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P6

  ..續本文上一頁,不逾矩。”這是孔子說的。那麼孟子說:“四十不動心。”這個安住不動,就是不動心。那麼什麼不動啊?說:“我這個身體不動。”那要等死的那個時候才能不動,你活著沒有法子不動,對不對啊?那麼不動就是不動心,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你真能不動,就得到真正智慧;你得到真正智慧,就不顛倒了,這是真不動。這個不動,是在你自心裏頭,不是到外邊去找去。

  不是像一塊石頭似的在那個地方,那是不動,風也吹不動,雨也打不動它,但是石頭沒有用的,所謂“死水不成龍。”這所謂不動,就是不動妄念,不起邪念,不生欲心,最要緊的,每一個人你回光返照,說:“哦!我學佛學了幾十年。”你淫欲心停止了沒有?你要是沒有淫欲心,那我承認你是一個真學佛者;若有,那還沒到家呢!還要修,還要學,你那個余習、習氣還沒有斷呢!所以啊!各位善知識,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不要自己沒有到家,就向人說我怎麼樣不得了了,我怎麼樣了不起了。有什麼了不起的?自己騙自己呢!還了不起!

  “若舉于足”:若是舉于足,這是走路的時候了,前邊那坐完禅下地了,但是還沒有走路呢!現在是舉足了。舉足的時候,應該有一個偈頌來念,說:

  從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衆生自回護

  若于足下喪其形 願汝即時生淨土

  “從朝寅旦直至暮”,朝就是早晨早起,寅旦就是一天光的時候;直至暮,到這個晚間,暮是晚間。“一切衆生自回護”,一切衆生你都自己回避一點,自己保護自己。我因爲不注意,或者不小心,沒看見你,所以你要自己回避一點,你看我下地要邁步的時候,你趕快走,趕快逃之夭夭,不要在這兒等死,所以說“一切衆生自回護”。“若于足下喪其形”,假設你也沒有跑,我也沒有看見,我有一個無知的罪,你有一個枉死的罪,若于足下喪其形,若把你的身體死了,“願汝即時生淨土”,我發願請你即刻就往生極樂世界去。要誦這首偈頌,還有個咒來念,這在《毗尼日用》上都說得很清楚,各位若想研究毗尼的,就不妨請一本《毗尼日用》來看一看,那上面都有的。所以說“若舉于足”,舉于足就是將要邁步的時候。“當願衆生”:這時候也來發願,當願衆生,“出生死海”:所有一切衆生都離開這個生死的苦海。“具衆善法”:具足一切衆善的法。

  著下裙時。當願衆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當願衆生。撿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當願衆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著下裙時”:這個下裙,在印度、緬甸和泰國,他們那天氣熱,都穿裙子。下裙就是搭那個五衣,他們做這個裙。在中國來說,這個下裙也就是褲子,我們中國穿褲子,這也就等于那個裙子是一樣的。所以說“著下裙時”,“當願衆生”:這時候也發願,當願衆生,“服諸善根”:也就是自己保護自己的善根,也就是自己好像穿衣服似的,這個善根也就好像我們的衣服似的,所以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爲什麼要著下裙呢?就因爲我們要知道慚愧。如果不著下裙,這很醜陋,不雅觀。那麼不雅觀,你就這麼裸體,好像去年美國就流行一種裸體跑,不穿衣服,這就不知慚愧,就是無慚無愧,他才裸體跑,以爲:你看!我這個本來面目,原來如此!但是你爲什麼要跑呢?既然不穿衣服,應該站在那兒,叫大家看個夠啊!但是他要跑,這還是不究竟,還是不到家;他無慚無愧這種思想還是不究竟,還是有一點點慚愧,所以他要跑。跑,像這個作戲似的,給你們大家看一看,但是叫你們看不清楚。這個就是沒有慚愧,不具足慚愧了。

  “整衣束帶”:整衣,就是把所穿的這個衣整理好了它,也是合乎威儀,合乎教相,那麼穿得很好的。不是那麼拖泥帶水的樣子,不是那麼衣冠不整,戴的帽子不整齊,穿的衣服或者不扣鈕子;或者那麼裸露,扣上一個鈕子,或者兩個鈕子,其余的就叫它露著,這個都是袒露,袒胸露背,這都叫衣冠不整。那麼整衣束帶,整衣就是把它整齊好了。好像穿中國的長衫馬褂,那麼穿好了它,到一種會場,或者開一個什麼 party(宴會),去到那地方,那麼令人看見,很恭敬的,這都叫衣冠整齊,衣冠楚楚;畢挺的西裝,領帶也打得很美麗的,這麼樣子,這叫整衣束帶。那麼以前在出家人都要系一個金剛帶,有這麼寬系到腰裏,精神抖抖的,好像一個糾糾武夫的樣子,這個出家人抖擻精神,每一個你一看,哦!這個出家人,不論練過武術、沒有練過武術的,都好像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似的。尤其以前這個少林寺的和尚若出來,那不得了了!那麼這是整衣束帶,都要做得很整齊的。

