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4

  ..續本文上一頁,舍棄了皮毛的這種璎珞、這種裝飾品,不要這種裝飾品。“到真實處”:到那個真實究竟的莊嚴處,究竟地以佛的莊嚴而自莊嚴。

  “上升樓閣”:菩薩上樓的時候,他也就發願了,說“當願衆生”,“升正法樓”:要上這個正法的樓。升正法樓就不存一切的邪知邪見,要存正知正見,來“徹見一切”:徹底了解,大徹大悟,明白這所有一切的道理。

  若有所施。當願衆生。一切能舍。心無愛著。

  衆會聚集。當願衆生。舍衆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當願衆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若有所施”:菩薩修行菩薩道,是利人濟物,廣度群品。那麼菩薩是常常要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既然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所以菩薩就常常做布施,常常來幫助其他的一切衆生。在菩薩幫助一切衆生的時候,他又發願了。發什麼願呢?就“當願衆生”:因爲菩薩念念是爲著教化衆生,念念是爲的利益衆生,念念是願意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所以他在或者自己布施給其他人的時候,或者其他人布施給自己的時候,或者既布施他人,他人又布施自己的時候,他常常觀照叁輪體空,沒有一個能施,也沒有一個所施,中間也沒有一個能受,也沒有個所受,能所俱空,施受雙亡。那麼他就當願一切衆生,“一切能舍”:一切一切都能舍,這一切包括內財、外財。

  內財就是頭目腦髓,這是內財。我們各位想一想,菩薩舍眼目給旁人,他也能舍得;舍骨髓他也能舍得,舍這個腦他也能舍,舍眼睛他也能舍;甚至于舍全個頭他都能舍。頭目腦髓,他一切一切都能舍,這是內財。外財,國城妻子,自己的國,他可以把它布施給其他的人,讓賢于其他人;城,一個大城市,他也可以讓給人,送給人,布施給人;妻,他的太太,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給其他的人;子,把自己的兒子也可以布施給其他的人。這種種的難舍能舍,難施能施,這一切都能舍。“心無愛著”:菩薩了悟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所以心裏一點執著貪愛也沒有,貪愛和執著都沒有了。

  “衆會聚集”:菩薩在大衆衆會聚集的時候,他也發“當願衆生”:願意當來一切衆生,“舍衆聚法”:舍這一切的染汙法。這衆聚法就是染汙法,貪瞋癡慢疑,身邊戒見邪,五鈍使、五利使這些個染汙的法。“成一切智”:成就一切的智慧,一切智慧都具足了。

  “若在厄難”:菩薩有的時候也會遇著厄難,好像虛老是個菩薩,可是他也掉到水裏,在水裏沖得二十四個鍾頭,這也是厄難嘛!所以你不要以爲菩薩就沒有厄難了,菩薩也常常示現在疾病裏頭,在厄難裏頭,所以他又“當願衆生”,“隨意自在”:他無論到什麼地方,無入而不自得焉,隨意自在,自在無礙。“所行無礙”:他所行所作都是圓融無礙,沒有一點的執著。

  舍居家時。當願衆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當願衆生。演說種種。無乖诤法。

  詣大小師。當願衆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舍居家時”:這菩薩是有眷屬的,可是有的時候菩薩也要出家,把家都布施了,他能布施國城妻子,這當然就包括家庭在內了。所以菩薩願意示現解脫相,不願意有所拘束,他也爲衆生說解脫法,令一切衆生促進覺悟,知道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所以菩薩有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家財,一切的財産都布施出來,舍居家時,都布施出來了。在這時候菩薩就發心了,說“當願衆生”,“出家無礙”:所有的衆生快一點都發菩提心,出家修道,得到無礙的菩提道果了。

  “心得解脫”:免得你那個心又挂著東,又挂著西,又挂著南,又挂著北,又挂著上,又挂著下。挂東也舍不得,挂西也舍不得,挂南也舍不得,挂北也舍不得,挂上也舍不得,挂下也舍不得,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都是挂礙。有這一切的挂礙,就不能得到解脫;你心裏心無挂礙,才沒有恐怖呢!你爲什麼有憂悲苦惱呢?爲什麼又哭又笑、又喊又叫呢?就因爲有所挂礙,還沒有把這個世間一切都看破了,放下自在了,你得不到自在。所以說菩薩若出家的時候,他明白一切都是無礙的,明白一切無常,就願意修無礙法,心裏得到一種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平安、真正的無憂無愁、無挂無礙、無人無我、無樂無苦。在心裏頭,超出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這種的境界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心裏時時都是快樂,時時都是自在的,時時都是解脫的。

  “入僧伽藍”:菩薩到廟上去燒香拜佛。這僧伽藍就是清淨的修道處。“當願衆生”:就當願所有的一切衆生。“演說種種”:演說種種什麼呢?“無乖诤法”:無乖就是沒有違背,诤就是诤論。不乖違就是不違背正法,不違背大乘的教理。那麼诤,就是同人辯論,同人诤論,诤論得甚至于發起脾氣來,啊!面紅脖子粗的,這個樣子是很難看的,那個怒發沖冠,好像雷霆萬鈞似的那麼樣子發脾氣,這叫诤法。無乖诤法,要學沒有乖诤這種法。

