮王,做铁轮王。他做国王来教化众生,所以住的地方也有宫殿,这宫殿也就是宫室。若在宫室,“当愿众生”:这菩萨就回向了,说:现在我愿意所有的众生“入于圣地”:他们都登不退转这个圣人的地,得到清净的这种妙法。“永除秽欲”:永远他们离开污秽的、不干净的这种欲,这种不清净的东西。
“着璎珞时”:菩萨他有的时候戴着璎珞,或者戴着这个珠链,戴着一种庄饰品。这个时候菩萨戴这个,他也就回向,说是我现在“当愿众生”:我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舍诸伪饰”:要庄严自性的珍宝…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