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P6

  ..续本文上一页,不逾矩。”这是孔子说的。那么孟子说:“四十不动心。”这个安住不动,就是不动心。那么什么不动啊?说:“我这个身体不动。”那要等死的那个时候才能不动,你活着没有法子不动,对不对啊?那么不动就是不动心,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你真能不动,就得到真正智慧;你得到真正智慧,就不颠倒了,这是真不动。这个不动,是在你自心里头,不是到外边去找去。

  不是像一块石头似的在那个地方,那是不动,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动它,但是石头没有用的,所谓“死水不成龙。”这所谓不动,就是不动妄念,不起邪念,不生欲心,最要紧的,每一个人你回光返照,说:“哦!我学佛学了几十年。”你淫欲心停止了没有?你要是没有淫欲心,那我承认你是一个真学佛者;若有,那还没到家呢!还要修,还要学,你那个余习、习气还没有断呢!所以啊!各位善知识,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不要自己没有到家,就向人说我怎么样不得了了,我怎么样了不起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骗自己呢!还了不起!

  “若举于足”:若是举于足,这是走路的时候了,前边那坐完禅下地了,但是还没有走路呢!现在是举足了。举足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偈颂来念,说:

  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其形 愿汝即时生净土

  “从朝寅旦直至暮”,朝就是早晨早起,寅旦就是一天光的时候;直至暮,到这个晚间,暮是晚间。“一切众生自回护”,一切众生你都自己回避一点,自己保护自己。我因为不注意,或者不小心,没看见你,所以你要自己回避一点,你看我下地要迈步的时候,你赶快走,赶快逃之夭夭,不要在这儿等死,所以说“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假设你也没有跑,我也没有看见,我有一个无知的罪,你有一个枉死的罪,若于足下丧其形,若把你的身体死了,“愿汝即时生净土”,我发愿请你即刻就往生极乐世界去。要诵这首偈颂,还有个咒来念,这在《毗尼日用》上都说得很清楚,各位若想研究毗尼的,就不妨请一本《毗尼日用》来看一看,那上面都有的。所以说“若举于足”,举于足就是将要迈步的时候。“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来发愿,当愿众生,“出生死海”:所有一切众生都离开这个生死的苦海。“具众善法”:具足一切众善的法。

  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捡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着下裙时”:这个下裙,在印度、缅甸和泰国,他们那天气热,都穿裙子。下裙就是搭那个五衣,他们做这个裙。在中国来说,这个下裙也就是裤子,我们中国穿裤子,这也就等于那个裙子是一样的。所以说“着下裙时”,“当愿众生”: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服诸善根”:也就是自己保护自己的善根,也就是自己好像穿衣服似的,这个善根也就好像我们的衣服似的,所以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为什么要着下裙呢?就因为我们要知道惭愧。如果不着下裙,这很丑陋,不雅观。那么不雅观,你就这么裸体,好像去年美国就流行一种裸体跑,不穿衣服,这就不知惭愧,就是无惭无愧,他才裸体跑,以为:你看!我这个本来面目,原来如此!但是你为什么要跑呢?既然不穿衣服,应该站在那儿,叫大家看个够啊!但是他要跑,这还是不究竟,还是不到家;他无惭无愧这种思想还是不究竟,还是有一点点惭愧,所以他要跑。跑,像这个作戏似的,给你们大家看一看,但是叫你们看不清楚。这个就是没有惭愧,不具足惭愧了。

  “整衣束带”:整衣,就是把所穿的这个衣整理好了它,也是合乎威仪,合乎教相,那么穿得很好的。不是那么拖泥带水的样子,不是那么衣冠不整,戴的帽子不整齐,穿的衣服或者不扣钮子;或者那么裸露,扣上一个钮子,或者两个钮子,其余的就叫它露着,这个都是袒露,袒胸露背,这都叫衣冠不整。那么整衣束带,整衣就是把它整齐好了。好像穿中国的长衫马褂,那么穿好了它,到一种会场,或者开一个什么 party(宴会),去到那地方,那么令人看见,很恭敬的,这都叫衣冠整齐,衣冠楚楚;毕挺的西装,领带也打得很美丽的,这么样子,这叫整衣束带。那么以前在出家人都要系一个金刚带,有这么宽系到腰里,精神抖抖的,好像一个纠纠武夫的样子,这个出家人抖擞精神,每一个你一看,哦!这个出家人,不论练过武术、没有练过武术的,都好像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似的。尤其以前这个少林寺的和尚若出来,那不得了了!那么这是整衣束带,都要做得很整齐的。

