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舍弃了皮毛的这种璎珞、这种装饰品,不要这种装饰品。“到真实处”:到那个真实究竟的庄严处,究竟地以佛的庄严而自庄严。
“上升楼阁”:菩萨上楼的时候,他也就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升正法楼”:要上这个正法的楼。升正法楼就不存一切的邪知邪见,要存正知正见,来“彻见一切”:彻底了解,大彻大悟,明白这所有一切的道理。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若有所施”:菩萨修行菩萨道,是利人济物,广度群品。那么菩萨是常常要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既然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所以菩萨就常常做布施,常常来帮助其他的一切众生。在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的时候,他又发愿了。发什么愿呢?就“当愿众生”:因为菩萨念念是为着教化众生,念念是为的利益众生,念念是愿意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所以他在或者自己布施给其他人的时候,或者其他人布施给自己的时候,或者既布施他人,他人又布施自己的时候,他常常观照三轮体空,没有一个能施,也没有一个所施,中间也没有一个能受,也没有个所受,能所俱空,施受双亡。那么他就当愿一切众生,“一切能舍”:一切一切都能舍,这一切包括内财、外财。
内财就是头目脑髓,这是内财。我们各位想一想,菩萨舍眼目给旁人,他也能舍得;舍骨髓他也能舍得,舍这个脑他也能舍,舍眼睛他也能舍;甚至于舍全个头他都能舍。头目脑髓,他一切一切都能舍,这是内财。外财,国城妻子,自己的国,他可以把它布施给其他的人,让贤于其他人;城,一个大城市,他也可以让给人,送给人,布施给人;妻,他的太太,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给其他的人;子,把自己的儿子也可以布施给其他的人。这种种的难舍能舍,难施能施,这一切都能舍。“心无爱着”:菩萨了悟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所以心里一点执着贪爱也没有,贪爱和执着都没有了。
“众会聚集”:菩萨在大众众会聚集的时候,他也发“当愿众生”:愿意当来一切众生,“舍众聚法”:舍这一切的染污法。这众聚法就是染污法,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五钝使、五利使这些个染污的法。“成一切智”:成就一切的智慧,一切智慧都具足了。
“若在厄难”:菩萨有的时候也会遇着厄难,好像虚老是个菩萨,可是他也掉到水里,在水里冲得二十四个钟头,这也是厄难嘛!所以你不要以为菩萨就没有厄难了,菩萨也常常示现在疾病里头,在厄难里头,所以他又“当愿众生”,“随意自在”:他无论到什么地方,无入而不自得焉,随意自在,自在无碍。“所行无碍”:他所行所作都是圆融无碍,没有一点的执着。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舍居家时”:这菩萨是有眷属的,可是有的时候菩萨也要出家,把家都布施了,他能布施国城妻子,这当然就包括家庭在内了。所以菩萨愿意示现解脱相,不愿意有所拘束,他也为众生说解脱法,令一切众生促进觉悟,知道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所以菩萨有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家财,一切的财产都布施出来,舍居家时,都布施出来了。在这时候菩萨就发心了,说“当愿众生”,“出家无碍”:所有的众生快一点都发菩提心,出家修道,得到无碍的菩提道果了。
“心得解脱”:免得你那个心又挂着东,又挂着西,又挂着南,又挂着北,又挂着上,又挂着下。挂东也舍不得,挂西也舍不得,挂南也舍不得,挂北也舍不得,挂上也舍不得,挂下也舍不得,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都是挂碍。有这一切的挂碍,就不能得到解脱;你心里心无挂碍,才没有恐怖呢!你为什么有忧悲苦恼呢?为什么又哭又笑、又喊又叫呢?就因为有所挂碍,还没有把这个世间一切都看破了,放下自在了,你得不到自在。所以说菩萨若出家的时候,他明白一切都是无碍的,明白一切无常,就愿意修无碍法,心里得到一种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平安、真正的无忧无愁、无挂无碍、无人无我、无乐无苦。在心里头,超出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种的境界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心里时时都是快乐,时时都是自在的,时时都是解脱的。