  “當願衆生”:這時候也願一切衆生,“檢束善根”:自己檢點自己這個善根是完全哪?是不完全啊?善根具足、不具足啊?要自己檢點自己。“不令散失”:不使令自己所修的這個功夫,所種的這個善根,令它散失。散失,就是或者退菩提心,或者生一種懶惰心,或者生了一種畏難的心,說:“哎呀!修行這麼難,我不修行啰!”這都是散失了。

  “若著上衣”:就是著七衣,這個七衣又叫上衣。那麼“當願衆生”:也要發願一切衆生,“獲勝善根”:得到殊勝的這種善根。“至法彼岸”:都得到波羅蜜,六度波羅蜜都得到圓滿,所以至法彼岸,到這個涅槃的彼岸。

  著僧伽黎。當願衆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當願衆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嚼楊枝時。當願衆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著僧伽黎”:僧伽黎就是祖衣,又叫大衣,又叫雜碎衣。那麼著這個衣的時候,“當願衆生”:也發願。“入第一位”:第一位也就是佛位,令一切衆生都得到佛位,得到佛的果位。“得不動法”:你入第一位,就得到不動法了。這個不動的法就是沒有所著,無所著,也就是一個定,得到真正的定。佛住在常寂光土,這都叫得不動法了。

  “手執楊枝”:出家人在以前,無論印度的,是中國的,都有嚼楊枝。手執楊枝,嚼楊枝,這個手先拿起楊枝,就發這個願了,說“當願衆生”,“皆得妙法”:都得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法。“究竟清淨”:將來得到清淨了。

  這個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第一、是能明目。這個楊枝它有一種苦味,能去頭上的火,所以能明目,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又可以除痰。常嚼這個楊枝,這個痰會沒有了。我們人都有痰,也因爲有火氣,楊枝這個苦不單能明目,而且又可以去心火,去心火就沒有痰,除痰。第叁、又可以除口臭。你嚼楊枝,口的臭氣也沒有了。那麼有很多種的好處,但是現在出家人因爲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楊枝。我們在蘇州靈岩山住的時候,那兒還有這個老風氣,還有這個老祖的家風,天天都嚼楊枝。那麼這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好處很多很多的,不過現在都把這種的家風都放棄了,很少了。

  “嚼楊枝時”:這個正在嚼楊枝的時候,也不能打其他的妄想,也不能隨隨便便的,也要發願。發什麼願呢?嚼楊枝時,“當願衆生”,“其心調淨”:這個心裏很調柔清淨的,心裏沒有煩惱,所以說“噬諸煩惱”:把煩惱都給咬碎了,沒有了,沒有煩惱。

  大小便時。當願衆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當願衆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當願衆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大小便時”: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時候,也都應該發一種願,不要在這個廁所上,到那個地方就開會。因爲廁所那個地方不可以互相講話的,所以這時候也應該發願,“當願衆生”,“棄貪瞋癡”:把貪瞋癡都舍棄了,不要了它,不要這個貪瞋癡。“蠲除罪法”:這個蠲就是沒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要掃除了。這個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樣的,它很肮髒的,你不要要它,不要舍不得,不要保留著那麼不肯撇棄了它。蠲除罪法,就把它撇棄了。

  “事訖就水”:這個事訖,就是大小便完了之後;就水,到那兒洗淨的時候。在這個比丘,大小便完了之後,都應該洗淨,或者洗手,或者洗這個肛門,這都應該把它洗淨了,所以這叫“事訖就水”。“當願衆生”:又發願了,“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要修這個出世法,趕快要到出世那個地方去,不要留戀在這叁界火宅裏頭。

  “洗滌形穢”:這就是洗淨。小便完了之後洗手,大便完了之後,要用水來洗這個肛門。那麼洗完了之後,就發願,說是“當願衆生”,“清淨調柔”:得到清淨調柔。調柔就有忍辱的意思在裏頭,就是沒有脾氣了,沒有這個無明。“畢竟無垢”:將來一定沒有一點的塵垢,沒有肮髒的東西了。

  以水盥掌。當願衆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當願衆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手執錫杖。當願衆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以水盥掌”:那麼前邊說是大小便利完了之後,要洗淨,不是洗完淨就沒有事了,還要洗手。這個掌就是手掌,用水來盥洗手掌的時候,這時候又要發願了。發什麼願呢?“當願衆生,得清淨手”:就說我願意所有的一切衆生都得到清淨手。你看!不是單單我一個人得到清淨手,願意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衆生都得到清淨手。那麼得到清淨手做什麼呢?單單就得到清淨手,是不是用這個清淨手來數錢呢?來數寶貝呢?不是的!做什麼呢?“受持佛法”:以這個清淨手來修持佛法。這個受持,受是受之于心,持就持之于身,就是身心來奉持這個佛法。

  佛法,什麼叫佛法?佛法就是善法,善法就要去你的習氣毛病,不要攙雜惡法。所以你就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不要邪淫,不要貪,不要瞋,不要癡,不要惡口,不要兩舌,不要绮語,不要妄言,這就是善法。善法修多了就合乎佛法,所以在佛教裏要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諸惡不作就消你的業障,衆善奉行就增長你的福慧;消你的業障就絕地獄的深因,增長你的福慧就開佛果的門戶。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