  “詣大小師”:菩薩或者見大乘的法師,或者見小乘的法師;或者見大僧,或者見二僧。這個“大”可以說是大乘,“小”可以說是小乘;這個“大”又可以說是大僧,“小”又可以說是二衆,二衆就是尼師。但是菩薩也不能輕看比丘、比丘尼,所以詣大小師,“當願衆生”:這時候也願意一切衆生,“巧事師長”:這個巧就是合法度,合這個道理,不會乖違這個戒律,那麼都合法合度,一切都很如法次第的,這是巧事師長。無論大師、小師,都要善事師長。“習行善法”:修習、學習這個善的法,不要學那個惡法。善法就是令人時時都歡喜,而沒有瞋恨,所以這是一切善法。

  求請出家。當願衆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當願衆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轭。

  剃除須發。當願衆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求請出家”:菩薩有的時候想要出家,想要出家必須要去求請善知識來出家。所以在這時候,又發願說“當願衆生”,“得不退法”:能得到不退轉這個法,得到叁不退,是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于二乘;行不退,不退于菩薩行;位不退,不退大乘的果位,這叁不退。“心無障礙”:心裏沒有所障礙。

  那麼這個出家,有種種的出家:有出煩惱家的,有出叁界家的,有出火宅家的。那麼火宅,所謂“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叫叁界。這叁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平安的,不要說我們人間處處沒有平安的地方,就是天上也不平安。天上四禅、四空處、無想和那含,這些天都是不究竟的,都是不平安的,那個劫火燃燒的時候--現在你們各位要認識清楚,所謂劫火燃燒是什麼呢?就是這種死光、這種殛光,這種殛光就是劫火。你看看!它打到什麼地方,那個房廊屋舍、樹木不死,人就都沒有生命了,這都叫劫火。這個劫火燃燒,天上都受不了,那個太空都受不了這種劫火,所以這叁界無安,我們出家要出這個叁界家。

  要出煩惱家,每一個人都有煩惱,這個煩惱一來了,什麼都忘了,這無明煩惱一起來,就叁千丈那麼高,由地下沖到天上去。要出這個煩惱家,又出這個生死家,生死也是家。那麼菩薩願意出這種家,所以心無障礙,心裏一點障礙也沒有,一點放不下、舍不得這個心都沒有。

  “脫去俗服”:這個脫去俗服是把在家這個衣服脫去了。那麼這時候又發願了,說“當願衆生”:願意這一切的衆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勤修善功德,栽培自己這個善根。“舍諸罪轭”:舍去那個罪的軸心,,就像那個車軸的軸心,把它舍去了;軸心舍去了,那麼它就停止這個罪報了。

  “剃除須發”:這個菩薩出家要把頭也剃了,把胡子也剃了,這是剃除須發。“當願衆生”:這時候又發願了,願意一切衆生,“永離煩惱”:我們各位想一想,出家的人最要緊就是離煩惱,要是不能離煩惱,那就沒有能出煩惱家,所以要永離煩惱,離開這個煩惱。“究竟寂滅”:究竟得到寂然的快樂,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這種快樂。

  著袈裟衣。當願衆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當願衆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自歸于佛。當願衆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著袈裟衣”:菩薩著這個袈裟,這袈裟有祖衣,有七衣,又有五衣。這個祖衣是爲著說法、入王宮穿的;七衣是隨時禮佛、誦經、拜忏穿的;這個五衣是勞作穿的,所以說著袈裟時。這個袈裟,又叫忏悔衣。那麼穿袈裟的時候,菩薩又發願了,說“當願衆生”,“心無所染”:這心裏一點染汙的雜念也沒有。“具大仙道”:具大覺金仙這種所修的道。具足大覺金仙所修的道,也就是佛道,具足佛道。 “正出家時”:菩薩正在出家的時候,他又發願了,說“當願衆生”,“同佛出家”:跟著佛在一起出家,隨佛出家。“救護一切”:願意救度,來護持一切的衆生。“自歸于佛”:菩薩是皈依佛之後,“當願衆生”,“紹隆佛種”:紹隆就是繼續這個佛的種子不滅,接續佛這個種子令它興隆而不滅,佛種不滅,也就是出家人一天比一天多。“發無上意”:發無上叁藐叁菩提的心。 自歸于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于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于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當願衆生。善學于戒。不作衆惡。

  這是說菩薩“自歸于法”:他以身心性命歸投于佛的法寶的時候,這時候菩薩又發願了,說“當願衆生”,“深入經藏”:能以深入這個法寶的經藏。“智慧如海”:這個智慧猶如大海那麼無量無邊的,那麼寬闊。“自歸于僧”:這個菩薩皈依僧的時候,就是皈依叁寶了。“當願衆生”,“統理大衆”:統理就是管理一切的大衆。“一切無礙”:那麼在道場裏邊,和大家都和合相處,沒有互相障礙這種的行爲。“受學戒時”:那麼菩薩受學這個衆戒、衆學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