  “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愿一切众生,“检束善根”:自己检点自己这个善根是完全哪?是不完全啊?善根具足、不具足啊?要自己检点自己。“不令散失”:不使令自己所修的这个功夫,所种的这个善根,令它散失。散失,就是或者退菩提心,或者生一种懒惰心,或者生了一种畏难的心,说:“哎呀!修行这么难,我不修行啰!”这都是散失了。

  “若着上衣”:就是着七衣,这个七衣又叫上衣。那么“当愿众生”:也要发愿一切众生,“获胜善根”:得到殊胜的这种善根。“至法彼岸”:都得到波罗蜜,六度波罗蜜都得到圆满,所以至法彼岸,到这个涅槃的彼岸。

  着僧伽黎。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着僧伽黎”:僧伽黎就是祖衣,又叫大衣,又叫杂碎衣。那么着这个衣的时候,“当愿众生”:也发愿。“入第一位”:第一位也就是佛位,令一切众生都得到佛位,得到佛的果位。“得不动法”:你入第一位,就得到不动法了。这个不动的法就是没有所著,无所著,也就是一个定,得到真正的定。佛住在常寂光土,这都叫得不动法了。

  “手执杨枝”:出家人在以前,无论印度的,是中国的,都有嚼杨枝。手执杨枝,嚼杨枝,这个手先拿起杨枝,就发这个愿了,说“当愿众生”,“皆得妙法”:都得到这种不可思议的法。“究竟清净”:将来得到清净了。

  这个嚼杨枝有很多种好处:第一、是能明目。这个杨枝它有一种苦味,能去头上的火,所以能明目,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又可以除痰。常嚼这个杨枝,这个痰会没有了。我们人都有痰,也因为有火气,杨枝这个苦不单能明目,而且又可以去心火,去心火就没有痰,除痰。第三、又可以除口臭。你嚼杨枝,口的臭气也没有了。那么有很多种的好处,但是现在出家人因为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杨枝。我们在苏州灵岩山住的时候,那儿还有这个老风气,还有这个老祖的家风,天天都嚼杨枝。那么这嚼杨枝有很多种好处,好处很多很多的,不过现在都把这种的家风都放弃了,很少了。

  “嚼杨枝时”:这个正在嚼杨枝的时候,也不能打其他的妄想,也不能随随便便的,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呢?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这个心里很调柔清净的,心里没有烦恼,所以说“噬诸烦恼”:把烦恼都给咬碎了,没有了,没有烦恼。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大小便时”: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时候,也都应该发一种愿,不要在这个厕所上,到那个地方就开会。因为厕所那个地方不可以互相讲话的,所以这时候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弃贪瞋痴”:把贪瞋痴都舍弃了,不要了它,不要这个贪瞋痴。“蠲除罪法”:这个蠲就是没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要扫除了。这个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样的,它很肮脏的,你不要要它,不要舍不得,不要保留着那么不肯撇弃了它。蠲除罪法,就把它撇弃了。

  “事讫就水”:这个事讫,就是大小便完了之后;就水,到那儿洗净的时候。在这个比丘,大小便完了之后,都应该洗净,或者洗手,或者洗这个肛门,这都应该把它洗净了,所以这叫“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又发愿了,“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要修这个出世法,赶快要到出世那个地方去,不要留恋在这三界火宅里头。

  “洗涤形秽”:这就是洗净。小便完了之后洗手,大便完了之后,要用水来洗这个肛门。那么洗完了之后,就发愿,说是“当愿众生”,“清净调柔”:得到清净调柔。调柔就有忍辱的意思在里头,就是没有脾气了,没有这个无明。“毕竟无垢”:将来一定没有一点的尘垢,没有肮脏的东西了。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以水盥掌”:那么前边说是大小便利完了之后,要洗净,不是洗完净就没有事了,还要洗手。这个掌就是手掌,用水来盥洗手掌的时候,这时候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呢?“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就说我愿意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得到清净手。你看!不是单单我一个人得到清净手,愿意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众生都得到清净手。那么得到清净手做什么呢?单单就得到清净手,是不是用这个清净手来数钱呢?来数宝贝呢?不是的!做什么呢?“受持佛法”:以这个清净手来修持佛法。这个受持,受是受之于心,持就持之于身,就是身心来奉持这个佛法。

  佛法,什么叫佛法?佛法就是善法,善法就要去你的习气毛病,不要搀杂恶法。所以你就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邪淫,不要贪,不要瞋,不要痴,不要恶口,不要两舌,不要绮语,不要妄言,这就是善法。善法修多了就合乎佛法,所以在佛教里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诸恶不作就消你的业障,众善奉行就增长你的福慧;消你的业障就绝地狱的深因,增长你的福慧就开佛果的门户。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