“入僧伽蓝”:菩萨到庙上去烧香拜佛。这僧伽蓝就是清净的修道处。“当愿众生”:就当愿所有的一切众生。“演说种种”:演说种种什么呢?“无乖诤法”:无乖就是没有违背,诤就是诤论。不乖违就是不违背正法,不违背大乘的教理。那么诤,就是同人辩论,同人诤论,诤论得甚至于发起脾气来,啊!面红脖子粗的,这个样子是很难看的,那个怒发冲冠,好像雷霆万钧似的那么样子发脾气,这叫诤法。无乖诤法,要学没有乖诤这种法。
“诣大小师”:菩萨或者见大乘的法师,或者见小乘的法师;或者见大僧,或者见二僧。这个“大”可以说是大乘,“小”可以说是小乘;这个“大”又可以说是大僧,“小”又可以说是二众,二众就是尼师。但是菩萨也不能轻看比丘、比丘尼,所以诣大小师,“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愿意一切众生,“巧事师长”:这个巧就是合法度,合这个道理,不会乖违这个戒律,那么都合法合度,一切都很如法次第的,这是巧事师长。无论大师、小师,都要善事师长。“习行善法”:修习、学习这个善的法,不要学那个恶法。善法就是令人时时都欢喜,而没有瞋恨,所以这是一切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求请出家”:菩萨有的时候想要出家,想要出家必须要去求请善知识来出家。所以在这时候,又发愿说“当愿众生”,“得不退法”:能得到不退转这个法,得到三不退,是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于二乘;行不退,不退于菩萨行;位不退,不退大乘的果位,这三不退。“心无障碍”:心里没有所障碍。
那么这个出家,有种种的出家:有出烦恼家的,有出三界家的,有出火宅家的。那么火宅,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三界。这三界没有一个地方是平安的,不要说我们人间处处没有平安的地方,就是天上也不平安。天上四禅、四空处、无想和那含,这些天都是不究竟的,都是不平安的,那个劫火燃烧的时候--现在你们各位要认识清楚,所谓劫火燃烧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死光、这种殛光,这种殛光就是劫火。你看看!它打到什么地方,那个房廊屋舍、树木不死,人就都没有生命了,这都叫劫火。这个劫火燃烧,天上都受不了,那个太空都受不了这种劫火,所以这三界无安,我们出家要出这个三界家。
要出烦恼家,每一个人都有烦恼,这个烦恼一来了,什么都忘了,这无明烦恼一起来,就三千丈那么高,由地下冲到天上去。要出这个烦恼家,又出这个生死家,生死也是家。那么菩萨愿意出这种家,所以心无障碍,心里一点障碍也没有,一点放不下、舍不得这个心都没有。
“脱去俗服”:这个脱去俗服是把在家这个衣服脱去了。那么这时候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愿意这一切的众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勤修善功德,栽培自己这个善根。“舍诸罪轭”:舍去那个罪的轴心,,就像那个车轴的轴心,把它舍去了;轴心舍去了,那么它就停止这个罪报了。
“剃除须发”:这个菩萨出家要把头也剃了,把胡子也剃了,这是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这时候又发愿了,愿意一切众生,“永离烦恼”:我们各位想一想,出家的人最要紧就是离烦恼,要是不能离烦恼,那就没有能出烦恼家,所以要永离烦恼,离开这个烦恼。“究竟寂灭”:究竟得到寂然的快乐,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这种快乐。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着袈裟衣”:菩萨着这个袈裟,这袈裟有祖衣,有七衣,又有五衣。这个祖衣是为着说法、入王宫穿的;七衣是随时礼佛、诵经、拜忏穿的;这个五衣是劳作穿的,所以说着袈裟时。这个袈裟,又叫忏悔衣。那么穿袈裟的时候,菩萨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心无所染”:这心里一点染污的杂念也没有。“具大仙道”:具大觉金仙这种所修的道。具足大觉金仙所修的道,也就是佛道,具足佛道。 “正出家时”:菩萨正在出家的时候,他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同佛出家”:跟着佛在一起出家,随佛出家。“救护一切”:愿意救度,来护持一切的众生。“自归于佛”:菩萨是皈依佛之后,“当愿众生”,“绍隆佛种”:绍隆就是继续这个佛的种子不灭,接续佛这个种子令它兴隆而不灭,佛种不灭,也就是出家人一天比一天多。“发无上意”:发无上三藐三菩提的心。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这是说菩萨“自归于法”:他以身心性命归投于佛的法宝的时候,这时候菩萨又发愿了,说“当愿众生”,“深入经藏”:能以深入这个法宝的经藏。“智慧如海”:这个智慧犹如大海那么无量无边的,那么宽阔。“自归于僧”:这个菩萨皈依僧的时候,就是皈依三宝了。“当愿众生”,“统理大众”:统理就是管理一切的大众。“一切无碍”:那么在道场里边,和大家都和合相处,没有互相障碍这种的行为。“受学戒时”:那么菩萨受学这个众戒、众学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